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金区域流动能力与有效配置的江苏案例

时间:2022-06-23 08:36:40

信贷资金区域流动能力与有效配置的江苏案例

摘要:本文以江苏省信贷资金区域流动与有效配置为研究对象,首先用Feldstein-Horioka测试方法验证了江苏省13个城市内的信贷资金流动能力,说明信贷资金存在从经济落后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的倾向,通过建立信贷资金区域配置影响模型,证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决定信贷资金区域配置的主要因素,同时也发现相关因素对省内不同经济区域的影响性质和影响程度。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改善信贷资金区域配置不平衡,促进省际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信贷资金;区域流动;FH测试;区域配置

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428(2007)08-0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金融发展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存在互动的正反馈关系。随着我国银行业市场化的推进,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机构在自身信贷资源配置方面取得了越来越大的自,在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资本的边际收益率区域间存在明显差异的引导下,金融机构作为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经济主体,跨区域配置信贷资金、货币资金由经济落后地区投向经济发达地区的现象日益突出。资金的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配置,一方面导致货币资金区域流动能力加强,另一方面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目前,这一问题正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但通常人们的目光往往只停留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实际上这种情况在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间也往往十分突出。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经济发展程度由南到北呈现显著的递减态势,苏南、苏北差距过大一直为社会各界所诟病。以2005年为例,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地区的人均GDP分别为50508元、18591元、11148元,苏南的人均GDP为苏北的4.5倍多。与此相应,省内三大经济区域的信贷资金配置不平衡特征也日益凸现。

2002年,苏南金融机构存款余额分别约为苏中和苏北的3.8倍和4.6倍;苏南人均存款余额达到36501元,为苏中的3倍,是苏北的6.67倍。到2005年,该倍数扩大到4.33倍、5.26倍和3.3倍、7.54倍。金融机构贷款是社会融资的主要渠道,它反映了各地区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信贷资金的情况。自2002年到2005年,苏南地区金融机构贷款大于苏中、苏北地区的倍数分别提高了0.91倍和2.22倍。

就存贷差额而言,四年间,苏南地区的存贷差增长了75.5%,而苏北地区增长了1.37倍。说明苏北地区的存款运用不充分,出现了明显的“资金外流”现象。虽然这种外流是“经济”的,也是基本合理的,但也相应带来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此外,三地区人均贷款余额也有很大差距,四年期间苏南人均贷款余额依次是苏北的7.1、8.6、9.6、10.2倍,苏中与苏北的差距也逐年加大,前者与后者比较依次是1.8、1.9、2.1、2.2倍。

从增长速度来看,表1-2显示,不管是存贷款绝对值还是人均存贷款的增长速度,苏南地区均远远高于苏中和苏北地区。2003年以来,苏南存款余额年平均增长24.7%,而苏中和苏北的则分别只有19.1%和19%。在贷款余额增长速度方面,三地区的差距更大,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别为26.5%、19.4%和11.3%。就人均情况而言,苏南的年平均存款增长速度分别是苏中和苏北的1.2和1.3倍,年平均贷款增长速度则分别是后两者的1.3和2.4倍。总而言之,江苏省内不同经济区域之间信贷资金配置不平衡问题十分显著,显然这与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高度的相关性。

本文以江苏省内各地区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为分析对象,研究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在省内各区域的配置及流动性,找出货币资金区域流动的规律,对于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促使商业银行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实现区域经济结构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江苏省内信贷资金流动能力及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配置影响实证检验

信贷资金区域配置差异是金融资源区域间流动的结果,为了验证金融资源的区域流动情况以及影响流动的因素,下面从两个方面对江苏省区域资金流动和区域配置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基于Feldstein-Horioka 测试思想,对原模型调整之后用于检验省内区域资金流动能力;其次是建立区域流动能力模型,分析影响货币资金区域配置的主要因素以及影响程度。

(一)江苏省内区域信贷资金流动能力检验

1.Feldstein-Horioka测试模型介绍。

Feldstein 和 Horioka (1980)提出的FH测试,是对地区投资率与储蓄率的横截面数据进行回归的模型,最初用于检验国际间资本流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一体化。模型构成如下:

