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卑情结与补偿

时间:2022-06-23 06:42:14

摘 要 自卑心理是因为个体对自我所做的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心理体验。它是人类的正常心理,并非变态的象征。相反,自卑与补偿是个体追求优越的动力根源。正是因为自卑感的存在,个体才会努力寻求补偿,才会持续不断地向上奋斗,从而获得优越。它对所有积极的成长起着一种激励作用。

关键词 自卑情结 追求优越 补偿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84

Abstract Inferiority complex is a kind of negative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improper evaluation of the self. It is the normal human mind, not a symbol of metamorphosis. On the contrary, the inferiority and compensation is the motive source of the individual pursuit of superiority. It is because of the existence of a sense of inferiority, the individual will strive to seek compensation, will continue to struggle, and thus obtain superior. It has an incentive to all positive growth.

Key words inferiority complex; pursuit of superiority; compensation

1 理解

自卑情结(inferiority complex)即自我评价偏低,是指由客观或主观等原因所造成的个体自信心缺乏,并使个体怀疑或否定自身的能力与价值。

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在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认为自卑情结是个体不能补偿正常的自卑情感而产生的一种状态。1907年,阿德勒提出了“自卑感(feelings of inferiority)及其补偿(compensation)”,他指出自卑与补偿是针对特定的生理缺陷的,一个人如果在生理上存在着缺陷或不足,就会产生自卑感。之后,他又提出自卑与补偿不仅针对特定的器官缺陷,还针对个体在生理和社会等方面处于低劣状态的普遍情境。个体会因为生理缺陷而产生生理自卑,社会地位低下等原因产生社会自卑,更会产生心理自卑。此外,他还认为自卑感其实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个体在婴幼儿时期,生理、心理以及社会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地位,他们需要依赖成人的照顾,因而他们会感到自己的弱小,从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阿德勒认为自卑感并不是变态的象征,而是所有人类的正常心态。他把自卑与补偿看作是个体追求优越(striving for superiority)的动力根源,而追求优越是个体行为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自卑感的存在,个体才会努力寻求补偿,才会持续不断地向上奋斗,从而达成优越的愿望。

然而,拥有自卑感的人也经常会将自己的缺点与他人的优点相比,因而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完全没有存在的价值,从而丧失对生活的希望,产生悲观厌世的心理。

2 自卑情结的成因

2.1 生理原因

由于遗传等因素的影响,或是由于后天的一些疾病或是事故等原因,不免有些人会在身体方面有些先天的不足。当这些少数人处于大多数“完好”的人当中时,产生自卑情结是无法避免的。

2.2 家庭原因

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忽视以及过度严格都会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情结。被溺爱的孩子从小受到父母太多的关注,万事都按照自己的想法办。他们会认为自己所享受的一切是应该的,以致当他们不再是别人关注的焦点之后,便觉得无所适从。他们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也不会与人合作。遇见问题只能向别人求救,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自卑情结。被忽视和冷落的孩子也易产生自卑情结。由于不被关爱,他们会认为世界是冷漠的,一遇见问题就只能退缩,不懂得自己只要稍一努力就能够得到别人的喜爱和尊重。而被过于严格对待的孩子,基本得不到父母丝毫的表扬,觉得自己无能,永远比不上他人,由此形成了“自卑情结”。

2.3 学校原因

学校教育也有非常巨大的影响。学校教育采用的基本都是集体教学,即用同种教学方法去教育不同的孩子,从而忽视了每个孩子的特异性。每一个孩子的性格和能力不同,他们所需要的教育方法也不一样。由于不适应教育方法,孩子跟不上老师的授课进度,慢慢会觉得反正也学不懂,所以干脆不学放弃自己。老师只关注成绩好的孩子却忽视甚至放弃成绩落后的同学,也会导致自卑情结的产生。

2.4 自身能力原因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体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与人交往和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个体差异就愈加明显。有人能力好,无论做什么都能轻松成功,但有人无论多努力都无法做到尽善尽美。这些对比无疑都会使得个体产生自卑情结。

2.5 社会原因

社会风气日益下降,不平等现象也日益频繁地出现。人们对待一个人的方式会由身家背景、容貌长相等有所区别,而这样的不平等对待自然会使得那些各方面都不拔尖的个体产生自卑情结。

3 自卑情结的类型及特点

根据自卑表现形式的不同,可以将自卑分为情境性自卑和心因性自卑。

3.1 情境性自卑

情境性自卑是指个体在某些场合会表现得非常有自信,但是在另一些场合又会认为自己技不如人从而感觉到低人一等,故也称技术性自卑。这类自卑很常见,基本人人都曾经体验过。但这种自卑并不会真正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3.2 心因性自卑

所谓心因性自卑是指无论个体处在什么样的场合,总是会怀疑和否定自己的能力从而认为自己无能或能力不够,因此也叫人格自卑。

心因性自卑又可以分成以下三种:(1)气质性自卑。个体的人格由遗传而来的气质与个体所生活的环境共同决定。如果个体本身遗传而来的气质就稍显自卑,那么再加上后天环境的强化作用,个体的自卑将愈强烈。(2)认知性自卑。这种自卑是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过分关注自己,对自己的要求过于严苛,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故而对自己的评价过低,并且认为这样的状况是不能够改善所引起的。(3)创伤性自卑。这类自卑是指原本很有自信的个体,由于生活、事业等方面所遇见的挫折经历而变得容易轻视自己,从而对自己做出不合理的评价。

