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因素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

时间:2022-06-24 07:44:46

城市中心区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因素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影响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建设的各种因素,然后探讨了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的新观念,最后展望了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的新趋势,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价值。

关键词: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新趋势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医院是以预防和治疗疾病为主要任务并设有病房的医疗机构,包括门诊部、急诊部、住院部、各种诊断治疗辅助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大型综合医院即三级医院,是跨地区、省、市,并面向全国范围提供卫生服务的医院,具有全面医疗、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医疗预防技术中心。医院建筑与其他建筑类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医院建筑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中,医院门诊楼在建成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种稳定性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这就要求医院门诊楼本身具有功能转化的应变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具有一定规模的三级甲等医院大都处于城市中心区,要就近取得新建用地相对较困难,因此,很多项目都是局限于原院区范围内进行建设,如何在有限范围内满足医院门诊发展的需要是设计工作中所要面对的新挑战。

1影响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建设的各种因素

1.1城市发展对医院门诊楼的影响

随着医院所在城市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方面的变革与发展,综合医院门诊所承担的社会功能变得更加庞杂。医院门诊既承担着一般门诊、保健门诊和急诊的任务,又要对病人情况、疾病病发规律、发病因素进行相应的调查与研究,同时城市对医院功能要求还包括病前预防、体检和美容护肤等健康服务项目。众多社会职能给医院带来多重影响:一方面,大型综合医院门诊为城市提供多种服务,使其具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医院门诊日益复杂,多种拓展功能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使得医院门诊楼建筑更趋复杂。

1.2信息技术对医院门诊楼物流模式的影响

计算机数字化网络技术不仅融入医疗技术、医疗设备,推动它们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还拓展了医院的经营管理方法,介入到医疗服务和后勤保障的各个方面,对医院建筑设备和建筑物的运行管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字化网络技术,拓展了医疗服务的空间与时间范围,从根本上提出了崭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远程会诊、远程诊治等都相继付诸实施。在数字化服务网络中,诊治所涉及的范围不仅打破了城市与城市、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界限,对于一些疑难病症,甚至求助于国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同时,信息技术改变医院门诊的经营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以上变化带来的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医院门诊候诊空间人群聚集的压力,缓解门诊公共空间混乱繁杂的环境,并节省门诊等候空间。

1.3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对医院门诊楼科室设置的影响

随着人类健康疾病谱发生了许多变化,那些明显与心理因素及社会老龄化有关的疾病,如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脏病等,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一些有条件的大医院和具有专业特长的医院对传统医院门诊分科进行了调整,并设立了专科专病门诊,如心血管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胸外科、脑外科等等;而部分门诊科室,由于在治疗过程中是相互支撑和依赖的关系,导致部分科室合并或重组成立新的科室。“双心门诊”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成立的,该科室由心内科医生和精神心理医生共同医治冠心病病人。

2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的新观念

2.1医院门诊楼的动态演变

与其他建筑类型相比,医院门诊楼更加敏感地反映着时代和地区的医疗特征,并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处于动态变化中。

医院在建成时拥有的建筑形态,主要取决于建成时的医学及技术水平、地区医疗需要、医院运营机制以及相应的建筑标准与规范。在一定时期内,各项构成要素具有一定的稳定性,然而这是暂时的,各项构成要素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因此,医院建筑形态必然随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2.2“数字化医院门诊”的引入

“数字化医院门诊”主要由数字化医疗设备、医院门诊管理信息系统及远程医疗服务三个部分构成。医院门诊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使医院门诊管理、药房管理、后勤管理等更加清楚、明了、高效。

目前,“数字化医院门诊”的概念也融入到医院门诊楼设计中。它不仅改变了医院传统的管理模式、医疗习惯,也影响了医院建筑功能布局和设计要求。

由于医院的管理系统大都是基于数字化信息技术建立并实现的,信息中心(计算机中心)真正成为医院的心脏。它的位置选择、建筑布局、电源保障以及多层次的保护,成为建筑设计必须重视的问题。同时,智能控制要求有许多弱电管井和平行弱电线槽,为了有效利用这些设置,要求医院建筑布局应适当集中。数字信息技术的大量运用,要求建筑师对医院设计具有更精确的总体把握,同时对设计程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3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设计的新趋势

3.1医院门诊楼建筑的“应变模式”

一所医院门诊楼的设计建设,都是在当时当地的医疗需求、医疗技术、医疗管理、建筑技术的具体条件下完成的,在当时是适用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条件逐渐发生了变化,医疗需求及相关条件不断演变,而医院建筑凝固不变,最终上升为现代医院门诊楼建筑设计的主要矛盾。

英国建筑师李维尔・戴维斯和约翰・威克斯倡导的“机变论”(Theory of indetesminacy),在这一理念的影响下,并与其他建筑理论相结合,逐渐演生出相关设计模式:“通用空间”模式,将医院门诊楼设计为多层的整片连续空间,像一个大集装箱一样,然后把门诊楼的各个部门通通包容进去,并可随时加以调整,适应任何功能转换要求;新陈代谢的渐次更新模式,在原基地上利用空地或拆除部分次要建筑后,按医院发展规划建设一期工程;待完成后,拆除部分原有建筑作二期建设用地,拆除建筑的功能转入一期建成的门诊楼内,以此进行二期和三期建设,最后达到全面更新的目的。

3.2医院门诊楼布局日趋集中化

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布局集中化是与现代医院的经营方式及城市土地利用价值的不断提高密切相关的。大型综合医院在功能设置与装备配备上逐渐“大而全”时,其复杂昂贵的医疗设备就必须充分发挥经济效益,方能维持运作成本。坐落于人口稠密、交通便利的城中心区、市区可以为其争取广大的医疗服务覆盖面和更多的病人来源;然而,市区范围内的土地价格极高,因此,只有采取集中式的布局才有可能充分利用其土地价值,达到较好的利用率。

医院门诊楼集中化使得在建筑设计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为增加,在建筑形态和设计组织手法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高层建筑技术、电梯、空调等技术的发展影响着医院建筑的布局。随着医院建筑中的各种设备管线渐趋密集,低层分散式医院在经济性上的优势已经越来越难以体现,这就使得医院建筑呈现出集中化的要求,而这种要求又随着垂直交通工具和空调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得以实现。

城市的发展、数字信息技术的出现、人类疾病谱的改变,使得城市中心区大型综合医院门诊楼在建筑设计上出现了“动态演变”与“数字化医院门诊”这样的新观念;为了适应新观念的要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适应变化发展的“应变模式”和布局“集中化”的设计趋势得以提出与实现。然而,这样的设计观念与趋势是否能够真正满足与解决门诊楼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与新要求,还需日后更加深入的调研与研究。

参考文献:

[1]谷建.医患和谐和建筑设计[J].建筑创作,2005(12)

[2]曾奕辉,医院改扩建策略[J].城市建筑,2009(7)

上一篇:公路工程预算编制常见问题探讨 下一篇:关于丽水市雅溪镇麻舍―下百步萤石矿区Ⅱ-1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