“小银行优势”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实证检验

时间:2022-06-24 05:04:33

“小银行优势”在中小企业信贷市场的实证检验

摘 要:学术界对“小银行优势”假说的研究结论不同。本文选取我国154家中小板上市公司,利用其2006~2009年的贷款数据,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特征,实证检验“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研究结果发现,经营风险低,资产规模、生产规模和人员规模大的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大银行的贷款对象;而从小银行贷款的企业,主要依靠与银行的稳定关系,其贷款来源的银行数目较少。因此支持了“小银行优势”假说。

关键词:小银行优势;中小企业;信贷市场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1)01-0035-05

Empirical Study on the“Small Bank Advantage” in SME Credit Markets:

Evidence from Empirical Data of the Listed SME in China

QIN Jie1,2, ZHONG Tian-li1

(1.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Shenyang 110004, China; 2.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Liaoning University of Petroleum and Chemical Technology, Fushun 113001, China)

Abstract: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ve different conclusions about the study hypothesis of “Small Bank Advantage”. With loan data in the 2006~2009 period and the analysis of characteristics which different-sized banks lending to SMEs, this paper selected 154 small and medium listed companies of our country, and empirically tested “small bank advantage” hypothesis are justified in our country.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companies which have low business risk, large asset size, production scale and large-scale corporate officers, are more likely become a loan objects of larger bank; while the companies which obtain loans from small bank rely mainly on the stable relationship with the banks, their sources of credit bank are fewer. Therefore“small bank advantage” hypothesis is supported.

Key words:small bank advantage; SME; credit markets

1 引言

“小银行优势”(Small Bank Advantage)假说首先由西方学者提出。Meyer[1]认为,在银行业比较集中和小银行相对匮乏的地区,被迫选择向大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必须付出较高的代价;Berger和Udell[2]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银行组织结构更加复杂,内部问题更加严重,对小企业贷款时规模不经济问题就会出现,而具有较少管理层次的中小银行在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借贷方面更具比较优势;Brickey,Linck和Smith[3]发现小银行的基层经理一般可以得到更好的所有权激励,因此他们会付出较多努力来收集软信息,并会以与股东目标基本一致的方式来使用这些信息,从而产生小银行优势。

我国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大银行天生不适合为中小企业服务,中小银行在对中小企业提供关系贷款方面具有大银行不可比拟的优势,小银行优势本质上是一种信息生产成本优势[4~8]。

尽管如此,理论界对“小银行优势”假说仍持不同观点。如Ongerna和Smith[9]认为,小银行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和小企业关系的建立,但现今许多金融交易是通过自动化、匿名的市场方式实现的,几乎不需要关系的创建;Petersen和Rajan[10]认为技术进步改善了信息获取的手段和质量,也改善了对借款企业的监管质量,因此地理距离越来越不重要,从而为远距离贷款创造了条件,这样必然弱化了小银行的信息优势;Carling[11]通过实证检验发现信息不对称并没有随着银行与小企业之间距离的增加而增加,也未发现商业银行对地理位置较远的小企业实行地理信贷配给。在我国,吴洁[12]通过实证检验未发现借款企业与小银行事先存在的关系对其信贷可得性产生显著影响,“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未获得实证研究的支持;王朝弟[13]认为,如果整体环境不改变,即使在现有金融体制外设立新的金融机构,它们仍将会采取与现有银行同样的“弃小”策略,小企业融资困境仍不会有大的改观。

鉴于上述国内外学者的不同研究结论,本文基于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通过分析不同规模的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特征,实证检验“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是否成立。本文与以往的实证研究[14,15,12]不同:一是考查2006~2009年贷款的总体情况,而非企业某一次贷款或最近一次贷款情况;二是通过企业贷款来源的银行数目考查其与银行关系的稳定性。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上是成立的。因此,发展中小银行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2 实证分析与检验

Haynes、Ou和Berney[16]的研究结果显示,大银行更可能给规模较大、财务更安全的企业发放贷款,小银行则更多地与存在信息障碍的小企业打交道。这与大银行组织结构复杂,不利于软信息传递的观点是相符的。Cole,Goldberg和White[17]的研究还发现,大银行在信贷决策过程中主要使用来源于财务报表的客观标准,这种方法有利于控制问题并保持信贷审批标准的一致性。所以可以认为,大银行在发放贷款时更注重考查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规模等。据此,本文提出第1项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1 从大银行贷款的企业,其财务状况更好,经营规模较大。

