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时间:2022-06-24 09:32:23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的教学设计与实施

摘 要 通过实施“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教学,让学生学会微生物的选择培养、分离、计数等技术的原理和方法,理解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作用。

关键词 微生物分离 选择

1 教材分析与课时安排

“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的第二个课题,学生已学习了有关培养基和无菌技术的基本知识,在掌握使用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分离和纯化微生物的实验操作的基础上,研究培养基对微生物的选择作用,并测定其数量。其中既有关于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等知识性内容,又有土壤溶液的稀释、菌落数量统计等操作性内容,难度较大、探究性较强,是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等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好素材。

本课题教学实施中的关键在于两点:① 教师要处理好知识性内容与操作性内容的关系,要让学生理解特定菌株的选择策略,并学习有关的实验方法和操作程序;② 处理好课常与课后的关系。本课题的实验操作时间不长,但是操作前要制备培养基、对培养基和其他操作用具进行灭菌,操作后的培养时间和对微生物进行观察则需要较长时间,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程序,统筹安排教学时间。

根据这一教材特点,本课题教学可分2个课时进行,2个课时之间应留有2 d左右的间隔,以便进行微生物的培养与观察。

2 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简述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微生物和进行微生物计数的实验原理;说出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别性培养基的用途;归纳分离纯化微生物的原理和方法。

2.2 能力目标

学会制备土壤样本稀释液,学会用稀释涂布法将菌样液接种到固体培养基平板;学会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微生物数量测定的方法。

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加深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体会在实验活动中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3 教学准备

3.1 土壤样品的采集以及土壤溶液的配制

为保证实验取得预期效果,应选择经常施用尿素的农田,铲去表土后采集3~8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壤;回实验室后,去除土壤中的植物枯枝败叶及其他杂物,用托盘天平称取样品10 g,加入到盛有90 g无菌水的锥形瓶中,震荡10 min,即制得101土壤溶液;制备完成后可置于冰箱冷藏室内备用(1~2 d)。

3.2 配制培养基并进行高压蒸气灭菌

配制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配方:牛肉膏5 g,蛋白胨10 g,氯化钠5 g,琼脂20 g,加热溶解后,加水定容至1 000 mL。如条件具备可用琼脂糖代替琼脂), 分装到100 mL 带棉塞的锥形瓶中,每瓶各25 mL。

配制尿素固体培养基(配方:葡萄糖10 g,尿素1 g,KH2PO4 1.4 g,Na2HPO4 2.1g,MgSO4・7H2O 0.2 g,琼脂15 g,加热溶解后定容至1 000 mL),分装到100 mL 带棉塞的锥形瓶中,每瓶各25 mL。

将上述分装好的两种培养基、装有4.5 mL 蒸馏水的带棉塞试管、装有99 mL 蒸馏水的250 mL锥形瓶、包装好的培养皿进行高压蒸气灭菌。

4 教学过程

4.1 导入新课

教师讲解:尿素是动物体内蛋白质代谢终产物,也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化肥,但农作物并不能直接吸收利用尿素,而有些土壤微生物能产生并分泌脲酶。通过分解土壤中的尿素为自身和植物生长提供氮元素,由此引出课题:在特定的土壤中可以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数量是多少?如何从土壤中的众多微生物中分离出能分解尿素的微生物?

4.2 分析原理,学生尝试进行实验设计

教师介绍Taq细菌的发现和选择过程,引导学生认识到研究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研究微生物利用的基础,而要选择出符合需要的特定微生物,则要从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谢特点出发,创造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实验的初步设想,以尿素为惟一氮源,配制培养基,阻止不能利用尿素的微生物的生长,从而筛选出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学生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设计。由于本实验的综合性强,难度大,学生在设计实验流程时可能存在不少困难。教师一方面要鼓励小组内部开展讨论,逐步修正设计;另一方面也要适时的参与到各组的讨论过程中,提出合理的建议。

4.3 总结设计结果,得出可行的实验流程

让各小组展示设计结果,组织全体学生讨论,教师给予评价,最终得出可行的实验流程(图1),并要求学生明确各步骤的具体目的。根据教师课前所进行的预实验,所取的土壤样品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大约为1.5×108个/g。因此,可选择让学生进行104、105两种土壤稀释液的涂布接种。这样既可保证实验效果,又减少了器材、试剂的用量,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以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的培养作为实验对照,以便让学生充分理解和认识选择性培养基的设计策略和选择效果。

4.4 学生分组操作

为节约教学时间,教师可在课前将前期备好的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用电磁炉加热融化后,于课前置于80 ℃的水浴中进行保温,保持融化状态,以便学生及时取用。

倒平板:将融化的两种培养基分发给每个实验小组,指导其按规范倒平板,将两种融化的固体培养基倒入已灭菌的培养皿中,每个100 mL锥形瓶中盛有的25 mL培养基,可倒两个平板,每个实验组可制得两种平板共四个。制作完成后,分别编号,置于实验台上等待其冷却凝固。

配制104、105土壤稀释液:将101土壤溶液和经灭菌的装有4.5 mL 蒸馏水的带棉塞试管、装有99 mL 蒸馏水的250 mL锥形瓶分发给各小组,教师指导学生制备104、105两种土壤稀释液。具体的方法可由教师直接给出,也可由各小组自行讨论制定方法,因学生对微量移液器的使用不熟悉,教师应给予指导。

