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时间:2022-06-24 01:19:43

让语文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H319新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让语文教学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回归生活。语文教学与生活存在着互动的关系。教师要将课文学习、语文训练同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同教会做人、教会生存有机统一起来,全方位地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同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视野,使课堂教学更富有趣味性、知识性,使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培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脱离了生活,语文教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传统的语文教学,过于强调统一集中,把自己孤立、封闭、僵化起来。而要革除这些弊端,就必须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我认为课堂教学生活化正是语文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课堂教学环境的生活化

新世纪呼唤着新型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品质的基础。教师的权威从此不再建立于学生的被动上,而是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发展思维。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老师成为了他们的朋友,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让他们能更放松自己,更积极、主动的去学习了。

传统的课堂环境过于强调了学习的功能,忽视了温馨的乐学环境、宽松的人际环境对学生良好心理品质、认知等方面的培养。而生活化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在无拘无束、轻松输快的生活场景中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例如:让各式的手工制作、电子作品、玩具成为学生动脑动手的实验标本,让小金鱼不在是大脑中的模型,让学生在生活的情趣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直观思维。

二、课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老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而是孩子们学习的伙伴,生活的导师,每一堂课都应该是师生共同乘坐的小舟,游历江河大川,欣赏美丽画卷,感受人间冷暖的活动。

我们不时的变换教材,无不为紧紧地贴近学生生活,编排更日趋科学合理。将课堂教学融入真实的生活中,用生活的理念来构建语文教学的大课堂。

内容上的拓宽。尽管现在的教材编写已经注意了贴近儿童的生活,但由于儿童活动区域的局限,生活积累的相对贫乏,我们在教学时就需要将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进行链接、拓展。首先,让教材贴近生活。其次,让学生参与生活。在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的同时,我们必须放开学生的手脚,鼓励学生到生活的海洋中去。如班上每周二晨会上召开“新闻会”:列举一周来学生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鲜活事例,进行评析;又如元旦、春节,组织学生编写春联互相赠送;再如上街纠正商店、路牌的错别字等。这样就为语文能力的形成引入了一泓微波荡漾的清水,真正变封闭狭隘的语文教材为开放活泼的生活语文。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语文教师要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个性发展的服务者。要给予学生读书品位的时间,充分的提问质疑的时间。学生读懂得不讲,学生似懂非懂的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让他们试着讲。

方法上的创新。语文课的活动方式主要是听、说、读、写及其综合,在这种本性活动组织训练的前提下,如何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我们语文课堂教学可以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把有利于语文学习的非本性活动方式都“拿来”。例如:(1)欣赏、观摩。让学生在课堂上离开课桌,与同学一起去观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世间激动人心的画面,这样就为学生学习课文铺设了台阶。(2)经厉、感动。六年级《今天是你的生日》一课,学习时配以轻松活泼的音乐,学生一下子就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3)演一演。儿童是生活在游戏中的,让学生入情入境演一演,在学习中玩耍,玩耍中学习,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完《将相和》一课后,指导学生分角色进行课本剧排演等。(4)做一做。新课程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去动手实践,可以给学生撑起一片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身临其境、切实感受,从而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5)课堂讨论。例如:教学《麻雀》一课时,讨论“老麻雀能不能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不飞回来”,有的同学认为可以不飞下来,是因为窝里还有好几只小麻雀需要它来照顾,不能为了一只小麻雀而牺牲自己的生命。有的学生认为不能不飞下来,是因为地上的小麻雀是它的孩子,所以要用自己的生命拯救小麻雀。又如,在回答是一种什么力量使它飞下来时有的学生认为是母爱,有的学生说课文里没有说明老麻雀是母的,也有可能是父爱。正在争论得不可开交时,有一位同学的回答相当完美:“老麻雀不管是雌的还是雄的都体现出父母对子女那种至高无上的爱”。在这里既体现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又显示出书面语言与口语的明显不同,增强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

当然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方法还很多,如尝一尝、画一画、赛一赛、摸一摸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爱做的形式。

三、课堂活动的生活化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中提出:“教学做合一”是创造。而传统教育是以“书”为中心,脱离生活,脱离实际,轻视“做”,轻视行动,结果是“平日不肯行、不敢行,终了不能行,也就一无所知,如果有所知,也不过是知人之所知,不是我之所谓知”。所以扩展生活化的活动时空其目的在于“教学做合一”,在做中学活的知识,用活的知识。首先,作业生活化的扩展。作业除有巩固课内知识、技能的功能外,还要社会化、生活化,而不只是机械的操练。通过作业这一手段,引导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如:创作性的作业,学了诗歌《小站》,让学生自己作画《小站》,并附上解说词。查阅性的作业,如在学《一夜的工作》以前,布置学生上网、上图书馆查阅有关工作的资料,为深刻理解课文作铺垫,并培养其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专题性的作业,即围绕一个专题开展一系列活动,完成系列调查报告。另外,还有探究性、交流性、参观性的生活化作业设计等,这些都可以引导学生去研究身边的生活,关注社会动态,做在生活中学习的主人。第二,努力开发生活化的活动空间。只要你留心,就会发现校外的教育资源是很丰富的。如具有几千年文化积淀的北京,便是一种很好的传统文化的教育资源,而其现代的一些公益设施,高楼林立的市中心,又可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还有与社区联谊;与手拉手学校交友互访;参加假日小队实践活动;参观访问工厂、公司;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捕捉生活焦点新闻等等,让教材、课堂作为窗口,多渠道地开展生活化的语文活动,正如陶行知所说:“社会即学校”。由此让学生展开视野,去窥视语文学习的宽阔时空,了解人文世界的博大情怀。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并非孤立于现实世界外的学习时空,教育者应该打破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壁垒,将课堂融入真实的生活,我们的语文课教学才会像生活一样丰富多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下一篇: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实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