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刘晏的经济思想

时间:2022-06-23 04:51:02

简述刘晏的经济思想

摘 要: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经济的发展遭遇了瓶颈,人们怀念唐前期的美好时代,促使一批封建士大夫产生了忧国忧民思想,并把其思想付诸于行动,以期达到救国救民的期望。其中以刘晏为代表,他是封建时代有重要地位的经济思想代表之一,在唐代可算是首屈一指。可是,他没有专门谈论经济问题的文章,更无这方面的专著。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只是他所写的个别书牍、公文,但其中也未包括多少经济思想资料。他长期负责唐王朝的理财工作,在工作中自然会有一些指示和议论;他的某些部属对此也有所称引。不过,所称引的也只是片言只语,并无较为完整、较为连贯的议论。

关键词:刘晏;中唐;经济思想;影响

文章编号:978-7-5369-4434-3(2012)02-082-02

刘晏(718①-780),字士安,唐曹州南华(治今山东东明境内)人。开元十三年(725)玄宗东封泰山,年龄只有八岁的刘晏献颂于行在,被授予太子正字,号为“神童”。天宝年间官至御史大夫,领江淮租庸事。上元元年(760)任户部侍郎兼御史中丞,充度支、铸钱、盐铁等使。次年贬通州刺史。代宗宝应元年(762),又任户部侍郎兼御史大夫,领度支、盐铁、转运、铸钱、租庸等使,加国子祭酒。二年任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仍领各使。广德二年(764)罢相,任太子宾客。不久又兼御史大夫,领东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转运、租庸、盐铁使。永泰二年(766)和户部侍郎第五琦分理全国财赋。大历四年(769)改吏部尚书。五年第五琦被贬,刘晏又和户部侍郎韩分领关内、河东、山南、剑南租庸、青苗使。十三年升尚书左仆射。十四年由刘晏总领全国财赋。德宗建中元年(780)因受杨炎诬陷,被贬为忠州(治今四川忠县)刺史,不久即被杀。从他家中抄出的财物只有书二车,米麦数石。

刘晏任宰相的时间不长,但是很有经济头脑,“自言如见钱流地上”②,在他看来,到处有增加收入的门路。他还抓紧一切时间考虑经济问题,在上朝时候还用马鞭来进行计算。在他的管理下,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代宗大力年间(766-779)的“军国之用,皆仰于晏”③。但是他不是单纯依靠增税的方法,而是在于实行了一系列有效的管理财政和经济的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三项:

第一,改革漕运。唐代的租庸调等税收收入以江南为重点,要将这些收入运到京城长安,困难之大。安史之乱以后,由于战争的破坏,以及年久失修,运输路线受阻,转运更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实地的考察,刘晏决定有官府出钱雇工,“不发男丁,不劳郡县”④;采取分段运输的方法,“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即使粮食及时运入长安,又大大节省了运输费用,“岁转粟百一十万石,无升斗溺者”⑤有一次京都盐价暴涨,要从扬州运3万石盐来京,运输只用了40天,“人以为神”⑥。出钱雇工是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来代替行政命令,对提高运输效率起了决定性作用。

第二,改革盐法。唐朝最初未实行盐,后因财政开支不断增大,感到“用少而财不足”,才渐有人想到盐。刘晏接任后,对传统的盐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改革主要归结于为两点:

1.改管收、管销为官收、官销

刘晏认为:过去盐办法不善,关键在于官府结构庞杂,盐官盐吏充斥,“

吏多则州县扰”⑦。而盐官、盐吏所以多,在于盐的体制不良。因此,他从改革盐体制入手,把官收、官销改为官收、商销。具体做法是:盐仍由亭户(盐民)生产,生产出后一律由国家统购,转嫁给商人,财政收入即包括在转售价格之内;商人买到盐后,可以完全自主经营,运往何地销售、销量多少、价格高低,皆听其自便。由于运销及销售于消费者的任务都交由商人以自己的资力承担,盐机构及官吏可以大批裁撤。

从这种认识出发,刘晏只在主要产盐区设立10个盐监和4个盐场。盐监负责对亭户、盐商的管理以及盐的统购(对亭户)、批发(给商人);盐场则是存贮及收发盐的堆栈。商人向盐监纳钱办理购盐手续后,即可向盐场领盐自由运销。为了禁止非法经营以及保障国家盐收入并保护合法盐商的利益,还设立13个巡院负责查捕私盐。

经过这一番改革,国家减少了维持盐机构和官吏的庞大开支,籴盐给商人使国家获得丰厚、稳定的财政收入,而商人的竞争又可使盐价保持平稳。

2.在边远缺盐地区设常平盐

刘晏上述改革的一个明显特点,是把国家对盐的垄断价格变为竞争价格,利用商人之间的竞争使盐价保持比较低廉、稳定的水平。这必须以同一市场上商人众多、竞争比较充分为前提。但是,距产盐区遥远的边荒地带,商人因为交通不便、运输成本高,多不愿去。少数盐商去了,也必然因缺乏竞争而已垄断价格出售。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刘晏借鉴汉代耿寿昌的常平仓制度,把它移植于盐工作中,在边远地区设“常平盐”。由国家运一部分盐贮于这些地区,作为平衡盐价的手段。商人仍可以在当地自由销盐,但如果出现了竞争少而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则由国家以较为低廉、较为稳定的价格出售仓盐。常平盐虽然也是由国家机构经营的,但在这里国家却不是以垄断者的身份,而是作为垄断商人的竞争者出现;国家储存常平盐不是按垄断价格出售,而是作为打破垄断价格、稳定市价的条件。