Strahan和Weston[18]的研究发现,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和融资关系的持续时间与银行规模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负相关关系。即:小银行与客户之间拥有更专一更稳定的交易关系。因为小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与借款人的关系程度和了解程度,Cole,Goldberg和White[17]认为小银行甚至凭借对借款人品质的印象发放贷款。这种关系的建立以及了解的增进是需要时间的,是长期的(这种长期性可以以企业年龄指标来替代)。而这种关系一旦建立,就非常牢固,一般情况下,企业不会考虑更换其他合作银行(这种紧密牢固的关系可以以企业贷款来源银行数目的多少来衡量)。据此,本文提出第2项研究假设。

研究假设2 从中小银行贷款的企业,其企业年龄更长,贷款来源的银行数目较少。

根据研究假设,本文以中小板上市公司2006年1月~2009年9月的贷款数据作为总体样本(数据来源于锐思金融数据库),剔除了金融类公司、ST公司,在非银行的金融机构贷款的公司、贷款资料不完整的公司以及无法确定主要贷款银行类型的公司,最终确定总样本为154家中小企业。

由于不同规模的银行、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在贷款对象的选择上具有一定差异,本文将全部银行分为4类:(1)大型银行。主要指四大国有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2)中型银行。主要指13家股份制商业银行;(3)小型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等;(4)外资银行。主要指2004年我国银行业市场对外开放后,国外银行在国内新建立的分支机构。企业全部贷款中,如果某类银行贷款所占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别,该类银行就可视为企业的主要贷款银行类型,以变量MAIN表示,并对其赋值1、2、3、4,分别对应上述的4类银行。

根据研究假设1,设置以下变量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1)流动比率;(2)盈利能力;(3)经营风险;(4)成长性。设置下列变量反映企业的经营规模:(1)资产规模;(2)生产规模;(3)人员规模。

根据研究假设2,选择企业年龄作为衡量银行与企业关系是否稳定的指标,以企业贷款来源的银行数目作为衡量银企关系紧密程度的指标,贷款来源银行中总行和不同的分支机构视为1家银行。全部变量的表示及含义如表1所示。

上述变量中,流动比率、盈利能力、经营风险、资产规模、生产规模、人员数量等指标,选取的数据是2006~2009年9月30日的平均值;成长性指标选取的数据是2005~2008年的平均值;企业贷款来源的银行数目选取的是企业在3年中所有贷款银行的数量;企业年龄以公司成立日期为起始日期,以2009年9月30日为截止日期,计算总天数除以365得出。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本文运用统计软件包SPSS 16.0进行运算,全部变量的统计特征如表2。

表2中,全部企业流动比率的均值为2.2486,从总体看偿债能力较有保障;盈利能力偏低,平均水平仅为0.0755,最低值甚至是负值;企业资产负债率不高,均值为0.4477,说明企业从银行、上下游客户以及其他渠道筹得的资金占总资产的比重不大,其生产经营资金自筹的比重较大;企业的成长性较高,均值达到了0.4423;人员规模差距较大,最低的仅为71人,最高的达到14135人;企业经营年限最短的只有2.42年,最长的有24.1年,平均为8.58年;贷款来源的银行数量最少的是1家,最多的是16家。

为了分析不同规模的银行,其贷款企业的特征,本文按照变量MAIN的取值将全部样本分为4类,并对其各项指标进行了比较,其结果如表3。

表3可以看出,外资银行的样本企业流动比率最高,为2.705,最低的是小银行的样本企业,为1.9645,明显低于其他3类银行;小银行的样本企业盈利能力最高,外资银行的企业盈利能力最低,只有0.06;小银行的样本企业经营风险最高,资产负债率为0.48,最低的是大型银行,资产负债率为0.439,接近外资银行的水平;各类银行的样本企业成长性最高的是大银行的样本企业,达到0.5533,最低的是外资银行的企业,仅为0.169;大型银行的样本企业,其资产规模最大,为20.6388,最小的是外资银行的样本企业,为20.265;但外资银行的样本企业,其生产规模上却较大,为20.455,小型银行的样本企业生产规模最小,为19.5364;在人员规模上,大型银行的企业最多,达到1955人,最少的是小型银行的企业;企业年龄最长的是外资银行的企业,为9.325年,最短的是大银行的样本企业,只有8.2354年。贷款来源银行的数量上,中型银行的企业最多,然后是大型银行、小型银行,外资银行的最少。

