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高考复习中“三基”的思考

时间:2022-07-12 01:38:01

生物高考复习中“三基”的思考

对高考来说,哪些东西才是“大石块”?也就是说高考究竟考什么? 考“三基”,基础知识加基本技能,其次就是基本思想,对“三基”的考查是历年高考的重头戏。

那么,在高考复习中应该做些什么?

一、过记忆理解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强调的就是知识的积累,而知识的积累是通过记忆的积累来完成的。记忆是理解的基础,是知识掌握的基础,是应用知识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做到:准确把握生物学基本概念、原理、规律,要搞清它的内涵和外延,分析和提取关键词,掌握其准确含义,理解它们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学生做到能清楚地复述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能对重点的概念、原理和观点进行分解和综合;能梳理教材的知识体系,揭示重点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比较、分析同类型知识的差异之处;能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按理说,在同一学校、同一班级读书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某一门功课的时候,所完成的实践活动应该是大体相同的,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是在同一个层面上“反复实践和不断积累”。可为什么有的学生掌握了知识的规律,学习成绩优异,做到“事半功倍”而有的学生却只能“事倍功半”呢?这种差异,我认为主要是各人“实践”的质量不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犹如一座金字塔,基础的深度、广度及材料间的结构强度决定了它的高度。没有学生主动地学习、努力,记忆就是走过场。

二、过解题训练关

“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强调的就是基本技能的训练。开始学习新知识的时候,对出现在眼前的题目,很多都不知道如何下手,经常会感到惶恐。而经过反复地练习,不断地巩固,我们会发现些题目的固定思路和一般解法,从而理清自己的思路,一步步地突破难点。长此以往,初看题目就能做到心中有数,知道题目应该如何去解。因此,在题海中就不难做到游刃有余了。

一切优秀源于习惯。但是,习惯的养成却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需要有一个过程,这个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形成高考意识的过程。熟悉历年的高考试题,积累素材,而并不在于掌握了多少技巧,而是能够经常积累,再加上记忆,脑子里总是储备丰富,无论怎样的题目都能应付自如。所以这就要求学生真正用心去做每一道练习题,掌握各种题型的命题方式和解题方法与技巧。

三、过基本思想关

熟能生巧。熟练是长期努力、深思熟虑的结果,很难在短时间内生成。教师作为熟练工作者,可以采用最好的方法针对学生进行教学,但无论课讲得多好,对学生而言,在理解上肯定是省力省心,但在知识、技能的熟练道路上是不会省功的。没有学生主动地学习努力,练习就是走过场;有学生主动地学习参与,练习题量不够,熟练水平也会很有限。所以高考复习主张精练,但并不等于少练。熟练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举一反三和举三归一,熟练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渐进分化和融会贯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提高分析综合能力。综合是对相关知识点间的广泛联系,综合本身就是难度。如果基础知识记忆不过关,再好的综合将会把学生搞得一塌糊涂。知识能载能力,这就好比水能载舟一样,离开基础知识去谈能力,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知识由分析到综合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掌握的概括化过程。我们常说,新课是将“薄书读厚”,而综合就是将“厚书读薄”,这样就形成了对所学知识的一种提纲挈领的掌握,这是成为高考熟练的必由之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唯有熟悉了才能将课本知识对号入座,并用课本中相关知识准确回答。基础知识的理解、应用等都是容易遗忘的,有意识地定时训练就显得很重要。提高学生的“答题能力”,才能提高考生的得分率,而要想达到提高答题能力的目的,则涉及学生一系列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包括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获取信息和转化知识的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等。上述能力的提高,不是教师的口头上讲得出来的,而是学生一步一个脚印的积累,经过大量的训练,总结得到的。

熟练带来的好处是很多的:在熟练过程中,量变产生质变,熟练使知识在更高层次上综合、升华;熟练将使学生在各知识点间构筑联想、构筑知识网络、构筑解决问题的策略;熟练将使学生磨合理论与试题间的语言约定,学会试题应答;熟练将会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达到知识与能力的双赢的局面;等等。

速度就是生产力,要将解题训练转化为生产力,那就是一个字“熟”。熟记基础知识,熟练解题的基本技能。高考竞争已达到“细节决定成败”的程度,这些细节的掌握,就得平时播撒,形成习惯。熟练了,自然是可以捡到很多便宜的。“天下之物,莫不有理。”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规律,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对于任何人或任何事,要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首先要找到门和路,也就是说要知道从哪进,从哪走,从哪拐弯。比如学习,就是这样的。

上一篇:抓起始阶段英语教学减少学困生产生 下一篇:在生活中发现在发现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