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审被忽视的发明――印刷机

时间:2022-05-25 01:53:45

重审被忽视的发明――印刷机

15世纪的欧洲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正由彼特拉克的个人影响蔓延至整个意大利甚至欧洲大陆,宗教改革也紧随其后地冲击着欧洲旧势力的思想围墙,启蒙运动、科学革命都呼之欲出,它们的接连涌出吸引了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注意,而背后那个推动它们产生的动因却长久地被忽视了,即印刷术。オ

おお

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早期近代欧洲的传播与文化变革

伊丽莎白•爱森斯坦著,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オオ

媒介环境学作为传播学的三大学派之一,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媒介环境学着眼于研究媒介这种人造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人类社会以及人的心理的长效影响。媒介史作为媒介环境学的重要研究领域之一,是了解媒介发展变迁过程的重要基础,也是进一步开展媒介环境深入研究的重要基石。按照媒介的发展历程,目前学界主要将之分为口语文化、文字文化、印刷文化、电子文化和网络文化五个时期。美国作家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历时15年撰写的《作为变革动因的印刷机》这本书正是通过对媒介史当中15世纪中叶兴起于欧洲的印刷文化这一部分的翔实介绍和论证,让更多学人和对传播学有兴趣的读者,更好地深入地了解和思考印刷术作为一种新媒介,是如何影响处于由中世纪向新时代过渡时期的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和社会结构产生了哪些不可估量的影响。

15世纪的欧洲正酝酿着巨大的变化,波澜壮阔的文艺复兴正由彼特拉克的个人影响蔓延至整个意大利甚至欧洲大陆,宗教改革也紧随其后地冲击着欧洲旧势力的思想围墙,启蒙运动、科学革命都呼之欲出,它们的接连涌出吸引了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注意,而背后那个推动它们产生的动因却长久地被忽视了,即印刷术。伊丽莎白•爱森斯坦女士的这本书正是着眼于这个长久被忽略的“三大发明”(弗兰西斯•培根:《新工具》格言第129条)之一,将印刷术作为欧洲近代史的重要动因之一,从欧洲通史、欧洲文化史、文艺复兴史、宗教改革史、印刷术史、科学史等方面进行完备的论述,认为机器印刷促成的这些变革对欧洲人文主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近代科学和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オ

印刷传播革命初探

本书从15世纪印刷术萌芽阶段开始说起,对印刷术的发明时间和产生地点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所谓印刷术出现的时期指的是印刷机在莱茵河之外的地区已然流行的时期,从15世纪60年代开始。”随着印刷术的出现,西欧开始由手抄书文化向印刷文化过渡。作为新的生产力,印刷术所掀起的传播革命被作者看做是引起这场过渡的最重要原因。在这阶段,印刷传播主要呈现以下一些特征:首先,书籍的产量显著增加以及付梓的书籍种类增多。更加容易得到和更加丰富的读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发展,促进新思想的结合和多元化思想的转换。第二,由于印刷术的印刷特点,书籍的标准化引起了思想的剧变。个人主义新意识的出现以及对手抄书时代的勘误以及对标准的定义和强化促成了阶级分化和地区群体的鲜明意识。另外,由于文献和书本的急剧增加使得文本的重组和文献索引产生,这也为后来的近代科学的产生创造了有利条件。随着书本、文献的增多和流通,采集资料的程序也进一步优化。更重要的是,印刷术的固化功能和累积性变化促使了文明的传承,文化变得不再脆弱,并且随着书本的大量刊印而广为传播。这也是这次文艺复兴不同于以往而获得重大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聆听型公众向阅读型公众的转变,为之后的政党政治奠定了发展的基础,使得社会结构发生了深远变革。

古典复兴的重新定向

文艺复兴在长久以来都被看做是思想方面的启蒙运动,它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哲人的思考和创新,但是在这里作者给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文艺复兴字体之所以留下永恒的印记,并不是因为它吸收了一种风格而不是另一种风格,而是因为它是用字钉印出的,不是用手写的”(P126)。“15世纪人文主义者寻觅古籍的努力对西方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因为这些古籍不像以前的文献得而复失,人文主义者抢救的古籍是用机器印行的,因而永久保存下来了。”(P127)作者首先将文艺复兴的阶段进行了重新划分,进而集中研究机器印刷对15世纪印刷术产生之后的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和放大作用,强调印刷术加速了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传播,扩大了精神产品的影响力。同时,强调了机器印刷对精神产品的固化和积累作用,并且认为这是文艺复兴影响力巨大的根源。