4 关于自卑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自卑的研究可分为五个方面:自卑的心理机制及本质的研究;自卑的测量;自卑的性别研究;自卑的年龄阶段和发展研究;自卑的预防与治疗研究。

4.1 自卑的心理机制及本质研究

1992年Showers提出由于自卑者对自身的认识不足,没有确定的自我图式,总是看到自身优点的同时看到许多缺点,并用这种方法来组织自我知识,这种倾向更加剧了个体的脆弱性,使个体陷入自卑。后Steele提出自卑者对自身模糊的认识以及对他人关心的不确定感知,使得他们无法轻易地对他人作出准确的判断。Eilath提出自卑对人社会认知的判断存在偏向。Sandra hein提出自卑情绪是判断个体终生抑郁的标准之一。

4.2 自卑的测量

对自卑进行测量的量表主要有两个。其一,F1eming和Courtney所修订的自卑感量表,共33个项目,采用7点评分,有自敬,社交信心,学业能力,外表以及体能等5个维度,总得分表示个体的自卑感。得分越高代表个体自卑感越弱,得分越低则个体自卑感越强。其二,Herbertt Sorenson的自卑感测验,共包括22个项目,作“是”、“否”回答即可,“是”记1分。得分越低代表个体自卑感越弱,得分越高则个体自卑感越强。

4.3 自卑的性别研究

1989年,Tashakkori等针对抑郁者的性别、自我感觉和自卑进行因素分析研究并发现:自卑伴随抑郁产生,但并不是在自我信念系统的所有方面都会发生;性别作为自卑和抑郁的中介物,女性中自卑和抑郁的关系远比男性中紧密,并且女性会比男性表现出更多的自我贬低倾向。

4.4 自卑的年龄阶段与及发展研究

研究从幼儿到成人的自卑均有涉及,并且以年龄为划分标准。Fichman等人研究了青少年在夏令营中的各种表现,发现青少年在“兴趣活动”和“有危险活动”中的自卑呈现差异性。

4.5 自卑预防与治疗研究

自卑预防与治疗的研究最多,是研究的热点。Melanie J.V.Fennell提出自卑的本质核心是自我否定,并运用认识疗法和行为疗法去改变个体的心理状况和行为特征,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

5 阿德勒的自卑情结与补偿

1870年,阿德勒出生在一户富裕的犹太家庭,但他的儿童生活却是很不幸的,身体的孱弱和无休止的病痛剥夺了他幸福的权利。他的身体一直非常虚弱,很小的时候就不幸地患上了佝偻病,疾病使得他身材矮小,并且后遗症使他一生都行动不便,之后肺炎又险些让他失去生命。种种不幸的经历已让阿德勒对身体的缺陷格外地敏感,然而他还有一个十分完美的哥哥,相较之下,阿德勒的心中更充满了自卑。

但他并未就此沉沦。他立志从医并顺利进入维也纳大学,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他在维也纳医院工作,后成为一名精神科医生。1902年,他受到弗洛伊德的邀请参加了心理学研究会后,便开始正式接触心理分析。1907年《器官的自卑感及其生理补偿》的发表象征着他自卑补偿思想的萌芽。1910年,他不仅成为了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还成了《精神分析》杂志的主编。他在《神经症的性格》一书中提出了个体心理学,并创建了个体心理学派,吸引了众多追随者,还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杂志。他一生致力于对儿童的指导教育,收获了巨大的成功。

阿德勒并没有被自身身体上的缺陷所击败,相反,他一生寻求对器官缺陷和生理自卑的补偿,最终实现了完美超越。

从自卑到超越的成功实现者不仅仅只有阿德勒,卡夫卡、郁达夫、曹操、霍桑、沈从文、霍尔顿等为我们熟知“大师”们都是成功的自卑超越者,然而我们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还有更多,他们或许已经成功超越了自卑,或许正在超越自卑的路上。

6 克服自卑情结,获得补偿

克服自卑感与追求优越是人类的天性。优越感就是个体对自卑的补偿,当个体在某一方面受阻时,若能在其他方面找到新方式,就能获得优越感。

阿德勒除了提出“自卑情结”等概念外,还提出了“超补偿”的概念。所谓超补偿,即是个体通过极大努力从而使得先前的缺陷成为自己的优势。胖子可能会因为别人的嘲笑而感到自卑,但若严格控制饮食,再进行适当的运动,这样的人也可能会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瘦子;口吃的人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到自卑,但若加强训练,这样的人也能会成为著名演说家;体弱的人会对自己的体质感到自卑,但若加强身体锻炼,这样的人也可能会成为顶级运动员。

有自卑情结并不可怕,因为我们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从而获得补偿。但真正可怕的是有“自卑情结”却放任不管,甚至自暴自弃、任其发展,最终没能在自卑中“爆发”,便只能在自卑中“灭亡”了。

参考文献

[1] 叶浩生.心理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 蒙家宏.大学生自卑心理研究[D].2005.

[3] 杨淑民.大学生的自卑情结及其心理干预[J].中国成人教育,2007.4.

上一篇:移动游戏市场高速增长 下一篇:探究兴趣教学法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