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不足的民事责任研究

时间:2022-06-23 12:23:15

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不足的民事责任研究

摘要:我国《公司法》关于有限公司股东出资不足民事责任的规定存在着内在矛盾。从公司债权人保护、加强股东资本充实责任以及比较分析、体系解释的角度看,对于有限公司的初始股东,在其他股东不出资时,应与其他股东出资额度不足的情形一样,规定其承担连带责任。

关键词:有限公司股东;出资不足;不出资;连带责任

作者简介:李志强(1973一),男,河南许昌人,法学博士,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民商事法律研究。

中图分类号:D91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6―0152―05 收稿日期:2010―06―01

一、《公司法》中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不足法律规定的内在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于2005年做了大修,相对于之前的版本,2005年《公司法》有着巨大的进步。但是在一些方面,依然有白璧微暇存在。例如,《公司法》第28条规定:“股东应当按期足额缴纳公司章程中规定的各自所认缴的出资额。股东以货币出资的,应当将货币出资足额存人有限责任公司在银行开设的账户;以非货币财产出资的,应当依法办理其财产权的转移手续。股东不按照前款规定缴纳出资的,除应当向公司足额缴纳外,还应当向已按期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第31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后,发现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由交付该出资的股东补足其差额;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此时就产生了两个疑问:第一,不出资的股东要对已按期足额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那么不足额出资的股东是否要对其他已按期足额出资的股东承担违约责任?第二,当以非货币出资的股东的出资额不足时,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要承担连带责任,即公司设立时的股东要与不足额出资的股东共同对外承担连带责任;那么如果有股东该出资不出资时,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是否要对外承担连带责任?换句话说,就是公司设立时的股东是否要与不出资股东一起承担连带责任?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容易得到――有限公司股东之间在设立公司时成立了合同关系,按期足额出资是他们的合同义务,当未能履行此项义务时,相应的股东(不管是不出资的还是不足额出资的),都应向其他股东承担违约责任,差别只在责任的范围不同而已――相对来讲,已经出资但不足额的股东所承担的责任要比根本未出资股东所承担的责任重。但是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太好得到了――依据民商法的基本理论,连带责任(或者连带债务)的承担需要有当事人的明确约定或者法律的明文规定(郑玉波,2004)。那么,在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情况下,当存在不出资的股东时,其他股东是否与其一起承担连带责任呢?依据对法条的文义解释方法,我们得到的答案是“在股东不出资时,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并不承担连带责任”。这个答案还是我国司法资格考试的标准答案。但是这个根据文义解释的方法得到的官方解释能否经得起推敲呢?

从法理上说,当股东不出资时,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也要与其一起对外承担连带责任。这是因为,要求有限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符合股东资本充实责任的要求,有利于公司债权人的保护,也符合我国公司法体系解释的原则。具体的分析如下。

二、连带责任的承担符合股东资本充实责任的要求

由于我国公司法实行严格的法定资本制,对股东(包括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出资义务要求很高――认为由股东出资形成的公司资本是公司独立法人格的物质基础;而从股东的角度来讲,依据法律和章程要求适当出资也是其享有一系列股东权利的根本依据。因此,不管是在公司法理论还是具体法律制度设计上,都对股东出资极为重视,有着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与规范。

实践中,公司发起人违反出资义务的形式主要有根本未出资、未适当出资(王莉萍,2003)。针对这些违反出资义务的形态,公司法理论总结出了资本充实责任。所谓资本充实责任是指,为贯彻资本充实原则,由公司发起人共同承担的相互担保出资义务履行,确保公司实收资本与章程所定资本相一致的民事责任(冯果,1999)。它一般包括认购担保责任、缴纳担保责任、价格填补责任以及由于资本不实而给公司或第三人造成损失时的损害赔偿责任等内容。认购担保责任是指,当公司发行的股份未被认购或者认购后又取消的,由发起人共同认购;缴纳担保责任是指,股东虽认购股份但未缴纳股款或交付实物出资的,由发起人承担连带缴纳股款或交付未给付财产价额的义务;其中的价格填补责任,也称价格补足责任,就是指在公司成立时,如果非现金出资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章程所定价额时,发起人对于不足的差额不法承担连带填补责任;履行了差额填补责任的发起人可向出资不实的股东行使追偿权。