其中(I/Y)i为i地区的投资率,(S/Y)i为i地区的储蓄率。模型的基本思想是,如果资本不能在地区间流动,则当地储蓄只能投资于本地区,本地区的投资也只能依赖于当地的储蓄,那么该地区的投资率和储蓄率高度相关,即β估计值很大,很显著;反之,如果资本可以在地区间充分流动,则该地区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就不会有明显的相关性,即β估计值接近于0,或者不显著。

FH测试提出以后,许多学者进行了不断改进。尽管该方法在衡量国际金融体系化方面存在争议,但在一国内部,其仍不失为衡量地区间金融市场一体化和资本自由流动的良好指标。我国学者赵岩、赵留彦(2005)曾利用该方法对我国省际资本流动能力进行了检验,并且还进一步将FH测试改进,使用各省国有银行存款率和贷款率的相关程度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改革以后二十年中,开始一段时期内银行存款率和贷款率几乎没有相关性,改革的第二个十年中相关性明显提高,而1990年代中后期又出现下降现象。

本文将赵岩和赵留彦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调整,用于测试江苏省内部区域间的信贷资金区域流动情况。模型形式调整如下:

其中L/Y表示各区域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与GDP比率,D/Y表示各区域金融机构存款总额与GDP比率,β表示各地区的存款和贷款相关程度。在资料获得允许的前提下,数据选择1996年至2005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GDP、金融机构综合存款余额和贷款余额,本文数据全部来源于《江苏省统计年鉴》(1997-2006),检验使用Eviews5.0软件。

2.检验结果。

借鉴并改进赵岩和赵留彦两位学者的研究方法,下面使用横截面数据对考察期间内5年移动平均贷款率和存款率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横截面数据目的是避免时间序列导致的虚假回归问题,使用5年移动一方面是为了充分体现各地区存款率对该地区贷款率的滞后影响,使用较长时间平均数据可以克服经济周期对于两者的共同影响,另一方面又能保证数据的充足性。

表2显示,1996年到2005年间的江苏省13个城市5年移动平均存款率与贷款率的β逐步提高,根据FH测试思想,其结论应该是考察期间各城市的存贷款率相关性逐年增强,即省内城市之间的信贷资金流动性逐渐变弱。结论明显有悖于前面的分析,为此我们突破原有的FH测试分析框架,再观察α,发现α与β值的变化正好相反,前者开始时为正,而后逐期下降变成负值。α的变动说明在存款率为0的情况下,初期的贷款率为正,而后期贷款率则为负,这意味着初期在经济落后存款率低的城市,会有外来信贷资金支持本地区,而后期在经济落后存款率低的城市,信贷资金反而会流出本地区。再加上β的变化,我们可以认为,与后期相比,前期各城市的存贷款率的相关性相对较弱,信贷资金倾向于向落后地区流动,后期的各城市存贷款率越来越强,信贷资金倾向于流向发达地区。

为了进一步证明以上分析,下面将从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首先是调整FH测试模型,去掉α,模型调整如下:

仍然使用13个城市1996年到2005年5年移动平均的横截面数据检验。表3显示,检验结果中的β变化明显不同于表3的结果,呈现逐期下降的趋势,可见,如果从总体上综合存贷款率的相关性,则各城市的存贷款率相关性逐期下降,即城市之间的信贷资金流动性越来越强。

其次,考察江苏省三大经济区域贷差率1变化趋势,见图1。1996年以来,苏北地区的存贷差率持续上升,苏南存贷差率逐年下降,直到2004年以后才略有回升,而苏中的情况介于两者之间,前期上升较为明显,中后期基本上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存款意味着信贷资金供给情况,贷款表示信贷资金的使用,苏北地区存贷差逐步加大说明来源于本地区的信贷资金,未用于本地区的贷款投放的差额越来越大,其缺口表示信贷资金可能流向区域以外。相反,苏南存贷差逐步缩小,表明来源于本地区的信贷资金总量及增长速度小于贷款投放的总量及增长速度,不难理解其缺口可能是由地区以外的信贷资金所补充。因此,分析说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苏南信贷资金流入趋势明显,而经济相对落后的苏北地区信贷资金则流出趋势明显。

通过对江苏省13个城市的存贷款率的FH测试以及比较三大区域的存贷差率,得出结论,1990年代中期以来,江苏省区域之间的信贷资金流动性越来越强,各地区贷款除了越来越依赖本地区的存款外,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信贷资金逐步流出本地区,而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则可以源源不断从外部吸纳信贷资金,从而补充本地区的贷款需要。

