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数据看青海城乡居民生活新面貌

时间:2022-06-22 11:03:29

从数据看青海城乡居民生活新面貌

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省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居民生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质量日益改善,基本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水平的战略目标。到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54.99元,人均消费支出9613.79元,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87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5辆;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862.68元,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8.50元,人均居住面积21.44平方米,年末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摩托车79.3辆。城乡居民消费全面增长,消费方式快速转变,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

一、城镇居民年收入突破1.3万元,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一)收入连上十三个台阶

2010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3万元大关,实现13854.99元,比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年的418.68元,增长32.09倍,年均增长12.82%。如果以一千元为一个台阶,青海城镇居民收入则上了十三个台阶。第一台阶是1987年实现1084.00元;第二台阶,1993年实现2081.37元:第三台阶,1995年实现3111.60元:第四台阶,1998年实现4240.28元:第五台阶,2000年实现5169.96元;第六台阶,2002年实现6199.89元;第七台阶,2004年实现7319.67元;第八台阶,2005年实现8057.85元:第九台阶,2006年实现9000.35元:第十台阶,2007年实现10276.06元;第十一台阶,2008年实现1 1648.30元;第十二台阶,2009年实现12691.85元:第十三台阶,2010年实现13854.99元。期间,于1987年上了第一个台阶,上第二个台阶用了6年,第三台阶2年,第四台阶3年,第五到第七台阶均为2年,第八到第十三台阶每1年上一个台阶。

(二)收入构成发生显著变化

目前,青海城镇居民的收入构成已由过去单一的工资性收入,逐步拓展为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改革开放初期,城镇居民收入构成中仅工资性一项收入就占到96.6%,其他收入所占比重不足4%。到2010年,城镇居民的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比重分别为64.99%、6.10%、0.47%和28.43%。

1.近五年工资性收入增长近八成。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10061.58元,比2005年增长79.23%,年均增长12.38%。其中:工资及补贴收入9685.24元,增长79.61%,年均增长12.43%;其他劳动收入376.34元,增长69.91%,年均增长11.8%。工资性收入是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增长的主要原因:一是政策性因素带动收入增长。近几年,青海连续几年提高了机关及事业单位职工工作津贴和生活补贴标准,同时又进一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2010年机关及事业单位又提高了艰苦地区津贴标准;二是随着劳动力价值的提高和企业效益的好转,企业职工效益工资收入进一步提高;三是在宽松灵活的就业环境条件下,各种就业机会增多,城镇居民的其它劳动收入增幅比较明显,形成了工资性收入的重要补充。

2.民营经济稳步发展拉动经营净收入较快增长。近年来,青海宏观经济环境不断向好发展,政府加大扶持个体及私营经济力度,鼓舞和提升了下岗职工、个体从业等人员经商的积极性,城镇个体就业者人数和城镇个体被雇者人数不断上升,个体被雇人员的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促使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A.943.96元,比2005年增长83.86%,年均增长12.95%0

3.投资市场回暖推动财产性收入平稳增长。近年来,青海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拓宽,投资、民间借贷、出租房屋、买卖股票等多元化理财模式拉动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尤其是房地产业发展迅速,现房、二手房价格不断上涨,出租房屋收入也不断提高。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财产性收入73.90元,比2005年增长19,04%,年均增长3.55%。其中:出租房屋收入48.65元,比2005年增长1.14倍,年均增长16.47%。

4.社会保障力度不断加大带动转移性收入明显增加。由于国家连续六年七次上调了企业退休职工基本养老金,促使城镇居民基本养老金及离退休金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青海城镇居民人均转移性收入4401.37元,比2005年增长70.77%,年均增长11.3%。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3908.61元,比2005年增长76.86%,年均增长12.08%。近几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贫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镇居民来自最低生活保障收入较快增长。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收入140.39元,比2005年增长1.26倍,年均增长17.76%0

