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胃肠病面面观

时间:2022-06-24 04:40:44

采访嘉宾

陈胜良:医学和理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医师。擅长诊治胃食管返流、胃炎、胃肠粘膜病变、便秘、腹泻。

门诊时间:仁济西院特需:周二上午 仁济东院特需:周四下午

仁济南院专家:周一、周三上午

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的危害

胃肠动力紊乱性疾病,是指胃肠运动等功能紊乱引起临床症状影响消化功能和患者生活质量的一类疾病。近年来也被称为功能性胃肠病。这类疾病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一是发病率高,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约有1/3的个体曾有胃肠道不适的经历,消化科专科门诊中,功能性胃肠病的比例占50%~70%。二是疗效不理想,由于影响发病的因素很多,症状多样化,导致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尚不明确,目前缺乏根治的药物或方法。三是反复发作,对生活质量影响较明显,容易造成患者的困惑和恐病心态。四是患者反复就医,占用大量社会经济和卫生资源。因此,普及这类疾病的科普知识是非常必要的。

三大消化科门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之一:烧心和反流。

消化科门诊常见的此类疾病有三类。一是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的表现,典型的表现是烧心和反流。烧心是指起于胸骨后或上腹部,一直向咽部蔓延的灼热感或疼痛感。反流时感到胃内容物进入食道内甚至咽部和口腔。这就提示患有胃食管反流病的可能。

临床上给医生和患者造成困惑的是非典型症状,如嗓子干痒、口腔异味、声音嘶哑、清喉、久治不愈的慢性咳嗽,甚至哮喘等食管外症状,还有就是容易误诊为心脏疾病的胸痛等。有些研究者报告胃食管反流病与颈椎病、冠心病、甲状腺疾病,以及肺部疾病都可能有较多的合并症状。使得该病的诊断对于消化专科医生或者相关科室医生均具有一定挑战性。

胃食管反流疾病诊断方法

综合运用相关的检查手段有助于明确诊断。如食管压力测定和食管内pH动态监测,甚至联合胆红素检测、电阻抗检测等,能够明确诊断是否存在反流,以及反流的类型(酸反流、胆汁反流、气体反流等)。更重要的是考察反流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明确症状是否由反流事件而引起,从而指导针对性治疗。

内窥镜检查对于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意义有限,主要是排除食管肿瘤等疾病,明确有无食管黏膜的破坏,及有没有反流性食管炎。在整个胃食管反流病人群中只有约1/10的患者会有食管粘膜的破坏,其余胃内镜阴性的胃食管反流病。尚有不足1%的患者被告知可能存在巴瑞特综合征。巴瑞特综合征是以外国人巴瑞特名字命名的一种食管下段本来的鳞状上皮被属于胃肠粘膜的柱状上皮所替代的疾病。理论上讲,巴瑞特综合征患者发生食管腺癌的几率高于正常人。这样的信息往往造成患者的疑虑和恐惧。事实上,我国人群食管癌的类型绝大多数是鳞状上皮癌,与巴瑞特综合征无关。即便是巴瑞特综合征,发生腺癌的几率也是不足1%。越来越多的文献报道显示,对于没有反流症状(或者轻微)的患者来讲,其巴瑞特上皮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只要做1~2年的内镜随访,就是安全的。

建议年龄大于45岁有食管源性症状者,或者任何年龄出现所谓的食管报警症状的患者接受食管和胃的内镜检查。

三大消化科门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之二:恶心、呕吐、嗳气、打嗝、早饱等不适症状

功能性胃肠病常见的是第二种情况是恶心、呕吐、嗳气、打嗝、早饱、饱胀、上腹部隐痛、嘈杂、灼热感、饥饿痛、夜间痛等胃部症状。这些患者内镜检查是常被告知患有慢性胃炎,更多引起患者恐慌的是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误区

