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时间:2022-06-23 03:34:38

互联网金融发展背景下商业银行应对策略

【摘要】 当前,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并对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及经营模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变革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流程;加快培养和储备复合型人才队伍。

【关键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第三方支付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目前,学术届对互联网金融的定义还没有达成一致。不同的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互联网金融的定义。马云(2013)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企业利用互联网的思想、技术来开展金融行业所开展的那些业务,它不同于金融行业运用互联网技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龚明华(200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运用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来提供各种金融服务,既包括电商企业利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也包括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运用互联网提供各种金融服务。国内外学者更倾向于龚明华的观点。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形式,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数据丰富。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成熟的电商平台和巨大的客户群,不仅能通过客户的交易评价或第三方验证等途径来了解买卖双方的信用状况,还能运用云计算和行为分析理论方法来挖掘数据,提高信息使用效率。二是交易便利。客户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提供的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大大地提高了支付的效率。三是客户参与普遍。互联网金融对参与的客户设置的门槛低,例如余额宝最低认购金额仅一元。

目前,互联网金融服务形式主要有三种: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网络搜索。第三方支付,是指客户在第三方支付机构注册虚拟账户后,根据客户的指令,第三方支付机构为其提供货币收付、汇兑、清算等金融服务。2013年度中国银行业服务改进情况报告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互联网支付总金额达10万亿元,市场预计3至5年内网络支付交易规模将达到20万亿元以上。网络借贷,是指互联网中介机构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向其用户提供小额贷款,即通过互联网中介机构牵线,有资金的客户将资金贷给有借款需求的人。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是网络借贷最为典型的代表。截至2013年6月末,贷款规模已超过1000亿元,而不良贷款率仅为0.84%,低于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水平。网络金融搜索,是将搜索引擎技术、大数据、与金融咨询等金融专业技术相结合的一个金融产品的搜索比价平台。调查显示,目前我国近20%的网民已养成搜索比较的习惯,说明网络金融搜索业务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2011年10月,融360组建成立,提供专业的贷款在线搜索与申请服务。2013年5月,该机构月申请贷款额已突破百亿元人民币。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之间既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相互补充,不但弥补了传统金融模式的不足,还对传统银行业在服务观念、利率定价、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带来了巨大挑战。

1、打破了传统银行业金融服务模式

一是客户服务模式亟待完善。互联网金融支付便利快捷、信息数据处理效率高、支付成本低,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不断有新的金融产品推出,对商业银行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根据不同客户的需求,互联网金融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发出个性化的产品,服务产品更加灵活。在运作模式上,互联网金融注重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互联网金融更注重发展银行排斥在外的80%的草根客户。例如,微理财、微保险、微投资等。二是商业银行互联网化需进一步加快。据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双十一”淘宝交易金额高达350多亿元,其中“余额宝”和“快捷”支付占60%以上,而网上银行支付仅为13%。

2、商业银行的收入来源受到侵蚀

一是支付领域。第三方支付组织是在电子商务与IT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产生的,主要业务包括汇兑、银行卡收单、预付卡发行与受理等。当前,第三方支付机构已逐渐成为客户交易的主要入口,在网上交易中扮演着类似于现实交易中商业银行的角色,割裂商业银行与客户的直接联系,使得商业银行逐渐从支付结算的前台过渡到了第三方清算的后台。截至2013年8月底,已有250多家第三方支付组织获得了第三方支付牌照。二是小微信贷领域。互联网企业能利用电子商务平台,深度挖掘客户的信用信息数据,由此可以对客户的信用进行比较客观真实的评价,向那些不能通过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小微企业发放期限短、金额小、灵活性强的小额贷款,这必将会分流商业银行的一部分中小微客户。

3、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

一是余额宝、百度百发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对银行形成巨大冲击。商业银行活期存款利率现为0.35%,而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在5%以上,甚至达到7%以上,且流动性也极强。根据搜狐网新闻,截至2013年12月底,余额宝的客户数已经达到4303万人,规模为1853亿元。互联网金融产品分流了商业银行存款和理财类产品的资金。二是支付宝和易宝支付等支付工具也对商业银行形成了明显的替代效应,能为客户提供汇款、代缴各种费用、收付款等多种金融服务。三是第三方支付机构直接介入信贷市场,向供应链融资、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等也加速金融脱媒。