(三)消费全面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青海城镇居民消费欲望逐步得到释放,消费领域进一步拓宽,全省城镇居民类消费支出全面增长,消费增速重点主要集中在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交通和通信等项目,这四项支出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三项支出明显低于居民平均消费支出增长速度,新的消费热点逐步形成,生活质量稳步提高。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9613.79元,比2D05年增加3368.53元,增长53.94%,年均增长9.01%。

1.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交通和通信支出年均增长两位数以上。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食品支出3784.81元,比2005年增长66.93%,年均增长10.79%。其中,粮油类支出632.14元,增长85.40%,年均增长13.14%;蔬菜类支出405.40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5.71%;肉禽蛋水产品类支出859.18元,增长57.24%,年均增长9.47%。随着城镇居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家庭膳食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科学饮食和营养平衡,一日三餐讲究荤素搭配,精细结合,快捷、方便食品深受消费者青睐,特别是在外就餐不断增加,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在外饮食支出729.74元,比2005年增长59.12%,年均增长9.74%。

收入的持续增长致使城镇居民越来越注重自己的仪容仪表,居民穿着更加讲究,衣着打扮不仅仅是一种生活需要,更是个人形象、气质、地位的象征,服装消费走向中高档,注重美观、舒适,追求时尚、个性、品牌和优雅,购买成衣成为消费主流,人们对价格的关注程度

降低,消费档次明显提高。2010年人均衣着消费1185.56元,比2005年增长71.63%,年均增长11.41‰

新型的家用电器和家居用品给居民带来了室内舒适优雅的生活方式。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644.01元,比2005年增长80.63%,年均增长12.55%,增幅在类消费中居首位。其中,人均耐用消费品支出266.21元,增长58.18%,年均增长9.6%。耐用消费品新产品、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以及人们居住环境的不断改善,原有家庭设备用品不断更新,已成为家庭设备用品购买量上升的直接因素。2010年居民家庭厨、炊、茶具、家用工具和家居清洁用品等各种日用杂品费用也随之大幅度增长,居民人均日用杂品支出255.71元,比2005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20%。

近年,青海省城镇建设步伐大大加快,城市公交、个体出租和私家车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出行、旅游都更加方便,带动交通费用较快增长。手机、电脑、互联网迅速普及,成为人们日常联系沟通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拉动了通信费用增长加快。调查资料显示:2010年,居民人均交通和通讯支出1116.56元,比2005年增长61.53%,年均增长10.07%。其中,人均交通费支出614.17元,增长76.92%,年均增长12.09%;人均通讯费支出502.39元,增长46.00%,年均增长7.86%。2010年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5.5辆,移动电话152.5部。交通和通信支出的快速增长使居民之间相互联系更加方便,出行旅游更加快捷。

2.居住、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娱乐服务稳步增长。随着城市建设改造步伐的加快,城镇居民家庭的居住环境大大改善,住房条件更为优越。如今城镇居民家庭住房不仅面积大了,环境美了,而且室内的装潢也越来越讲究了,居民用于居住类的消费支出快速增长。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居住支出923.52元,比2005年增长38.59%,年均增长6.74%。其中,人均水、电燃料及其他支出685.35元,增长74.02%,年均增长11.72%;居民物业管理费用人均支出51.43元,增长1.1倍,年均增长16.1‰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25.87平方米,比2005年提高2.26平方米。

随着居民生活条件的大大改善以及居民对健康认知水平的提高,保健和防病意识进一步增强,居民更加关注身体的健康,保健器材需求增加,保健品消费趋势强劲,为城镇居民生活消费再添亮点,出现了保健器材和保健品消费增长快于药品和医疗费用支出增长的局面。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718.78元,比2005年增长29.72%,年均增长5.34%。

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满足,教育投入逐步加大,城镇居民在注意子女文化教育、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关心综合素质的培养,以造就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因此越来越多的家庭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智力开发教育。与此同时,成人教育也取得长足发展。如课外形式多样的补习培训班、汽车驾驶、计算机、外语、营销等这些适用性很强的知识和技能教育极为普遍,使受教育者既能满足工作上的需要,也能满足家庭生活方面的需要。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908.07元,比2005年增长13.07%,年均增长2.49%。特别是减免义务教育学杂费以来居民的教育学杂费大幅减少,2010年比2005年下降61.23%。