(二)江苏省内信贷资金区域配置实证分析

1.模型介绍。

江苏省内区域经济差异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的不同,借鉴Park(1999)研究方法并进行简化,构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对信贷资金投向的影响模型,模型如下:

DKL为贷款率,即金融机构贷款总量与GDP的比值,代表通过信贷途径获得资金的能力,LPGDP是对人均GDP取自然对数,用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YCL表示第一产业产值与GDP的比值,用以反映产业结构,t表示时期,取值范围为1996年至2005年,i代表地区,取苏南(SN)、苏中(SZ)、苏北(SB)三大地区。根据江苏省最新的区域划分,对数据进行了统一调整,苏南包括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苏中包括扬州、泰州、南通,苏北包括徐州、淮安、盐城、连云港、宿迁。为了检验三个地区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分别影响,采用变系数混合数据估计模型进行分析,同时考虑到随时间推移导致异方差现象,选择时期权重调整的广义最小二乘法,结果见表4。

2.估计结果分析。

检验结果表明,F值通过检验,说明总体上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加权和未加权估计的拟合优度均大于0.9,说明回归方程拟合良好,DW值显示的自相关性也不是十分明显。而且加权比未加权的估计结果有明显的改善,拟合优度从0.9439提高为0.99535,误差平方和由0.052296降低为0.047897。

β1估计值表示人均GDP每增长1%,吸引信贷资金流入导致存款率平均上升的幅度。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的β1估计值分别为0.119613、0.062827、0.024299,对应t值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t检验,说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吸纳信贷资金的能力越强,苏南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对信贷资金的吸引能力最强,远高于其他两个地区,苏北信贷资金吸引能力最弱。β2的估计值反映出产业结构差异对信贷资金吸引能力的影响,苏中估计值不显著,即产业结构对该地区贷款率的影响不明显,而苏南、苏北地区β2估计值均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t检验,其中苏南估计值为-6.801578,苏北估计值为0.154851。这表明第一产业占GDP的比率对苏南和苏北地区影响均十分显著,且对苏南的影响为负,即第一产业占GDP比率越低,信贷资金吸引能力越强,而苏北恰好相反,第一产业占GDP比率越高,信贷资金吸引能力越强。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差异,在于两地区的产业结构的显著不同,苏南地区一直以来二三产业发展迅猛带动经济高速增长,从而吸引了大量的区外信贷资金。而苏北地区的以出口为导向的第一产业近年来蓬勃发展,以徐州市为例,蔬菜出口、板材出口近几年都有较好的发展,这些行业越来越吸引信贷资金的兴趣,因此第一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信贷资金的大量投入。

三、小结

J. G. Willianmson的区际间经济差距的倒“U”形法则、G.Myrdal的“地理二元经济”以及新古典主义的“核心一”等许多理论都从不同角度说明,区域经济差距在一国经济过程中,初期发达地区总是能够源源不断地吸引落后地区资源要素的流入,地区间经济差距逐渐扩大,最后当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其生产要素又会向落后的地区扩散,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将会逐渐缩小乃至消失。因此,在江苏省内,由于产业结构、市场化程度、政策倾向、资源禀赋等各种因素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失衡在一段时期内必然存在,资源要素从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流向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必然形成信贷资金等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两者相互作用,也必然在一定程度上拉大区域经济差距,造成全省经济无法实现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

从另一个层面来讲,信贷资金的区域流动问题尽管无法避免,但是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加强对落后地区政策倾斜力度、统筹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策略等各种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市场自发形成的区域经济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随着江苏省经济的整体发展,经济增长极将逐步由苏南转向其他地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也应具备前瞻性,认识到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防止货币资金配置过度集中,造成风险积聚,从而实现金融资源更加有效的配置。

参考文献:

[1]赵岩,赵留彦.投资――储蓄相关性与资本地区间流动能力检验[J].经济科学,2005;5

[2]王文胜,李新彬.试论国有商业银行信贷资源的区域化配置[J].金融论坛,2005;2

[3]罗彩云,傅晓初.中国银行业市场化对信贷资金区域配置的影响[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4;6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加强我国银行业务创新中商业方法的保护 下一篇:基于资本管理的银行监管高度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