刘晏的这些改革,使盐的收入大大增加,在全国财政收入中迅速跃居首位,而盐价却远比以前低廉。即使在边远不产盐的地区,常平盐的经营也限制了盐价的过度高涨。

第三,行常平法.常平法也就是平准法。除实行常平仓、常平盐制度外,还包括平衡其他商品的价格。为了掌握各地的物价变动情况,刘晏建立了一个情报网:在各道设巡院,用高价招募快足,沿途遍布驿站,及时递送情报。“四方物价之上下,虽极远不四五日知,故食货之重轻,尽权在掌握,朝廷获美利而天下无甚贵贱之忧”⑧。沈括《梦溪笔谈》卷一一记载了刘晏管理粮食的办法:先令各产粮郡县统计几十年来的粮价和购粮数,各分为五等,定为制度。每年粮食收成时,各地政府只要根据当地的粮价,不必向主管部门申报,就可自行决定购粮数。第一等粮价按第五等购粮数收购,第二等粮价按第四等购粮数收购,余类推。主管部门统计各地的收购数,如收购的太多,则减少价贵和路远地区的购粮数;反之,则增加价贱和路近地区的购粮数。沈括对此评论说:“自此粟价未尝失时,各当本处丰俭,即日知价,信皆有术。”

广德二年,刘晏重任转运使后,曾写信给宰相元载,把自己的复职比为“贾谊复召宣室,弘羊重兴功利”⑨。实际上就他实行的经济政策的社会效果而言,可以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史学家都对刘晏的经济工作做了高度的赞扬,如《新唐书》本传说:“刘晏因平准法,斡(管)山海,排商贾,制万物低昂,常操天下赢资,以佐军兴。虽(乱)兵数十年,敛不及民而用度足。”《旧唐书》本传说:“历代操利柄为国计者,莫不损下益上”,而“刘晏通拥滞,任才能,富其国而不劳于民,敛于家而利于众”。在中国古代运用轻重之术管理经济取得如此成功并受到史学家一致好评的人,刘晏是唯一的一位。

此外,关于刘晏的经济管理思想还要提到以下两点:

《资治通鉴》说刘晏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⑩。“理财”一词在唐代尚未流行,《资治通鉴》提到“理财”,是宋人的用于。这是说理财首先要实行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促进人口增殖,扩大税源,为税收的增加创造客观的可能性。《新唐书》和《资治通鉴》都说刘晏当政时户口有了增加,《资治通鉴》说得更明确:“由是民得安其居业,户口繁息。晏始为转运使,时天下(现)户不过二百万,其季年乃三百余万;在晏所统则加,非晏所统则不增也。”B11

刘晏认为“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织纫,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又说:“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B12他反对单纯靠赈给的缺点有二:第一,如果赈给的数目小,救火的人有限,如果数目大,又会造成国用不足,结果还是要加重人民的负担。第二,赈给会造成人民的侥幸心理和官吏的营私舞弊,结果使强者得到的多,弱者得到的少,“虽刀锯在前不可禁”。他采取的救荒办法,一是及早了解灾情,根据国家的财政能力,决定减免赋税的办法和贷放对象?,“民未及困,而奏报已行”。而是利用常平法。发生灾荒时缺少的是粮食,国家可以在灾区贱卖粮食,而收购其他杂货,运往别处出卖或者留给官府自用。这样做,即可使“国计不乏”,又可使不入城市的“下户力农”,“转相沾逮(及),自免阻饥”B13。

注释:

①刘晏的生年各书不一致。《旧唐书》本传说他66岁死,《新唐书》本传说他65岁死,但《新唐书》和《唐语林》卷三都说他8岁(《旧唐书》本传作7岁)时献东封书,则应生于开元六年(718年),死时63岁。此据鞠清远《刘晏评传》附《年谱》,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②⑥《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

③⑧⑨《旧唐书》卷一二三《刘晏传》。

④《旧唐书》卷四九《食货志下》。

⑤《新唐书》卷五三《食货志三》。

⑦《新唐书•食货志》。

⑩《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七月。“理财常以民为先”中华书局点校本作“理财常以爱民为先”。

B11《资治通鉴》卷二二六德宗建中元年七月。

B12苏辙《栾城后集》卷一二《颖滨遗老传上》。

B13苏辙在《颖滨遗老传上》说“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和《新唐书》本传的说法不尽相符。

B14本段引文未注明出处的均见《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

上一篇:延安文艺运动中的陈学昭 下一篇:李贽与龚自珍思想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