二、农牧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一)农牧民收入水平快速增长,收入结构变化明显

据抽样调查资料,2010年,青海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62.68元,比2005年增长78.41%,五年年均增长12.27%,比上一个“五年”期间的农牧民收入年均增速高4.52个百分点。

1.非农收入成为农牧民增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全省劳务输出取得明显成效,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不再固守家中土地.大量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外出务工收入已成为农牧民收入的重要渠道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来源。2010年,全省农牧民外出务工收入人均892.22元,比2005年增长1.33倍,年均增长18.47%,比重占纯收入的23.10%,比2005年提高5.44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全省农牧民外出务工收入对纯收入增加额的贡献率达15.92%,务工收入对农牧民增收的贡献越来越大。

2.政策性因素对农牧民增收减负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省内先后出台了多项财政强农惠农政策。首先,规范农牧民征地补贴,实施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牧民在减轻负担的基础上得到了更多实惠,使得农牧民收入中来自转移性和财产性纯收入明显增加。2010年,全省农牧民来自转移性和财产性纯收入人均575.71元,比2005年增长2.28倍,年均增长26.84%,比重占纯收入的14.90%,比2005年提高6.80个百分点。其次,坚持财政支出的“民生方向”,加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全面提高农牧区低保、社会救助、最低工资等标准,不断增加新农合人均筹资标准,并建立了高龄老人生活补贴政策,这些社会保障制度的实施对逐步提高农牧民收入,减轻农牧民负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各级党委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农牧业结构调整力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特色农牧业,为农牧民家庭经营收入增加奠定坚实基础。2010年,全省农牧民纯收入中超过一半的收入仍来自家庭经营收入,人均达1991.71元,比2005年增长39.43%,年均增长6.87%,比重占纯收入的51.56%,比2005年下降14.42个百分点。在家庭经营收入中,农牧业依然是收入的主要产业。2010年,全省人均农牧业收入1670.09元,同比增长39.69%,年均增长6.91%,比重占家庭经营收入的83.85%,同比提高0.16个百分点。

(二)消费水平快速提高,生活质量显著改善

随着全省实施促进消费升级、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提高“家电、农机、汽车下乡”补贴标准,特别是把住房建设作为投资与消费的结合点,支持农牧民新建和改建住房等等,带动了全省农牧民消费的较快增长。2010年,全省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58.50元,比2005年增长85.01%。年均增长13.09%。比“十五”期间农牧民生活消费年均增速高1.74个百分点。

1.膳食结构不断改善,营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省农牧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人均1526.89元,同比增长62.21%,年均增长10.16%。其中,主食

消费人均191.35公斤。同比下降19.23%:肉禽蛋及制品消费人均24.84公斤同比增长1.39%:水产品消费人均0.38公斤.增长8.57%;酒消费人均3.34公斤,增长5.70%。表明农牧民主食消费越来越少,副食消费不断攀升,膳食结构向营养、科学型发展,逐渐摆脱了过去以粮食为主的粗放型消费方式,逐步向讲究营养、风味、方便等集约型消费方式转变。2010年,全省农牧民家庭人均在外饮食支出88.76元。同比增长1.14倍,比重占食品支出的5.81%,同比提高1.39个百分点。

2.衣着更讲品味,穿衣更趋时尚。农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了穿衣消费的变化,农牧民服装消费崇尚自然、休闲、舒适,越来越讲究穿着的款式、花色、质量.衣着消费的个性化特征明显向中高档转变。2010年。全省农牧民家庭人均衣着类支出255.19元,同比增长44.06%,年均增长7.57%。