接种菌液,分离尿素分解菌:教师指导学生用微量移液器,各取0.1 mL104、105土壤稀释液,分别加入到装有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中,使用涂布器,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打开培养皿,将加入的菌液均匀涂布于整个培养基,盖上培养皿后,倒置于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

以上为第一课时。在第二课时教学实施前,教师可组织学生定期观察培养情况。

观察对比培养结果并计算:2 d后观察比较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和尿素固体培养基中菌落的形态并计数。可以明显地发现,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多样,数目较多,而且随稀释倍数的增加,菌落的数目减少。而尿素培养基上的菌落形态比较单一,数目也明显少于对应稀释倍数的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菌落。学生根据计数结果,计算出土壤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数量。例如学生计数在105稀释倍数的培养基上出现的菌落为60个,则每克土壤中尿素分解菌数量为60×5×105×10=3×108个/g。

4.5 小组讨论,促进学生对微生物选择性培养的理解

学生完成分组操作后,教师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巩固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原理和方法,加深其对微生物选择性培养的理解。具体问题及设计意图如下:

(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提供碳源和氮源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2) 尿素固体培养基中,提供碳源和氮源的物质分别是什么?

(3) 你所在的实验小组的培养结果如何?按生长菌落的多少,将4只培养皿排序,从多到少的顺序是什么?为何会出现菌落数量的差异?

(4) 你所在的实验小组,实现了对土壤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的选择性培养吗?为什么?

以上问题串从复习上一课题介绍的微生物培养过程中的碳源、氮源入手,让学生体会不同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利用的碳源和氮源是不同的,从而引导其深刻理解微生物的选择性培养的思路,进一步掌握特定微生物的选择和分离的方法。

4.6 设计“意外”,引导课题延伸

教师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从中选择符合实验预期的尿素固体培养基,打开培养皿,使用手持式喷壶,向培养基表面喷入事先配好的质量分数为0.1%的酚红试剂,静置片刻,让学生观察现象。

教师讲解并提问:酚红试剂是一种酸碱指导剂,其变色范围是pH6.8(黄)~8.4(红),观察到的培养基上的颜色有何变化?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通过观察可知,在培养基上出现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菌落,一种菌落周围出现了红色圈,另一种则呈现黄色。这说明这些微生物的种类是不同的,菌落周围变红的说明微生物培养过程中产生了碱性物质,而菌落周围变黄则说明产生了酸性物质。

教师给出如下资料,指导学生阅读:

资料:微生物将含氮有机物分解产生氨的过程被称为氨化作用。能进行氨化作用的细菌统称氨化细菌。有些氨化细菌能分泌脲酶,可将尿素分解生成氨,为微生物提供氮源,如脲芽孢八叠球菌。

硝化细菌可利用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将无机物转化成有机物而营自养生活,其中能将氨氧化成亚硝酸盐的称为氨氧化细菌,如亚硝化单胞菌;能将亚硝酸盐氧化为硝酸的是亚硝酸氧化细菌,如硝化杆菌等。

教师要求学生根据以上资料,进一步判断培养基上出现的两类菌群,分别是资料所给出的哪一类细菌。

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本实验中使用的尿素固体培养基中的惟一氮源是尿素,其目的在于选择土壤中的分解尿素的微生物,那么为何在培养基中出现了以氨为氮源的氨化细菌?如果想进一步选择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应该怎么做?

笔者设计这一问题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选择性培养基和鉴定性培养基的用途。借此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尿素分解菌可将尿素分解为氨,这时培养基中的氮源的种类就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尿素是惟一氮源变成了除尿素外还存在其他的氮源。因此,可在这样的培养基上生长的细菌,有些是可以分解尿素的,有些则是以氨为氮源的杂菌。而要想选择出其中分解尿素的微生物,可在配制尿素固体培养基时加入酚红起到鉴别作用,然后用灭菌后的接种环,挑取菌落周围出现红色区域的微生物进行接种培养。

4.7 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阶段,教师可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微生物分离纯化的方法和实验设计的思路,具体问题如下:

(1) 分离纯化微生物的方法有哪些?(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法、选择培养基分离、鉴别性培养基鉴别后挑取接种)

(2) 本实验中,为何要设计使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土壤微生物的步骤?(设置对照,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培养基上菌落的数量和形态,证明尿素固体培养基的选择效果)

(3) 要想提高土壤中尿素分解微生物计数的准确性,应该怎么做?(设置重复,取均值,减少实验误差)

(4) 请归纳微生物计数的方法。(稀释涂布法、血球计数板、比浊法等)

以上教学过程充分挖掘了该课题的教学价值,使课程标准中“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微生物计数、选择性培养基的选择作用”等具体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同时,该教学过程较好地处理了知识性内容与操作性内容及课堂与课后的关系,可起到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包春莹.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常见问题析疑[J].中学生物教学.2007,(4):6-8.

[2] 侯英杰.运用最佳实验方案,提高实验成功效率[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4,(3):28-29.

上一篇:关于高职学生主题班会的探讨 下一篇:关于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