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筑起国土资源防线

时间:2022-06-22 11:03:01

IT筑起国土资源防线

“18亿亩”不是一个普通的数字,总理曾在多种场合提到它,它还被写入了“十一五”规划纲要,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又加以重申,它是我国耕地管理的防守底线,“坚决不允许突破”,这是今年以后国土资源部的一项“政治任务”。那么国土资源部将如何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大监管力度呢?本报执行总编辑孙定与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主任兼国土资源部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主任王广华进行了深入探讨。

死守18亿亩耕地

主要观点

要坚守“18亿亩耕地的红线”,必须借助信息化手段进行宏观调控,通过建设用地网上审批、批后供地在线监控以及遥感定位批地情况形成三级递进的严格掌控。

孙定: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一定要守住全国耕地不少于18亿亩这条红线”。在这种刚性的要求下,金土工程将起到怎样的作用?

王广华: 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粗放式的利用更是造成了大量土地资源被无节制地占用。第一次全国土地调查显示,截至1996年10月31日,我国耕地面积为19.5亿亩;2006年10月31日,这个数字锐减为18.27亿亩,10年净减少1.24亿亩,平均每年净减少1240万亩。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十一五”期末,即2010年耕地保有量要保持在1.2亿公顷(合18亿亩),这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对信息技术支撑和服务国土资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金土工程由曾培炎副总理提出并命名,是面向资源监管、调控和服务的国家目标开展的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工程,是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土工程一期已经进入紧张的实施阶段,有望在年底基本完成,这一系统建成后,通过建设用地网上审批、批后供地在线监控以及遥感定位批地情况三级递进的3S技术手段,各地的土地资源使用情况就能被随时掌握。

在国土资源部的网上办事大厅里,以“农转用审批”为例,网站上可以查到详细的审批程序。办文时限也有严格规定:收件初审在11个工作日内完成,专项审查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要件齐全,会审会通过的材料,自接到用地申报起40个工作日内上报国务院;国务院批复并收到符合要求的缴款回执后,在两个工作日内办理批复并下发给申报单位。所有报件一律通过网络进行报批,收件和审查都按既定的程序运行,报件走到哪里在网上都可以查询清楚,也利于监察部门进行全程监督,这杜绝了以前手工办理时责任不清、暗箱操作等诸多弊端。

供地和批地是两套系统,通过批后供地在线监控可以了解土地出让情况,出让给哪个行业、在哪个位置、何时出让等信息都一清二楚,利于决策层掌握行业过热或过冷的变化,假设近段时间哪一类建设批复用地比较集中,就要对其进行分析,主动进行宏观调控。

另外,我们还将用卫星遥感影像来监测项目是否在批复的土地上建设,如果发现违法实施将严查严管。信息化使办事流程透明,数据可管、可查,起到了很强的震慑和约束作用。

孙定: 金土工程产生的背景是怎样的,实施规模如何?

王广华: 2002年,国务院17号文件提出重点建设金关工程、金税工程、金盾工程等12个电子政务系统时,对国土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提得还不是很多。这几年土地、矿产、能源等资源紧缺,矛盾日益突出。

2004年1月13日,曾培炎副总理到国土资源部视察工作时指出:“国土资源工作,信息化大有可为,希望进一步深入运用,提高国土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通过地上查、天上看、网上管,不放过对每一块土地的监管。” 信息技术手段成为新形势下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加强土地调控的关键。

2006年6月13日,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金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中央投资部分)初步设计》,这标志着历时两年半的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一期建设项目的立项工作全面完成,金土工程进入全面组织实施阶段。

金土工程建设主体分为四大块: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就是刚才谈到的保有18亿亩耕地,要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保护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对耕地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占补、结构调整和违法用地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金土工程的第二大任务就是要建立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即建立全球重要矿产信息系统和覆盖全国重要矿产分布区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调控。

三是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即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部署重大地质灾害区的网络化监测体系,及时、科学地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计划在金土工程一期完成后的两年时间里建立覆盖到全国的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近年来地质灾害频繁,每年都要死很多人,怎样及时判断将要发生的地质灾害,尽早疏散人群,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构建全国联网的应急指挥预报系统,就能让地质专家坐在不同的地方参与会商、判断灾害严重程度。

最后一个任务是建立基础性、战略性国土资源数据库,即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国家地籍数据库、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和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形成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

孙定: 能描述一下金土工程上线后,对政府工作有什么效益提升和质的变化吗?

王广华: 金土工程目前着重抓两大块内容:一是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二是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金土工程边建设边投入使用,以便让它尽快产生效益,让信息参与到宏观调控中去。当系统建成后,在国土资源部任何一台电脑上都可以实时看到用地状况,能够及时发现违反规划计划的现象,快速预知土地计划够不够用、规划指标是否合理等情况。

同时,它在决策层面也将起到更快、更准的作用,辅助用地结构分析。当天的数据马上就能显示出来,这些数据能够帮助决策层决策应该控制或加速哪类行业的发展。

在执法监管方面,系统实施后就能第一时间了解到并制止违规操作,及时避免因后期拆除违法用地上的建筑而造成更大的损失。

矿业管理方面,探矿、采矿证书的发放都将放在网上进行,什么样的矿产稀缺,在国内外市场上矿产品价格的变动情况,都能通过系统快速掌握并及时分析、调控。

1亿元资金与65个节点

主要观点

“金土工程”一期投资1亿元,每一分都要用到实处,从前期的详细设计入手,对每一笔资金投入都做出详细的分析,搭好总体框架,细化到各个单元。

孙定: 据了解,2006年11月,“金土工程”正式启动,一期投资1亿元。这些资金主要用于支撑哪些建设?

王广华: “金土工程”一期建设任务包括:建立金土工程相关技术标准和管理规范,制定相关指标体系;建设和完善包含土地利用现状、基本农田、项目建设用地、土地供应备案、矿产资源储量等18个数据库在内的国土资源部数据中心;建设耕地保护、矿产资源管理、国土资源信息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信息服务等4个应用系统; 建设相关的安全保障和运行维护系统。

曾经有报道指出,金土工程一期存在与“数字国土”项目重复申报的问题。实际上金土工程如果没有“数字国土”的前期建设支撑,是无法用1亿元左右的资金完成对65个节点(64个城市+1个部机关)的全面建设的。“数字国土”中每年有几千万元用于建数据库和开发办公系统,以及支撑国土资源部的主要业务系统。但系统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持续投入资金用于后期的开发、改造。

当然,要避免“重复投资”,还应该从前期的详细设计入手,对每一笔资金投入都做出详细的分析、设计,搭好总体框架,细化到各个单元,把钱用到实处。

上一篇:刀片服务器标准之争小题大作? 下一篇:IT可导致失业 也可创造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