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时间:2022-06-24 01:32:33

浅谈在数学课堂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数学的课堂教学不仅是数学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利用数学知识这个载体来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本文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和认识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初步探索。

一、高质量的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高质量的提问,使学生不断产生‘是什么’、‘为什么’的定向反射。”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二、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三、改进评价方法,培养学生乐于思维的习惯。

积极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开展创新教育,必须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方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评价时可让学生互评,教师作为保护学生创新能力的“监护人”,(1)是要多一些宽容.在创新过程中,从客观上保护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允许学生有差错.(2)是要多一些鼓励.在培养学生求知创新过程中,对有专长、有创见的学生,常用“很好”、“太棒了”、“不错”、“有进步”等表扬语气词,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3)是要多一些爱护.好问、好奇、“插嘴”是学生与生俱来的天性.也是思维的源泉,创新的动力.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这份天性,创设氛围,给予肯定,使学生乐于创新,

四、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

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例如:解方程(1997-x)2+(x-1996)2=1如果按常规解法去括号、化简整理,难以奏效,但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1997与1996的差恰好为1,把方程右边的1化成1997-1996并配以-2ab+2ab,用(a+b)2=a2+b2+2ab则可迎刃而解。

原方程可化为(1997-x)2+(x-1996)2=[(1997-x)+(x-1996)]2

化简整理得2(1997-x)(x-1996)=0

解得x1=1997,x2=1996.

五、引导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创新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本类与它类、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有意通过一题多变、一题多答等具有发散性的题型进行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在实际数学中,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自编题目,也有助于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树立创新思维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很复杂而系统的领域,还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总结,再探索、再研究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上一篇:做好数学问题情境设置,提升数学课堂教学魅力 下一篇:温故知新趣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