患者往往从个别医生或者一些科普文章中获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癌前疾病的信息,便担心害怕起来。这里特向广大读者传递两个信息。一是上述胃部症状与慢性胃炎的内镜检查结果关联性很小,甚至没有关联性。患者遇到的只是功能性胃肠病中的消化不良。消除症状是主要的治疗目标。二是面对慢性胃炎的内镜诊断,要有正确的认识。任何人都有轻度的胃黏膜炎症,胃肠黏膜与食物接触的部位是消化吸收的场所,正常状态下胃肠黏膜均有轻度炎症反应。

需要针对胃黏膜炎症治疗的情况分两类。一类是胃黏膜严重的不连续,即明显和较重的糜烂,不治疗将有形成溃疡的可能。另外一类是胃黏膜不稳定修复,伴有不完全性肠化生甚至不典型的增生。后者恶变可能性增加,需要积极治疗和随访。胃的上部(通常所说的胃底和胃体)是分泌胃酸的区域,这些部分如果出现萎缩性炎症改变,才是癌前潜质的疾病表现。通常内镜检查是在炎症较明显的胃下部(胃窦)取材活检,所以胃窦活检诊断的萎缩性胃窦炎并不提示癌变的风险会

增加。

对于出现胃部症状的患者,内镜检查是排除明显器质性疾病以及恶性疾病的最重要手段。有胃部症状的患者如果年龄大于45岁,或者任何年龄段出现胃部报警症状(呕血、黑粪、消瘦、慢性贫血、胃部剧痛、胃癌家族史等)均应接受胃镜检查。如胃镜检查提示只是普通的慢性胃炎,相关的常规血液检查结果也不能解释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就可诊断为功能性消化不良。

三大消化科门诊常见功能性胃肠病表现之三:胀气、排气增多或不畅、绞痛等腹部不适或伴有便秘腹泻等表现的功能性肠病

这类疾病的确诊也依赖于内镜检查和常规的生化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男性年龄大于40岁(女性45岁)有肠道症状或大便频率或性状异常者建议接受结肠镜检查。或者任何年龄出现大便带血、潜血实验阳性(一种隐性出血的粪便检查)、大便异常伴有消瘦等需要接受结肠镜检查。如内镜检查和血液化验等不能检测出肠道症状,就认为是功能性肠病的表现,医生会针对症状治疗。

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因素

了解功能性胃肠病的致病因素和症状产生机制是有效预防和改善治疗效果的基础。研究显示诱发或加重功能性胃肠病的因素分三类。

一是心理和精神因素。神经胃肠病学关于脑肠轴的研究进展显示,大脑中掌管情绪的脑区(如扣带回、岛叶、海马和杏仁核等)异常兴奋会使胃肠不适的感觉放大,及出现所谓内脏高敏感。另外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会引发胃酸分泌增加、消化酶分泌减少和排泌异常,引起胃肠运动不协调,出现消化不良症状。随着社会经济、环境以及人际关系的改变,人们遭遇的精神应激因素增多,是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维持良好的情绪是预防和改善胃肠道症状的重要一环。这里提供给读者判断自己有否情绪或心理异常的方法。睡眠质量的下降(入睡困难提示焦虑情绪,易醒提示抑郁情绪)。兴趣爱好改变(兴趣减少或丧失,常提示情绪低落或抑郁)。全身多个系统症状或不适常提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多与情绪问题有关。

第二种导致胃肠道功能出现不适的是饮食因素。甜辣生冷食物、咖啡浓茶常引起胃酸分泌增多,引发饥饿痛、嘈杂、灼热感等胃酸相关症状,粗粮、豆制品、富含粗纤维的食物往往容易引发胀气、绞痛等胃肠动力紊乱相关症状。

第三个影响胃肠功能的因素是环境温度因素,腹部或身体受凉往往引发消化道不适症状。

另外,鉴于功能性胃肠病发病率高,疗效差、患者对病因和预后认识常有偏差的特点,在患者中普及相关科普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帮助患者了解此类疾病的真实危害,消除恐癌心理,提高症状治疗水平是广大消化科医生共同努力的目标。

上一篇:状元之忧 8期 下一篇:国内外关于肝炎的最新研究结论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