我国《公司法》第31条的规定就是贯彻资本充实责任的一个典型表现。有人认为该规定“仅限于公司成立后以及出资不实的场合,其范围过窄,不足以充分贯彻第三人利益保护与资本充实原则”。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对此也不应该存在争议――资本充实责任只限于公司成立后承担,但在公司漫长而复杂的设立过程中,如果发起人不足额及时出资,必然会影响公司设立效率与第三人利益保护,因此承担相应责任理所当然;如果连出资不实这种较轻的违法行为都应该承担责任,那么比该行为更为严重的拒绝出资、抽逃出资、虚假出资等自然也应该追究法律责任。

三、连带责任的承担符合公司债权人保护的基本法理

有限责任是公司的基本责任形式。自其产生以来,就逐渐形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有力的法律工具。美国学者伯纳德・施瓦茨在评价公司制度对美国经济发展的作用时曾谈到,“正是公司制度使人们能够聚集起来对这个大陆进行经济征服所需要的财富和智慧”。按照一般的理解,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乃是有限责任制度。学者们总结,有限责任制度主要有以下优点。

第一,移转风险给更有能力的承担者。市场竞争充满了风险,风险总是与利润相伴的。如果对股东的责任没有限制,那么当公司欠下高额债务时,有可能导致股东破产。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有限责任是股东降低自身投资风险的最佳形式。由于市场投资的风险总是存在,当股东的风险相对降低后,其他市场主体的风险就会升高。因此,学者指出,有限责任的价值实际是移转风险――把风险移转给更好的承担者――例如银行等贷款人。风险评估是这些主体的专长,他们更擅于评估和监督风险,也是更有优势的风险承担者(罗伯特,1999)。

第二,可以鼓励投资。有限责任的最大优点在于通过使股东负有限责任,从而有利于鼓励投资。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靠投资推动,但鼓励投资应通过良好的法律形式实现,有限责任不仅减轻了投资风险,使投资者不会承担巨大的风险,同时也使股东的投资风险能够预先确定,即投资者能够预先知道

其投资的最大风险仅限于其出资的损失,这就给予了投资者一种保障。

第三,促进经营的专业化。有限责任推动了投资与经营管理的分离,促进了劳动在公司内部的分工,实现了公司经营的专业化――投资者是公司的最终所有者,但单个投资者不一定实际参与管理经营,投资者是否应实际参与管理和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责任形式的影响――在负无限责任的情况下,投资者为避免承担不可预测的巨大风险,必然要求实际参与公司的管理,从而难以促成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但在有限责任情况下,由于风险的确定性,股东没有必要通过实际参与管理从而控制公司、自己掌控风险。

第四,减少了交易成本。例如,有限责任制度避免了债权人直接针对单个股东提讼的情况,这样债权人只是在公司不履行其义务时,直接对公司提讼,而不必对每个股东提起费用高昂的,程序繁琐的诉讼(Harry,1970)。

正是因为这种种优点的存在,以有限责任为代表的现代公司制度采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法律制度所追求的目标又有所改变――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以后,必然会对交易安全,投资安全,市场秩序等提出更高的要求。根据许多学者的观点,现在法律的目标不是鼓励过度的风险投资和聚集资本,而是如何完善投资环境、创建公平竞争的市场。虽然有限责任制度存在着诸多价值,然而自其产生以来,关于该制度负面影响的质疑也一直存在。学者们认为有限责任制度的主要缺陷是对债权人不公正,为公司控制人滥用公司的独立人格提供了机会:公司的实际经营是靠具体的人来实现的,而原则上,债权人无权管理公司事务,在一些情况下,董事、经理、控股股东等公司内部人就可能利用公司的独立人格从事各种不法行为,为自己谋取非法利益――即使出现此种情况,由于有限责任的存在,也阻碍了债权人要求其直接承担责任。实践中经常出现的董事利用公司的法人格从事各种隐匿财产、逃避债务行为就是对公司独立人格滥用的典型表现。而有限责任的存在,阻止了债权人对董事直接提出的权利请求。即使没有内部人滥用公司独立人格的情形,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也常有经营不善的可能――一旦因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造成公司亏损,蒙受损失最大的还是债权人――因为股东负有限责任,承担最大损失的实际是债权人,这对他们来说是不公平的,与其享有的权利是也不相称的。所以,有限责任制注重了对股东的保护,却忽略了对债权人的保护。

正因为有限责任制度存在上述缺陷,与有限责任制度相适应,需要加强对债权人的保护,即通过一些配套措施的完善从而加以弥补。发起人连带责任的承担、乃至刺破公司面纱(公司法人格否认)就是这种要求的体现。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法制大部分也是这样做的:

