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日常生活史的视野

时间:2022-06-23 05:58:30

一种日常生活史的视野

尽管南宋创造了高度的文化和文明,然而最终却沦落在蒙元铁蹄下,根源在于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历史书写告诉我们是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南宋灭亡,却没有从文化方面入手去分析。由此,《蒙》书成为历史书写的一种新方式。オオオ

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法]谢和耐著,刘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オオ

谢和耐从大量中国的文献记载中(包括正史、野史、碑记、志传等)努力找寻中国历史上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图景,并从这幅图景中告诉我们中国发展的动力到底源于哪里。在谢和耐看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中国社会内部,源于民众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这种改变对于思想观念的影响,这种影响最终使得南宋社会崩溃,中华文明才会被蒙元破坏。而非以前我们所认为的蒙元的入侵导致中国社会解体和崩溃。

浏览本书,很容易让读者想起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二者的相同点都是考察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行文的风格都是朴实无华。他们都分别注意到了中国最大的特殊之处:众多的人口。由这些人口引发的问题是他们的关注点。因此他们都分别考察了江村与杭州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生计、休闲方式。不同之处在于费孝通是以西方人类学的田野调查(field word)方法为基础所做的复杂文明的本土民族志;而谢和耐却主要依据同时代本土和海外的大量相关历史文献,以场景还原为基础而写就的历史著作。

谢和耐从中西文明的比较视野出发,试图解释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因此他选择了一个剧烈变迁之后的朝代都城进行考察――南宋的杭州。南宋剧烈的社会变迁,对于当时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影响如何,民众如何看待这些外来的压力,中国社会变迁的内在动力是什么?这是谢和耐想要告诉读者的社会事实。谢和耐在书中首先考察了杭州城市的状况,比如它的人口、交通、火灾等,然后考察了这座城市中各个阶层的民众,比如官吏、军官、贵族、皇帝、商人、普通百姓、农民、娼妓等。接着谢和耐考察了这些城市各个阶层的衣、食、住及他们日常生活中的生命周期、四时节令、消闲时光等方面。不难看出,谢和耐在写作过程中所遵循的是社会生活固有的内在先后逻辑。

杭州作为南宋第一任皇帝偶然选定的都城,因为它的自然条件和行政原因,聚集了大量的人口。人口的汇集,给南宋社会及经济的发展,创造出无穷的活力。因为人们有各种需求,因此交通设施及为提供生活便利的各种服务设施开始出现并发展起来,而商业也日益重要。舟、船、救火队、店铺、化妆品等一色物什,应有尽有。“东菜、西水、南柴、北米。”〔1〕36

因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导致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并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然而,商人阶层的出现,在西欧导致了市民社会的出现,在中国却没有市民社会的出现,原因是什么?作者认为是中国传统的亲缘宗法网络及家族关系,使得个人和社会集团无法获得解放。无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普通民众,都遵循这样的原则行事。

接着他又考察了民众的衣食住行和生命周期等方面,作者向我们提供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同时也提供了一幅当时社会衰败的图像。商人阶层的崛起,为当时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同时商人阶层及新的经济力量的出现,也为社会改变观念提供了基础和依据。大众娱乐业开始出现,新的艺术形式和新的美学观念开始影响各色人等,社会的繁荣背后潜藏着衰败的种子。

“13世纪的上层城市居民是神经过敏的,而且由于他们对时尚极度敏感并且喜欢炫耀和自我戏剧化,看上去他们甚至毋宁说是柔弱颓废的。不断地寻欢作乐、过度地酗酒以及无度,耗光了他们的精力,并加强了其天性中较软弱的一面。”〔1〕240

通过对杭州居民当时社会生活的描述,谢和耐不着痕迹地再现了彼时彼地较为接近真实的生活场景,并且使读者得以概览当时杭州城的市井场景和生活百态,并对宋代的潜文化小传统进行了初步的梳理。他向我们展示了在南宋的杭州城,早在公元3世纪时就已经确立的传统中国国家政治结构及人们的思想观念,是如何被城市生活日渐改变的。

