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需要真正的公共艺术

时间:2022-06-24 01:29:07

和谐社会需要真正的公共艺术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飞速推进,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就整体的城市化水平而言,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尚不足百分之四十,这与发达国家百分之七十的从城市化比例而言,我们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化的进程在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还将持续下去,这场城市化建设的运动无疑也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的,这个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无疑也是最为复杂的。

在世界范围内的城市化建设,因为在建设过程中面对同样的问题和相似的解题思路、建造方式,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城市相互拷贝,城市的面貌越来越雷同。为了满足城市各种功能的需要,我们不得不进行规划,把城市划分不同的区域;为了解决物质生产和消费的需要,我们不得不考虑城市成本的节约和合理:为为了解决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节约有限的土地,我们选择让城市越长越高,并似乎无限的扩张。我们厌恶雷同的城市,说到底是因为我们对城市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有心理上和情感上的诉求。我们隐约的觉得城市化不应该仅仅是拷贝已有的城市,建设越来越多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城市的建设因该与人的情感维系密切的关联,成为具有特殊的地域、文脉、人文关怀的建设过程。

当然,合理的规划建设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够满足城市基本的功能需要和相对长远的发展空间需要,但是同时我们如何让一个城市具有品牌形象和独特的魅力?让居住、生活和工作在城市里的人有深刻的认同感、自豪感、幸福感?让外来游览、参观,短期旅行的人对这座城市有鲜明独特的感受?让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真切体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公共艺术”的出现让我们找到了解题的良策。公共艺术以放置于公共空间的个别化的、标识性的、节点化的空间价值标识物以及相应的节目性多样化活动来体现一座城市的价值和独特魅力。

事实上,公共艺术的概念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已经引入我国了,至今已有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经历。从早期的大规模以城市雕塑和壁画形式为主流的城市美化运动,到今天部分艺术类院校一开设有相关专业或课程,有关公共艺术的国际和国内研讨交流也越来越多。然而,从真正时间的结果来看却是不容乐观,绝大部分依然仅仅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品,而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作品。“公共艺术”并不等同于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是否具有“公共性”是衡量“公共艺术”和一般意义上的公共空间的艺术品的标准,也就是说“公共性”是公共艺术的核心价值要求和体现。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有其丰富的内涵,具体来说包含两个层面的要求:一方面是,公共艺术实施放置的空间的公共性,即放置实施于公共空间。从之一点来看,似乎公共艺术和公共空间的艺术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实际上两者却又深刻的差别。真正的公共艺术要充分尊重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市民对于功能性的要求、与整体环境的设计协调统一等诸多因素,并最大限度的满足或是调和所有人的喜好和需求,而不仅仅是一种自作主张的带有不透明性和强迫性的美化装饰;另一方面,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着重体现在整个艺术创作从策划到实施的整个过程的公众参与与决策,而这一点也正是公共艺术区别于一般公共空间的艺术的根本所在。每一个使用公共空间的公众对于从公共艺术实施的资金来源以及它如何运作?选取什么样的艺术家?什么样形式的作品?如何选取?如何决策?等一系列问题都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发表见解和合理要求的空间和权利。因为,公共空间相对于个人空间而言,对于每个进入并使用它的人体现出开放性和平等性,而对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包括艺术的部分)同时也具有了强迫性,即不论你喜欢与否,都必须面对它。因此,好的公共艺术是充分融合了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协调、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和充分的大众参与与决策的,并最终体现了这一区域公众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的产物。

也正是因为公众的广泛性深入性的参与,我们不难发现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并不仅仅是雕塑和壁画等形式的作品,它可以是园林小品、公共设施、地景艺术、装置艺术、影像艺术、高科技艺术甚至是行为艺术、表演艺术、文化庆典……,总之,公共艺术不是一种固定的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思潮流派和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最终,它将成为这一区域具有地域性、普适性、前瞻性、场所性和独特性审美的鲜明标识;是这一区域地域文脉传承的标志和象征,同时也是构成和体现一座城市的特殊魅力的重要节点之一。正是因为公共艺术的设置,使得公众公民意识和公民意志得到觉醒和体现,公共空间变成了公众生活的一部分,城市才融入了公民生活的血液,有了灵魂,有了魅力。按照这样的标准来看,我们的公共艺术从策划到实施绝大部分因为不具备这样的公民广泛深入的参与与抉择的特性,因而,充其量只能是放置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而已,甚至很多根本就是景观厂家批量生产的所谓景观产品。更重要的是决策到实施的不透明也滋生出各种利益关系和腐败。

在祖国飞速崛起,倡导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越来越强烈的呼唤越来越多的、真正的公共艺术作品来丰满我们的生活,来体现我们是城市的主人,我们与城市一起生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求我们的国家应该重新审视和重视公共艺术,充分考察世界各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实践,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以公开透明的制度为保障,明确公共艺术项目的资金来源和相应的操作机制:其次,加大各种向公众推广和宣传公共艺术,切实提高公共的认知程度和参与热情;第三,要求我们具有公众意识的优秀的公共艺术策展人和公共艺术家带领广大公众创作越来越多的优秀的公共艺术。至此,让我们的城市与公众的生活发生关联,变得与众不同,充满活力和魅力。

注释:

1.《公共艺术的时代》孙振华著,江苏美术出版社,p25.

参考文献:

[1]《公共艺术基本理论》马钦忠.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8月第一版.

[2]《公共艺术的时代》孙振华著.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第一版.

作者简介:

孙涛,男,1983年6月生人,本科、硕士均毕业于南开大学。

上一篇:浅论回族服饰的民俗审美情趣 下一篇:纸上谈新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