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乡”安福

时间:2022-06-24 02:10:26

四季绿意盎然,处处樟香扑鼻,年年风景独好。井冈山下的安福县是江西省18个文明古县之一,因其樟树资源之多,更是享誉全国的“樟树之乡”。

“无樟不成村,有村必有樟”

安福县素有“无樟不成村,有村必有樟”之誉,不仅数量多、分布广,而且树种古老,树形多姿。全县各地几乎村头村尾有樟,房前屋后有樟,水旁路旁有樟,田间地头有樟;而且林区矿区有樟,城区镇区有樟,园区小区有樟,街道广场有樟。

2009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显示,全县胸径5厘米以上的樟树有48万多株,树龄400年以上的有1万多株,千年以上的有200多株,成片古樟群有15处,品种有香樟、油樟、芳樟、龙脑樟、沉水等。近年来,全县城乡又新植樟树100多万株。

樟树香气浓郁,木材坚硬美观,既可提制樟脑和提取樟油,又宜制作家具、箱柜或雕刻工艺品,还可作为绿化树、行道树。上世纪80年代初期,安福县樟油收购量曾达100多吨。安福出产的樟木箱因杀菌杀虫效果好,可收存高档衣料而备受人们青睐,曾获得过国家优秀产品荣誉。过去民间闺女出嫁,都会以成双配对的优质樟木箱作为嫁妆。

“吴时安福有女子居樟木下,木大数十围,末代皇帝孙皓迁都鄂州,大兴土木建宫殿,令人到赤谷上元伐大木,斧斤莫克,丁夫苦之。”从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中的记载,可见三国时期安福樟树已很多、很大。

据《安福县志》记载,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在现在的严田镇横屋村和竹江乡境内分别设置安成和安平二县,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从那时起,安福老百姓以樟为荣,以樟为贵,形成了独特的樟树文化。民间素有敬樟为神、虔诚供奉的习俗,并对樟树冠以拟人化名称,如神仙樟、菩萨樟、寿星樟、状元樟、将军樟、文公樟、秀才樟、母子樟、夫妻樟等。还有以樟冠名的传统,如樟州村、樟屋村、樟树坪、樟树垄、樟树湾、樟山下等,县境以樟树冠名的道路、山场、河流、桥梁等更是不胜枚举。

不少地方的古樟由于树形奇特壮观,被民间称为“八爪樟”、“五爪樟”、“连理樟”等。如竹江乡的“卧龙樟”,其粗大的树根犹如几条巨龙,从地下钻出地上,又从地上钻入地下,形态蔚为壮观。

坐落在严田镇老屋村的“五爪樟”,是汉代古樟,树龄2000多年,树高35米,主干围径13.9米,需10个人才可合抱。因该树在主干约5米处开始分出高低5个杈,如巨龙伸出五爪擎起巨大的树冠而得名“五爪樟”,其冠幅2400余平方米,被誉为“樟树之王”。2000多年来,不论遭遇大雪、大风、大旱,这棵樟树从未发生过断枝伤人事件。因此,当地村民把它作为保佑民生的“神树”来供奉保护,每年春季还会举行一次隆重的祭樟活动,祈盼全年风调雨顺。

尚樟护樟

樟树的生命力极强,终冬不凋,岁寒独秀,尤以长寿著称。千百年来,安福老百姓对栽樟育樟、爱樟护樟世世代代情有独钟,传承久远。

早在西汉时期,安福县严田镇邵家村王家堂村民栽种的一棵樟树,虽然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雷电,至今依然枝繁叶茂,显示着持久的生命力。这棵古樟树高29米,主干胸围21.5米,要17人才能合抱,因其在主干1.8米的地方分出11股大枝,现今保存8枝,所以得名“八爪樟”,被誉为“樟树王”。而为了呵护这棵古樟,村里组织一些责任心强的人成立古樟巡护小组,每年对古樟树下的杂灌进行清理。为了确保古樟生长不受影响,不受人为损害,村委会还制定了一系列的村规民约,规定村民不得在古樟树下开垦取土、烧火取暖等。

2006年6月26日下午3时,一场罕见的龙卷风突然来袭,这棵古汉樟的4个分杈被刮倒。得到消息后,邵家村干部和村民纷纷赶到现场,集思广益商讨拯救措施,并向林业部门汇报灾情。林业专家仔细勘查后,及时对断杈伤口进行了包扎,并搭建凉棚,点滴植物营养液,定期培土、浇水、施肥等。经过1年的综合救护,这棵受伤的古汉樟树枝终于长出了嫩绿的新芽。为此,当地村民无不津津乐道。

修路为樟树让道,建桥为樟树移位,盖房为樟树挪地,已成为安福人的共识。2012年6月底开工建设的枫林新桥,是改善县城泸水河南北两区交通设施的重点工程。枫林桥北端引桥下面有1棵树龄约500年、胸径1.5米的古樟树。为了不挪动古樟,并给古樟留下足够的生存空间,安福县政府在召开专门听证会,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作出了新桥选址无条件服从古樟保护的决定,并增加建设投资80万元,由县交通部门将新桥设计方案改向枫林桥下游前移6米。又如,2009年底开工的浒坑至宜春省道改造工程,为了不挪动3株樟树,工程指挥部决定改线,为古樟让道。

全县对交通干线两侧50米以内、胸径20厘米以上,其他区域胸径30厘米以上的成林樟树进行GPS定位,造册登记、编号建档和挂牌保护,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村、组和农户。县林业局不定期组织技术员对各地樟树开展健康检查,发现病虫害及时进行除治。同时,坚持严禁采伐、挪动活立樟树。

上一篇:江西乡村风景林中的珍贵树种 下一篇:让古诗教学的“根”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