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理解 厘清关系

时间:2022-06-23 08:45:36

有效理解 厘清关系

摘 要:让课堂成为引领孩子智慧碰撞的乐园,这是有效课堂的终极目标。“智趣课堂”有利于落实个性化教学、有序推进等前沿思想,产生教学兴趣。教师需要采取情境创设、思辨等手段,着重厘清几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智趣 结合 均衡 配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9B-0051-01

“智趣课堂”作为立足于先进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新型课堂形式,在课堂教学中生成很多教学理趣。教师需要采取情境创设、思辨等手段,带领学生们领略教材中蕴含的意境,帮助他们在抽象和形象两类思维中齐头并进。

一、合理理解,厘清教学中“文”的属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虽然在目标上多样化,但核心职责还是要定位在帮助学生形成阅读的爱好,逐步构建欣赏文学的素养,以及掌握写作技巧等。所以,引导和强化学生的母语能力是这一学科的核心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运用能力在。

举例来说,关于描写母亲形象的课文,老师往往只是将母爱作为唯一的知识点,在自然类的课程教学中仅仅将主题定位在环保上。这种教学方式往往只是利用音乐和画面以及空话、套话引导学生的情绪,而与文本几乎没有太多的联系,应当完成的教学任务被忽视了。所以,这一学科的推进过程中,需要突出文本的重要地位,将字词句篇的揣摩作为重点,真正完成语言文字相关知识的传递。带领学生利用朗读、背诵等基本手段,抓住文字的表现力,从而思考和品鉴文章的味道,感受作者的情感,最终形成个性化的理解和领会,也使文章主题得以正确理解并实现升华。

二、体验理解,厘清阅读中“度”的界限

语文教学实践中也要体现这种自然的形态。也就是说,要使得篇章的主题自然地被学生感受和接受,引导他们在阅读时法度一致,在体验过程中应当体现“度”。

其一在于“准度”,考虑到文本一般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所以一篇文章常常传递的是多样化的主题。因此,在教学时,一定要准确定位最为核心的一个,并由此出发确定和组织合适的教学内容,争取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考虑到现在的教材一般都主题为分类依据安排不同单元的文章,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是带领大家用作者的视野来认知,使得文本特点和深层次的思想得到准确的感知,使得学生加有效地理解主题形成独有思考。

其二在于“深度”,特别是对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在主题的理解上不应当浮于表面,而是要从教材的文本中深度挖掘和思考,感受内在的思想和精神。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这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在《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文章的教学里,他按照五年级的阶段性教学目标,让每一位学生形成对主人的武艺精湛、品质良好自我感受的前提下,进一步思考,从细节中提高认识,在语言中找寻价值,通过对林冲这一人物从谦让到礼让,再到忍让,以及最终的退让和宽让的心理发展路径的解读,促使学生深入地感知到林冲“让”的人格魅力。

其三在于“适度”,也就是说,带领学生掌握学习的主题,要以文本语境为重要基点。具体来说,要从学生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开展这项工作,避免出现过多和过深的教学内容。在教学实践里,对主题的过度传递的现象并不少见。举例来说,在《荷花》这篇文章教学时,有老师将对于作者的成长经历和在教育事业上的价值进行了搜集,在教学时传递给学生们,不但不利于学生们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获取本应掌握的重点知识,就小学三年级来说,也不必要。

三、认知理解,厘清文本间“合”的问题

我国在语文教材编制方面的传统做法基本上表现为“文选模式”。所以,在课堂上,要使得文本各自的特点被明确,注意避免被同一类型的其他课文干扰而导致对主题的理解和领悟出现错落。在此基础上,单元内文章全部都结束了讲解,应采取对比、归类等方法带领学生完成总结和提炼,利用这种整合思考方式,体现主题单元的教学意义。

举例来说,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苹果里的五角星》这一文章中,主题应当确定为创造力,而在《最佳路径》这篇文章里则要明确主题具体为“以人为本”等等,既要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也要理解它们的共同之处。在这一单元主题上可以看出并不是非常集中,不过总体上都体现了尊重个性等基本思想意识,都是围绕创造和智慧而展开的。所以,在这一单元不同文章的教授过程中,帮助大家从整体上理解这种意识和价值观上的方向和意义,使得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观念和思想,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并且借助这些共性的文本主题提高认知和思考水平。

为了让课堂成为引领学生智慧碰撞的乐园,作为教者,一定要善于从个性出发,采用个性化教学、有序推进等策略,在碰撞中产生更多的教学理趣。从而在有效课堂的运行轨迹中,实现人文精神与智趣的交互碰撞。

参考文献:

[1]戴小娜.让趣味课堂焕发生命活力[J].小学语文教学(园地),2012,(6).

[2]潘晓英.返璞归真 童心飞扬[J].新课程(小学),2014,(11).

[3]吴菲芳,周小伶.智与趣,我的语文观[J].小学语文教师,2014,(9).

上一篇:“自学、展示、精讲、反馈”教学模式在高中数... 下一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