3.居住条件显著改善,环境不断优化。农牧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还表现在居住条件的改善上,住房面积不断扩大,住房质量档次提高,居住支出呈现较快增长势头。2010年,全省农牧民人均居住支出944.23元,同比增长1.87倍,年均增长23.45%。农牧民家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21.44平方米,同比增长19.44%,年均增长3.62%。与此同时,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201 0年,全省78.33%农牧民家庭使用早l厕。63.5%的农牧民家庭饮用自来水,8.0%的农牧民家庭使用液化气,同比分别降低0.67个百分点、提高7.5和6.17个百分点。一些农牧民还开始在城镇购买商品房,住进了公寓小区。

4.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多,档次更新换代。随着农牧民收入的提高,拥有现代家庭生活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增多威为农牧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的又一个重要标志。2010年,家庭设备用品消费支出人均193.59元,同比增长1.30倍,年均增长18.12%。洗衣机、冰箱和彩电每百户拥有量分别为75台、44.83台和99.5台,同比分别增长70.45%、1.49倍和22.58%。另外,农户购买照相机、音响设备、影碟机等也比较普遍,电脑也进入部分农牧户家庭。

5交通通讯迅速发展,信息化程度显著提高。随着全省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增强,农牧区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交通工具更新换代,通讯手段日趋现代,固定电话、手机、电脑网络快速进入农牧民家庭,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农牧民日常出行、交往和对各种信息的需求,“信息消费”已成为农牧民生活交流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旺盛的需求带动了通讯服务消费的快速增长,成为近年农牧民消费的新亮点。2010年,全省农牧民家庭人均交通通讯支出369,60元,同比增长77.33%。年均增长12.14%。其中:交通通讯服务费人均157.82元,同比增长50.55%,年均增长8.53%;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63.5部、移动电话143.83部,同比分别增长36.06%和2.12倍,年均分别增长6.35%和25,52%;每百户农牧民家庭拥有摩托车79.33辆,同比增长50,16%,年均增长8.47%。

6.注重文化教育,追求娱乐休闲。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收入提高,农牧民学文化、学技术意识增强,不但重视子女教育,同时也重视自身素质提高,注重文化教育,崇尚科学技术,追求娱乐休闲,讲究文明生活的氛围已在广大农村牧区日渐形成。2010年,全省农牧民家庭人均文化教育娱乐支出198.53元。同比增长81.26%,年均增长12,63%。另外,旅游消费也逐渐成为近几年农牧民消费的亮点,现在的农牧民走出了乡镇、走出了省,更多地见识到外面的世界,农牧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到2010年,全省农牧民人均旅游支出35.88元,同比增长3.80倍,年均增长36.83%。

7.社会保障惠民生,防病保健意识增强。近年来,在国家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所采取的加强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工作等政策措施下,农牧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困人群的基本生存权利得到维护的社会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加上农牧民收入的提高和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使得广大农牧民也开始更多地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农牧民保健意识不断增强,农牧区居民医疗条件明显改善,农牧区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大病统筹,百姓受益。2010年,全省农牧民人均医疗保健支出307.92元,同比增长78,77%,年均增长12.32%。

(三)消费方式快速转变,消费结构逐步升级

1硝费方式快速转变。在农牧民家庭消费全面提升的同时,农牧民家庭消费方式悄然改变,消费的服务性支出比重和货币支出比重不断提升,农牧民生活方式从典型的农耕生活方式,逐步迈向现代化的生活方式。2010年,全省农牧民服务性消费支出和货币支出人均分别为812.76元和3093.90元,同比增长87.74%和1倍,年均分别增长13.43%和14,89%,占生活消费支出比重分别为21.06%和80.18%,分别提高0.3个百分点和6,07个百分点。

2.恩格尔系数不断下降。恩格尔系数下降标志着农牧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明显改善。近年青海省农牧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整体呈下降趋势。2005年到2010年,恩格尔系数由45.13%下降到39.57%,下降5.56个百分点。

(作者单位:中共西宁市委党校)

上一篇:加强青海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下一篇:支持海西州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税收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