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相关对策和建议

时间:2022-06-23 10:35:37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相关对策和建议

摘 要:森林分类经营,是从经营源头上调整林业发展结构,优化林业的资源配置,从总体结构和布局上更有效的发挥了林业最大效益,用来满足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等对林业的需要。实行林业分类经营管理是转变林业发展模式的重要条件,也是目前条件下林业面向市场取得较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途径。

关键词: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对策

森林分类经营最早产生于18世纪的欧洲,在当时的森林经营管理(森林经理)的理论中,就明确提出了组织森林分类经营的理论,并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例如,把全球相互连接的、具有相同经营方向和方式的“森林块”化为森业的经营区;而把地域上不相连接,但在森林经营目的、方向、方式以及经营周期相同的小班,组织成森林经营类型(例如用材、防火、水源、涵养、特种目的森林经营类型等),把这些不同的森林经营方式与不同的类型,组成完整的森林经营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直到目前,我国的森林分类经营的方式,仍在原则上恪守这些模式。因此,森林分类经营的管理工作,要在森林分类经营的方式管理上,抓细抓全抓实抓准,务求逐类逐层落实到实处。

一、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政策和经营体制问题

在新时期和新形势的要求下,国家林业建设的目标是建立相对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想要达到国家林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就必须根据森林的不同功能和类型,实施分类经营、分区突破以及总体推进的发展战略思想。分类经营是林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新时期战略的基础和核心。林业分类经营直接影响到林业发展的方向,影响到林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影响到国家可持续发展经济利益。国家和地方的政策和法规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保障,经营体制改革是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的基本措施。但是目前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必须研究解决。

1.1没有把握住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核心,个别地方存在不进行区划界定的现象,只进行了分类规划,公益林没有做到落实到具体山头地块,老百姓没有知情权,也没有经营者的认可,甚至没有现场签定界定书,工作没有落到实处。

1.2对商品林则实施了放宽政策,这就和现行的体制相矛盾。干部群众拥护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公益林可以得到补偿,其次是在管严公益林的同时,却放宽了商品林的经营税收政策,但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改革思路还没有完全实现。

1.3森林分类经营管理体制尚不完善,我国的林业经营一直以来担负着两大基本任务:为国民经济建设和国民生活提供木质产品及其它林产品;改善国民生存环境。但事实上,我国林业一直奉行以木材生产为中心,重采轻造、集中过度采伐的林业经营模式。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就必须首先进行森林的分类管理。但在目前的实践中尚有未完善的林业分类经营管理办法。而统一高度管理体制之下,同样的体制、同样的模式去经营建设,带来的问题也很多。

二、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相关对策和建议

2.1尽快制订和完善政策法规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各种政策及相关法规还不十分完善,都处在积极探索之中。建议国家林业局尽快出台林业分类经营政策和法规,各级地方政府再根据国家有关林业分类经营的法规法律,制订出适合本地区的相关政策,使林业分类经营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

2.2成立公益林、商品林管理机构,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管理

建立与分类经营相适应的林业管理制度,把公益林建设纳入政府的行为范畴,做到事业化管理,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专门的公益林管理中心,统一组织公益林建设,把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自然保护区建设、天然林保护等公益林建设统一纳入其管理范围,避免重复建设。

2.3改进在分类经营下对森林的经营方式

根据生态公益林和商品林经营的不同要求以及特点,要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和经营方法。对于商品林建设,以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标,根据市场的需求,采用高投人(包括高科技的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高”模式的集约化经营。尤其要调整商品林布局和结构,满足社会、经济对林产品的需求。

2.4适度的调整林产品税费

林产品中尤其是商品木材在上缴税费方面,存在负担过重的问题,各省市反映比较普遍,林农和林区的干部们意见都很大,其他地方性附加税比例也很高,这样高的税收不利于林业的发展。建议适当的调低农林特产税及其它税费征收比例,让利于民,促进森林资源的有效发展。

三、结语

森林分类经营管理工作是一项伟大的工程,不应当只是林业职工的责任,应当全党、全民齐动员。改造生态环境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决不是林业职工自己可以管理好的,必须全民各行业一起动员起来协同林业共同对三大类型经营区进行管理、保护。另外,森林分类经营是项新生事物,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森林分类经营管理的重要性,以便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和支持。

参考文献

[1]张启民,谢志强;浅淡林业分类经营的意义[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4):71-72.

上一篇:浅议如何提高退耕还林工程质量 下一篇:浅谈确保造林质量的几项主要技术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