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祝县青少年龋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时间:2022-06-23 02:46:17

天祝县青少年龋病发病情况调查分析

摘 要 为了解天祝县是藏族自治县青少年恒牙龋病发病情况,分析探讨龋病发病与口腔卫生习惯及口腔预防保健的相关关系,配合开展中西部地区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的开展。采用全国龋病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表为范本,检查1609名18岁青少年恒牙列,内含藏族学生836人,汉族学生773人,以患龋率评价龋病发病状况,并对学生进行口腔卫生习惯问卷调查。结果,学生总患龋率为25.17%,藏族与汉族学生龋病发病比为3:4。结论:加强口腔预防保健知识宣传力度,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养成良好口腔卫生习惯,做好恒磨牙窝沟封闭能有效预防龋病发病率。

关键词 龋病 口腔卫生习惯 调查分析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382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随机抽取两所中学高考体检学生1609人,年龄18岁,其中藏族836人,汉族773人。研究方法,采用全国口腔龋病流行病学调查标准及方法,调研人员2名,均为口腔执业医师,在自然光线结合口内光学镜进行检查。

调查结果

龋病患病情况,见表1。

讨 论

龋病是在以细菌为主的多种因素作用下,牙齿硬组织发生的慢性、进行性破坏的一种感染性疾病,是牙齿硬组织进行性病损,表现为无机质的脱矿和有机质的分解,随着病程的发展而有一色泽变化到形成实质性病损的演变过程。其特点是发病率高,分布广。一般平均龋患率可在50%左右,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

龋病是人类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由于其病程进展缓慢,在一般情况下不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不易受到人们的重视。实际上,龋病给人类造成的危害甚大:龋洞未及时修复,病变进一步向深层发展,可以感染牙齿内部的牙髓组织和根尖周组织,引起牙髓炎、根尖周炎和颌骨骨髓炎等并发疾病,剧烈的疼痛和组织破坏,严重影响全身健康;牙体硬组织的进行性破坏,逐渐造成牙冠缺损,成为残冠,导致牙齿丧失,甚至牙列的缺损和缺失,不仅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而且影响机体的消化功能;当这种破坏发生在童年时期,还可影响儿童的牙颌系统的发育,使人体健康素质下降。

另外,龋病及其并发疾病,如坏死的牙髓、各型根尖周炎和牙髓,牙周联合病均可成为病灶,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远隔脏器的病灶感染。龋病的好发部位与食物是否容易滞留有密切关系。牙齿表面一些不易得到清洁,细菌、食物残屑易于滞留的场所,菌斑积聚较多,容易导致龋病的发生,这些部位就是龋病好发部位,包括窝沟、邻接面和牙颈部。牙齿的窝沟是牙齿发育和矿化过程中遗留的一种缺陷,也是龋病的首要发病部位,牙齿的邻接面是仅次于窝沟的龋病好发部位,一般因邻面接触面磨损或牙间萎缩导致食物嵌塞所致。牙颈部是釉质与牙本质的交界部位,即利于滞留食物和细菌,也是牙体组织的一个薄弱环节,尤其是釉质与牙骨质未接触,牙本质直接外露时更容易发生龋坏。

为加强我县口腔知识宣教及开展恒磨牙窝沟封闭。通过此次调查,发现我县青少年恒牙龋病发病率较大城市较低,但也不容乐观。2010年中西部地区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的开展,对我县龋病的预防起到积极作用。因我县的地理位置及民族饮食习惯的特殊性,问卷调查显示龋病与每日刷牙次数及刷牙时间相关性不大。藏族学生饮食结构较粗,患龋率低,汉族学生细食物较多,患龋率高。且龋病患牙充填率低,窝沟封闭知识及方法知晓率低。因此,加强口腔卫生宣教,降低龋病患病率,提高中小学生龋病充填率,重视恒磨牙窝沟封闭,是预防龋病重要途径和方法。

参考文献

1 卢光友,丁林灿,林挺,等.福建省12岁儿童恒牙龋病情况调查.中国校医,2005,(2).

2 汤惠忠,王一平,陆晓丰,等.无锡市9238名中小学生龋病情况的调查分析.口腔医学,2006,(2).

上一篇:武鸣县壮族人群地中海贫血缺陷发生现状与干预... 下一篇:小儿家长对家长学校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