4、推动利率市场化进程

互联网企业金融融资业务,通过自己拥有的电商平台,借款方对借入资金进行报价,贷款方对借款客户的流动性、风险性等因素作出评价,选择其发放贷款的客户,借贷双方议价成交,交易完全市场化。互联网企业金融模式能够客观反映市场供求双方的价格偏好,交易的利率较客观地反映了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我国自1996年6月利率市场化改革启动以来,到现在已有近20年的时间,但利率市场化进程非常缓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逼迫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加速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完善金融产品的定价。

三、商业银行应对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策略

1、加强同互联网科技企业的合作

互联网企业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合作伙伴。因此,我国银行应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的合作。一是应加强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合作。互联网企业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体,这些客户的真实交易记录、信用评价都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而商业银行在大型企业信息资源上则更具有优势,二者可以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二是在小微信贷方面加强合作。互联网企业拥有小微企业长期的交易信用记录,商业银行可以将其纳入授信评级范围,探索新型小微企业信贷模式。另外,商业银行具有雄厚的资本优势,可以出资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小微企业线上融资平台,增加对小微企业贷款发放的数额。三是应加强技术上的合作。互联网科技企业具有信息技术的优势,商业银行可以与其合作,开发出适合本银行的软件系统和更多适合客户需求的产品。

2、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

一是细分客户类型,根据不同客户的消费习惯和业务特点,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和便利快捷的服务,高效配置资源。二是以互联网为依托,提高客户的参与和体验程度,建立客户体验指数,从事后的客户体验转向事前的客户体验,提高服务效率和客户满意度。推进与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业务联盟,依托数据挖掘和信息平台,借助银行营业网点优势,建立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灵活多样的产品,满足客户的多样化、专业化的金融需求。三是商业银行要重视市场营销工作。银行应充分利用各类互联网平台、即时通讯等开展网络营销,与客户进行开放交互式接触,及时了解客户需求,开发出真正适合客户现实需求的产品。四是缩减业务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尽量减少现有业务的一些不必要环节。例如,小微企业贷款,互联网企业办理从申请到发放仅需几天时间,快的情况下当天就能账,而传统的商业银行最少也得半个月,直接影响其竞争力。因此,商业银行应缩减业务流程,以提高效率。

3、变革传统的商业银行经营业务流程

商业银行应再造和重构业务流程,提供高效、便捷与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一是要充分把互联网信息技术应用于银行的各项业务当中,设计新的业务模式,解决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问题。二是简化业务操作流程,减少各种业务的审批环节,为客户提供快速便捷的服务。三是要重视中小微企业的金融业务。中小微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现已成为各级政府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重要推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在当前商业银行传统的存贷利差日益收窄的情势下,商业银行急需转变盈利方式、发展多种业务,创新中小微企业融资方式。

4、加快培养和储备复合型人才队伍

一是引进复合型人才。商业银行现有的人才队伍结构主要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缺乏信息技术类的人才,开发出的金融产品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没有全面认识到互联网技术给银行带来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在招聘新员工时应倾向复合型人才,适当增加信息技术类人才的招聘比例。二是对现有人才进行培训。对商业银行的在职人员,在工作中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需求人才培训计划,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打造银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方面的竞争力。同时,应创造良好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各类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以发挥。商业银行如果拥有一流的专业人才,就能为客户制作合适的金融产品,赢得众多客户的支持和信赖,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三是提高信息技术人才的话语权。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工作,开发出更多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金融产品。

(注:2013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金融发展推动河南省产业升级的机理研究》(No:13A790398)的阶段性成果;2014河南省科技厅项目《河南省农村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研究》(No:142400410665)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周慧:互联网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的发展策略[J].青海金融,2013(12).

[2] 龚明华:互联网金融:特点、影响与风险防范[J].新金融,2014(1).

[3] 周艳: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创新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4(3).

上一篇: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就业质量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