中国社会从宋代开始,科举制度真正成为底层向上流动的阶梯,使得社会再也无恒常的贵族;商业的兴起为后来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商人阶层势力的膨胀,使得传统社会结构中的“士、农、工、商”的排序被打破,商人一跃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总体来说,中华文明在此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可以说当时的南宋是一个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然而这种柔弱文明却是在蒙元马背文明的恒久压力下出现的,这明显不是一种正常的现象,由这种不正常才最终导致了南宋社会的崩溃和安定繁荣假象的幻灭。

在谢和耐揭示的杭州普通民众的生活图景中,我们可以看到南宋国家国库的空虚,农村当时的贫困和农民的不满,统治阶层内部的争斗。这些所有因素综合在一起,最终导致了中国社会内部的变迁,表现就是南宋社会的各个阶层普遍性地道德松弛。对于一个以道德立国的政权来说,道德的松弛必然涉及政权。

很多学者把南宋灭亡的原因或者归因于南宋时期社会道德的普通松弛,或者归因于强干弱枝的政策,或者归因于统治阶层的党争,或者归因于奸臣当道,然而很少有人像谢和耐这样,综合地从文化和社会内部去找寻国家政权崩溃的原因。在谢和耐看来,南宋社会的真正崩溃原因在于中国文化内部的因素。以追求无压抑境界为其目的和皈依的中国审美文化,导致民众行为的颓废和柔弱,导致民众不加应对严重挑战,最终导致政权的崩溃。

尽管南宋创造了高度的文化和文明,然而最终却沦落在蒙元铁蹄下,根源在于中国文化的理念。但是历史书写告诉我们是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导致南宋灭亡,却没有从文化方面入手去分析。由此,《蒙》书成为历史书写的一种新方式。后来中国明清社会思想和文化趋于保守与蒙元入侵过程中对于宋代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明的破坏也不无关系。

在书写中国历史的著作中,讨论文化与社会发展动力的易读历史著作有两本,分别是《万历十五年》和《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而这两本书的主题,也都恰好是在讨论一个朝代衰败的原因。我们可以通过二者的比较,考察日常生活中蕴涵的文化及社会发展动力。

相同点在于两位作者都受到了西方史学观念转变的影响,都试图关注和再现由那些早已消逝了的人、物、事交织起来的社会生活。他们二人都重视对具体的生活场景的描述,以及力图通过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某个侧面作出近乎全景式的绘画来折射出彼时社会的时代特征。而且两人都已经摆脱了传统历史的“史料+结论”的书写方式。他们只是把当时的社会生活呈现给读者,让材料说话,让读者去判断并得出结论。《蒙》书是一本严谨的学术著作,譬如该书“城市”一章,谢氏从蒙元北犯导致宋人南迁的大背景起笔,继而写到由此造成的统治者偏安东南和大量人口拥聚杭城,接下去依次便是住房紧张、再下来就是多层建筑的出现、房租的交纳情况,以及火灾频繁、各项防火措施、为防火而对夜生活的管制等等。这些描述蕴涵着学术作品的内在逻辑。而《万》书更像是娓娓道来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又都是以当时著名人物为线索,描述这些人物在当时场景下与他人、与制度、与文化、与社会之间产生的矛盾与冲突来凸显中国文化内部逻辑所蕴涵的、不可避免的衰败特征。

当然,因为作者是以西方人的立场看中国,则无论他们的眼界如何深邃,视角如何独到,在笔者看来,总还免不了带有“隔窗观火”的味道。又或者说,由“第三只眼看中国”,则这第三只眼似乎总是戴上了有色眼镜,因而往往让人感到双方在看问题时总是存在着一层难以消除的隔膜。如认为元秘府本《清明上河图》是北宋作品,这已被进一步的研究所。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是一本考察中国文化与中国社会发展内在动力的优秀著作。在读了本书之后,我们可以了解,原来中国文化内部的组成也不是同质的,这种不同质的文化对于社会和政权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影响到政权的存亡。其次是在当下我们面临着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我们需要眼光向下,从民众中找寻建设和谐社会的动力,而非依靠外来力量和西方文化的影响和推动。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建设兼取众长、包容百家的和谐社会,同时也才能真正丰富和繁荣中国文化。评

注释

〔1〕[法]谢和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刘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作者单位:浙江省委党校

上一篇:重审被忽视的发明――印刷机 下一篇:让心灵从荒漠走向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