我国台湾地区《公司法》第148条规定:“未认是之第一次发行股份,及已认而未缴股款者,应由发起人连带认缴;其已认而撤回者亦同。”该法第149条规定:“因第147条及第148条情形,公司受有损害时,得向发起人请求赔偿。”日本《有限公司法》第14条:在公司成立时的实价明显低于章程规定的价格时,公司成立时的董事及股东,对公司负连带支付其差额的义务。韩国《商法》第550条:“实物出资的财产,在公司成立之际实际价格显著低于章程中规定的价格时,公司成立之际的社员应向公司承担连带支付该差额的责任。”第551条:“公司成立后,若发现未缴纳完毕出资额或者未履行实物出资,公司成立之际的社员、董事及监事就其为缴纳的金额或者未履行的实物价额,应向公司承担连带支付的责任。”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第9条规定:“一项实物出资的价值在公司商业申报时未达到为此所认缴的基本出资的数额的,股东应按亏缺的数额,以现金缴纳出资。股东通过出资或设立费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而使公司受到损害的,全体股东作为连带债务人对公司负有赔偿的义务。”《法国民法典》第l 843条规定:“应向公司缴纳出资款额而未缴纳的股东,依法当然并无须诉讼请求负担该项款额自应支付之日起的利息,必要时,应承担更大数额的损害赔偿。”《法国商事公司法》第40条规定:“没有任命投资评估员的,或者接受的价值与投资评估员评估的价值不同的,全体股东就成立公司时赋予实物出资的价值在5年内对第三人负连带责任。”该法第282条规定:“未支付股款的股东、相继的受让人和认股人对股票未支付的股款负连带责任,公司可在出售前或在出售后,或者同时对他们提讼以获得未支付的股款以及对已承担费用的补偿。”

《澳门商法典》第356条规定:“有限公司之资本应分为股,而股东必须根据第362条之规定对全体股东的股款之缴付负连带责任。”该法第362条规定:“股东不按期交付股款时,其他股东则根据其股款之比例,就迟延缴付之出资部分对公司负担连带责任。”

从以上的各国和地区规定可以看出,在大陆法系公司法制中,规定发起人对其他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几乎是共同的要求。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对发起人的出资责任则很少有明确的规定,实践中是基于诚信义务理论来追究发起人的责任,以避免因资本不实而给善意第三人和诚实股东造成损害。

四、连带责任的承担符合体系解释的原则

以法律条文在法律体系中之地位,即以其编章节条项款之前后关连位置,或相关法条之法意,阐明规范意旨之解释方法,称为体系解释。这种解释方法能够维护整个法律体系的统一,使法律规范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杨仁寿,1999)。

我国《公司法》第94条规定:“股份公司成立后,发起人未按照公司章程的规定缴足出资的或作为设立公司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应当补缴;其他发起人承担连带责任。”该条文的文义非常明确:就股份公司而言,不管发起人是不出资还是出资不足,除了该发起人要补缴外,其他发起人也要承担连带责任。换句话说,不像在有限公司中所规定的那样,在股份公司中,我国法律没有区分“不出资”或者“出资不足”的两种情况而要求其他发起人承担不同的责任。那么,我国有限公司的股东与股份公司的发起人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吗,以至于法律对其要做不同的规范?

一般来说,发起人与股东是不同的法律概念,具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在公司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各自具有不同的法律地位和作用。例如,在公司设立阶段,没有股东存在,而只有发起人,且发起人有着特别的地位和作用。公司的设立是公司成立前的一个特殊阶段,在这一特殊阶段里,设立中的公司并未取得法人资格,它往往以筹备组的名义开展活动。此时,设立行为的主体,具有类似于合伙的法律地位,其行为后果在公司成功设立后由公司承担。从设立行为的主体看,各种公司设立行为的主体均是发起人。尽管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后通常成为股东,但严格来讲,在设立阶段,发起人并不能称为股东。在设立阶段,发起人对外代表公司,对内执行设

立任务。他们要对自己的发起设立行为承担相应的民事、行政和刑事责任,并且各发起人之间承担的是连带责任。设立阶段还没有股东,因此在公司的发起阶段,就不存在股东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刘俊海,2008)。