由于印刷术的发明在宗教改革之前,作者更是认为这场机器印刷促成了各种新版本《圣经》和通俗语《圣经》的出版及传播,这使得拉丁文《圣经》和神职人员控制思想的局面被打破,从而引发了宗教改革。甚至,她重新定义了宗教改革的起点,认为是古登堡发明了印刷术而导致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开始,而不是路得的“九十五纲”。“在宗教改革的领域里,历史学家面对的运动一开始就是由印刷机的力量塑造的,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印刷机引起的。”(P187)通过对宗教改革运动过程的回溯,对印刷机导致的思想传播方式的剧变,以及对通俗语《圣经》发行所产生的影响的一一阐述,作者论证了印刷术对西方《圣经》信仰的两大冲击,其一是它导致了高层次的批评和现代主义的产生,其二是使正统教义由于印刷术的固化功能而更加僵化。同时,在印刷机刺激下产生的新教也有着浓厚的印刷机影响的痕迹――它成为了一种“书本宗教”,激励教徒识文断字,使之遵从准确行为准则的书籍,形成书本所灌输的健全的基督教道德观。这种由印刷术导致的累积性的新形势,也随之增加了其他领域变革发生的可能。

自然之书的转化

同对古典复兴的态度一致,伊丽莎•爱森斯坦女士认为印刷术的出现也是近代科学革命的动因,“印刷术的出现为早期近代的科学革命搭建舞台,并应该占有更突出的地位”(P318)。在这一部分,她和相关学科众多巨擘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旁征博引,通过大量的例证来支撑自己的观点。首先,她通过对近代科学产生时间的重新确定来重新审视印刷术在近代科学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同时促使科学革命发展的因素(如邮政和陆路运输系统)通过论证进行了否定。进而,她更加鲜明地区别了“手写”交流系统和“印刷”交流系统的区别,通过列举中世纪科学交流和保存的不足之处来进一步证明印刷术对近代科学的推动作用。

对于“公共知识”的产生原因,她认为印刷术的产生使得文化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平民和学者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由此导致了公共知识的产生。印刷术使得大量的书籍和文献得以大量复制并传播,原来艰涩的拉丁文专业知识被越来越多的通俗语书籍所取代,知识的交流和开放成为了当时的潮流。而这些知识交流和共享又进一步促进了近代科学的发展。作者在此提供了众多案例,内容涉及医学、物理学、解剖学、天文学、数学,人物包括伽利略、牛顿、达•芬奇、哥白尼等等。这些案例有力地证明了印刷术在近代科学产生和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

本书提出了一种新的观点,从技术决定的观点出发,将以往研究欧洲中世纪重大变革当中被边缘化或忽视的一大重要因素――机器印刷引入了人们的视野。通过对机器印刷的重新定义以及其基本特征的重新诠释,印刷术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的推动的重新解读,以及印刷术在科学革命中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的详细论证,促使传播学者以及对传播学感兴趣的读者重新审视和反思这段传播史,并为印刷术这一发明重新确立其在15世纪中期至18世纪工业革命这一历史时期的地位。

同时,这本书对新媒介作为动因在推动社会变革中的研究和论述对研究当下社会也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按照媒介环境学对媒介发展史的一般划分,现在正处于电子文化向网络文化过渡的非常阶段,网络作为一种新型的传播媒介,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现代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已经习惯于通过门户网站浏览新闻,通过社交网络聊天交友,通过个人博客发表观点,通过流媒体网站观看视频,各种网络依赖症层出不穷。截至2009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84亿人,普及率达到28.9%。网民人均每天上网2.1个小时。有些人甚至高呼没有网络就没有生活。和本书所探讨的印刷机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影响一样,对网络媒介于整个社会生活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

上一篇:鲁迅\孔子与儒家 下一篇:一种日常生活史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