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打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循环

时间:2022-06-23 09:24:53

如何打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循环

为什么一些貌似严谨的政策、规则甫一出台,便会被人上下其手,在执行过程中遭到架空乃至无形肢解,从而沦为一纸空文?为什么一些人开发“对策”时智力会得到超常发挥,其钻规则空子的本领令人叹为观止?

很多人没有想到,万众瞩目的“史上最严交规”竟然催旺了一种另类市场。即一旦有车主因驾驶车辆违章过多,导致驾照上的12分不够扣时,便有人从那些考取驾照后不经常开车的车主手中购买分数,再卖给这些有需要的违章者,并从中赚取差价,且行情一路看涨。一项严肃的政策法规,成为一些人的发财秘笈,着实令人匪夷所思,也证明政策或者监管层面存在急需弥补的漏洞。

而放到更大的层面来观察,会不无悲哀地发现,类似这样的政策遭遇对策的场景并不少见:春运刚刚开始,旨在减少现场排队的网络订票系统便遭遇被人称为“插队神器”的抢票软件;国家给农村学生每人补贴3元的“营养午餐”,但一些地方的学生真正吃到嘴里的不过2元;北京曾出台被称为“最严限购令”的“京十五条”,要求连续5年缴纳社会保险或个人所得税,一些人通过假结婚便实现了曲线购房;中央三令五申不许公款吃喝浪费,某些豪华宴请便悄然转到了单位内部餐厅……诸如此类,蔚为大观。

显然,“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已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具体分析,一些“对策”之所以被迅速开发,暴露了“政策”存在监管空白,或者缺少必要的配套细则,例如,商务部出台了相关办法,明确规定了大额购物卡实名登记制度,但某些商家见招拆招,采取了

化整为零、不限办卡数量等应对之道;一些“对策”源于“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值得商榷,比如各种“假结婚”通常与过度的行政管制有关,限购挡住了需求的出口,却不能让需求消失,钻空子行为由此如影随形。至于为实现狭隘的地方部门利益乃至个人私利的权力层面的“对策”,对政策往往采取“替换性”执行、“选择性”执行、“附加性”执行、“象征性”执行等,更是让公共政策的公信力化于无形。

(摘自《晶报》社论)

上一篇:“漫阅读”课例的设计与操作 下一篇:诞生于明代的4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