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选择的台阶

时间:2022-06-23 02:33:29

记得刘艺小朋友刚入园时,她在生活行为方面的表现有些问题,比如午睡时翻来覆去,难以入睡午餐时挑食现象严重,不喜欢吃的东西一口也不吃,喂她吃她还会立即吐出来。当我和配班老师、保育员对她进行反复劝导的时候,她不是低着头不看我们,就是把头转向别处。

又到午餐时间了,刘艺一看见饭、菜、汤,眉头又皱了起来,我问她:“是不是不要饭吃?”她摇头,“不要吃菜?”摇摇头,“不要喝汤?”她还是摇摇头。既然要吃的,为什么摇头呢?到底是什么原因?

我耐下性子,先喂她,可她就是不张嘴,不肯吃。她如果不吃肯定会饿着,但保育员硬要她吃,她还是不愿吃。这可怎么办?我一边巡视其他小朋友吃饭,一边思考对策。突然我脑中闪过一个念头:根据平时日常生活中我观察发现,她饭量真的很小,今天是不是嫌饭菜多了呢?于是,我对刘艺说:“刘艺是不是觉得饭菜多了,吃不完?”她点点头。“那这样吧,你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实在吃不下就剩,好吗?”她听了我的话,马上拿起勺子自己吃起来,一会儿就吃下了半碗饭菜,还一边吃一边瞄我一眼,我高兴地对她拍拍肩,在鼓励下,最后她实在吃不下了,而碗里也只剩两三口饭。

从这件事中,我认识到:孩子不吃饭其实是有她的想法和原因的。对饭量小的孩子来说,要吃完标准量的饭菜确实是个不小的心理负担,而我的一句提示话,却给了孩子一个选择的台阶,使孩子减轻了心理负担,于是孩子就愉快轻松地进餐了。

由此我联想到:每个孩子有她内心的想法和需求,而有些想法,她却由行为表现出来。即使外显的行为,还会有多种不同的表现方式,而且在每个孩子的行为表现背后还有成人所不可理解的心结。如果老师无法破译这份密码,师生间就难以进行真正有效的沟通,由此造成的直接后果会影响孩子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会引起老师对孩子产生偏见,认为孩子“怪”“难弄”。而孩子也会和老师渐渐疏远。所以只有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采取适切有效的对策,那么在师生情感交流的同时,还有利于开启孩子的心智,培养其健康的人格。

上一篇:治治孩子的娇气!等 下一篇:学龄前儿童营养配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