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新课标体会

时间:2022-06-23 12:08:02

学习新课标体会

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形成的以“传道、授业、解惑”为目的而建成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直接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在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由于工作的需要,2007年我离开学校直到2010年又重新回到熟悉的讲台.期间虽然也不放松学习,但是离开整整三年以后再回来,还是感觉一切既熟悉,又陌生.面对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面对90后的学生,我这个有着二十几年教龄的教师也感觉自己再不加强学习,就不适应当前的教育形势了.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传统的教学方式令我不自觉地形成一种习惯: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很多时候总是喜欢“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课堂上老师板书多,学生写得少,给学生讨论的时间更少.而现在,我们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日子已经被电子屏幕替代.学会操作不是很难,刚开始师生都很兴奋,几节课下来,教学反馈效果并不好.我反思自己的教学,一节课手不停地点着鼠标,播放着闪烁的画面,飞入动听的答案声,代替了全部的板书,感觉就像是“机灌”代替了“人灌”.怎么办呢?不能让自己变成新课程改革的落伍者.因此,我主动地去听实验教师的课,向优秀教师学习.还积极参加县里组织的培训,工作之余自己通过网络平台自我培训,学习新课程理念,学习电脑知识,通过学习和反思,我对课堂教学又有了新认识.那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师生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关系,教师要在教学中用“活”教材;我常常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果?”我的感悟是:能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才是有效教学,教与学是应该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过程,教师应该抛弃那种高高在上的心态,应该承认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课堂上应该构建师生互相交流,平等对话的关系.数学是一门相对单调的学科,更应注重情景引入,注重探究过程,强调思维变式.多媒体教学在创设情境引入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运用形象、直观的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多媒体教学以其独特的形、声、景扣动学生的心弦,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我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适应学生和有效课堂的需要.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5.4《平移》这个内容时,我用显示屏给学生展示图形的平移过程,学生们感受到平移现象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育手段在数学课堂创设生活情境方面充分体现了它的优越性.

有了好的开头,接下来怎样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状态参与到整节课的学习中呢?

我觉得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相当重要的.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一节没有交往,没有互动的课堂不算是成功的课堂.成功的课堂意味着学生能平等参与、平等对话、平等合作.如果还是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支配学,学受控于教,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容易出现疲惫和厌倦的学习情绪.因此,教师必须摆正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成为组织者、引导者.在教学实践中我对这点越来越有体会:有了好的课堂导入后,教师再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不能仅用多媒体设备的播放来代替;不能只强调教学容量而忽视学生的学习、思维规律;不能简单地用电脑的“人机交流”代替沟通师生情感交流的“人机对话”.而是应遵循“以学为中心”的设计原则,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上我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形成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

亦师亦友的课余师生关系

有一天下课后,有一个学生对我说,老师,你有QQ么?我想加你.看他嬉皮笑脸的样子,我不假思索地说:没有.随后一连几天,我发现这个学生上数学课要不就是很沮丧的样子,要不就是睡觉,学习没有精神.

我突然觉得自己的拒绝伤到了孩子的自尊.我深深地自责起来,还说让孩子们打开自己的心扉呢,现在他主动想和老师交流,我还把他拒之门外.随后我单独找到这个孩子,要了他的Q号,加了他作为好友,渐渐地和他的话题越来越多,聊学习,聊他的家庭.其实这个学生只是想和老师面对面的交流,说他的心事,他的烦恼,对学数学没有信心.我想不到这个看起来有一些不着边的小孩,在网络的另一端,好像也在不断地长大这个样子,也慢慢地见他有些喜欢学习了.这件事给了我一个很大的触动,以后凡是有学生主动找我交流的,无论是学习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事情,无论多忙,我都会抽出时间,和他很好的交流.初中学生正处在青春发育的转型期,学生非常渴望与教师建立平等的、朋友般的师生关系.事实上,如亲子关系一样,师生关系必然会有教育和受教育者这种关系的存在,教师在师生关系中处于主导性的地位,师生关系的促进和改善应该以我们教师为重点.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存在着一个“度”,教师把这个“度”把握准了,对我们的教育教育事业是一个很好的促进.大部分的科任教师,除了学科上的交流,很少和学生在一起交流,这无疑使师生交流仅停留在工作的表面上,不能深入学生的心理和感情,有时候课余时间的非工作式交往往往起到意想不到的教育作用.例如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在课余时间和学生打打球,做做游戏,在周末网上聊聊天等,这种亲密的交往活动都能使师生关系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气氛中交往,既能使师生间缩短心理距离,同时也能丰富师生沟通的渠道和方式.

我的困惑

1.给学生充分的交流和表达与完成教学任务之间的冲突.

2.对少数因各方面原因造成的过早厌学,性格非主流的学生,要想让他能主动参与学习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3.目前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式还是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保留,很多时候还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考试成绩为目标,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

虽然在教学实践中还碰到不少的困难和困惑,但是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确给教育事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也如一盏明灯,给教师们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教师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遇.记得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我二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特别是在进行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我更深刻地体会到: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为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内外平等和谐交流提供了一个更好的平台,也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现代教育手段下,怎样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吸引力,令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贯穿整节课堂,使教与学更默契,在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中,使教育教学更有成效,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追求.

上一篇:在生活中发现在发现后想象 下一篇: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多媒体辅助听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