公司如期成立后,发起人因签署章程、缴纳出资而成为了股东。但因发起行为而成为股东的股东,与因受让公司股份而成为公司股东的股东不同。其实,即使在此阶段,发起人股东和一般股东照样存在不完全相同的地位和作用。在此期间,发起人享有优先认股权,且发起人不得转让其出资(如是股份公司则在一定时期内不得转让其出资),也不得抽回股本。另外,前文已述,发起人还负担着资本充实责任(赵旭东,2006)。

公司解散时,发起人股东和其余股东一般都视为股东,但发起人股东仍是特殊股东。发起人股东在公司解散时有一个重要的权利,就是优先分配剩余财产的权利。而这项权利对发起人股东是比较有利的。需要注意的是,在一般的公司立法中,涉及公司解散的原因时,其中的一个理由就是公司的人数少于法定的最低限度。而此时的人,为股东,而不是发起人。

综上,公司股东不以发起人为限,除发起人外,任何在公司设立阶段和公司成立后认购或者受让公司出资或股份的人都可以成为公司的股东。从这个意义上看,无论是股份有限公司还是有限责任公司均应有发起人和股东的区分。只不过在股份有限公司中,由于法律规定发起人必须认足一定比例的股份,因此发起人是成立后公司的当然股东;同理,在有限责任公司中,由于法律规定发起人都负有出资义务,所以发起人在公司成立后即成为公司的首批股东。总体来说,公司股东可能包括三种类型:参与公司设立或者认购公司首次发行股份或出资的原始股东;公司成立后的继受股东;公司成立后因公司增资而加入的新股东。我国公司法在股份有限公司的规定中使用了发起人的概念,而在有限责任公司的规定中却未使用发起人而统一使用了股东的概念。就其法律地位而言,股份公司的发起人与有限公司设立时的初始股东之地位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表现在各个方面:第一,都是公司设立时的初始股东;第二,都担负着设立公司的义务与职责;第三,都对公司设立有控制能力;第四,也是最重要的,都要对公司设立失败及设立瑕疵的后果承担责任。既然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发起人要对“其他发起人不管是不出资还是出资不足的行为都要承担连带责任”,那么,从体系解释的角度出发,与其地位相似的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对于其他股东的相关行为也应承担连带责任。再加上我国公司法已经明确了有限公司股东对其他股东的“出资不足”行为要承担连带责任,对于比出资不足更恶劣的,更损害公司及第三人利益的不出资行为就更应承担连带责任(郑景元,2006)。

五、该连带责任的具体承担方式

有限责任公司设立时的其他初始股东对公司的责任。公司设立时的其他股东因为“补交差额”而对公司承担连带责任,这是一种法定责任,股东之间不得以契约的方式予以排除。责任主体也仅限于“公司设立时的股东”(初始股东)。我国《公司法》的这一规定并没有区分其他股东的主观状态,即采取的是无过错责任原则。有学者认为“但这对于无主观过错的股东来说,无疑过于苛刻,也不利于股东之间在出资问题上相互监督”。笔者则以为,我国当前的商业诚信不够,为了贯彻资本充实原则,不宜考虑德、日等国采取的过错责任原则。

违反出资义务的股东对公司债权人的责任。对于未适当履行出资义务的股东是否对公司债权人承担责任以及承担什么样的责任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司法实践中做法也不统一。在我国目前的法治实情下,《公司法》已经明确了发起人(包括有限公司和股份公司的发起人)的足额及时出资义务,应再扩大发起人出资责任请求权的行使主体范围,规定公司追偿权和诉权,要求有限公司初始股东承担股本认购和缴纳担保责任,并在一定情形下赋予公司债权人追偿权和诉权,可能更具有司法实效性。

在发行新股时,如同公司成立时一样,若在资本组成上出现缺陷,可学习韩国公司法实践的做法,由发起人、董事承担担保责任。

参考文献:

冯果,1999,现代公司资本制度比较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罗伯特,1999,公司法则[M],,译,北京:工商出版社

刘俊海,2008,论抽逃出资股东的民事责任[J],法学杂志(1):50―53

史尚宽,2000,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王莉萍,2003,债权人追究股东出资责任的法律问题[J],现代法学(5):37―41

杨仁寿1999,法学方法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郑景元,2006,论公司设立存续期间发起人的民事责任[J],法学杂志(2),132―134

郑玉波,2004,民法债编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牡

赵旭东,2006,公司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编校:延 河

上一篇:论破解我国城市“堵局”的法律需求 下一篇:公共服务视角下回流农民工创业影响因素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