2.2 实证检验与分析

根据研究假设,被解释变量为银行类型,用变量MAIN表示,取值分别为1,2,3,4。解释变量为:流动比率(CURRENT)、盈利能力(PROFIT)、经营风险(RISK)、成长性(GROW)、资产规模(SIZE)、生产规模(INCOME)、人员规模(EMPLOYEE)、企业年龄(AGE)和贷款来源银行的数量(NUMBER)。由于被解释变量是离散变量,采用传统回归会违反某些重要假设,导致回归估计的推断存在误差。因此,本文认为可以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由于本文因变量的取值大于两项,因此采用多项Logit模型。

每个方程都假设一个选择对另一个选择的机会比对数是特征X的线性函数,这些概率之和必须是1。由于

将数据带入模型,运用SPSS 16.0进行计算,以解释变量的似然比检验值为依据逐步进行回归,剔除Sig值大于0.05的解释变量,最终保留的解释变量Sig值全部小于0.05,分别为经营风险RISK、资产规模SIZE、生产规模INCOME、人员规模EMPLOYEE和贷款来源银行的数量NUMBER。

在最终方程的有效性检验中,卡方值为45.401,自由度为15,Sig值=0.000

3 研究结论

本文按照主要贷款银行的不同规模对我国中小板上市公司进行分组,发现反映企业财务特征的指标与贷款银行规模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建立多项Logit模型,以似然比检验值为标准分析发现,经营风险低,资产规模、生产规模和人员规模大的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大银行的贷款对象,从而支持了本文建立的“从大银行贷款的企业,其财务状况更好,经营规模较大”的研究假设1。本文的研究还发现,贷款来源银行数量少的企业更有可能成为小银行的贷款对象,从而支持了本文建立的“从小银行贷款的企业,其贷款来源的银行数目较少”的研究假设2。因此,与一些研究结论不同,本文认为,“小银行优势”假说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贷市场上是成立的。

本文研究还发现,中型银行的贷款企业各项指标接近大型银行,有的甚至是优于大型银行,说明中型银行的市场定位与大型银行基本接近,对贷款企业的选择标准甚至高于大型企业。因此,从增加中小企业融资供给角度,中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应该倾向于中小企业,增加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

参 考 文 献:

[1]Meyer L H. The present and future roles of banks in small business finance[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22): 1109-1116.

[2]Berger A N, Udell, G F. Small business credit availability and relationship lending: the importance of bank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02, (112): 32-53.

[3]Brickley J A, Linck J S, Smith C W. Boundaries of the firm: evidence from the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3, (70): 351-383.

[4]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1-17.

[5]李志.银行结构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2,(6):38-45,94.

[6]张捷.中小企业的关系性借贷与银行组织结构[J].经济研究,2002,(6):32-37,54.

[7]储敏伟,王晓雅.“小银行优势”:基于成本节省的整合研究[J].当代财经,2004,(5):36-39.

[8]汤捷.论信息与银行组织结构配置效率对小银行优势的作用[J].求索,2006,(8):23-25.

[9]Ongena S, Smith D C. What determines the number of bank relationships? Cross-country evidence[J]. Journal of Financial Intermediation, 2000, 9(1): 26-56.

[10]Petersen, M A, Rajan, R G. Does distance still matter? The information revolution in small business lending[J]. Journal of Finance, 2002, (57): 2533-2570.

[11]Carling K, Lundberg S.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nd distance: an empirical assessment of geographical credit rationing[J].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2005, (57): 39-59.

[12]吴洁.“小银行优势”假说在中国的实证检验[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3(4):11-15.

[13]王朝弟.小企业信贷配给的阶段性约束及其体制内优化[J].金融研究,2006,(12):153-159.

[14]Berger A N, Miller N H, Petersen M A, et al.. Does function follow organizational form? Evidence from the lending practices of large and small banks[J]. Finance Economy, 2005, (76): 237-269.

[15]程惠霞.中小银行对中小企业发展作用的计量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04,(6):39-43,57.

[16]Haynes G, Ou C, Berney R. Small business borrowing from large and small banks[A]. In Blanton J L, Williams A, Rhine S L W, eds. Business Access to Capital and Credit: A Federal Reserve System Research Conference[C].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Chicago, Chicago, 1999. 287-327.

[17]Cole R A, Goldberg L G, White L J. Cookie-cutter versus character: the micro structure of small business lending by large and small banks[J]. 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titative Analysis,

2004, (39): 227-251.

[18]Strahan P E, Weston J P. Small business lender and the changing structure of the banking industry[J]. 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1998, (22): 821-845.

上一篇:民营快递企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下一篇: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上市银行效率评价与影响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