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思考

时间:2022-06-22 09:38:18

高中文科数学教学的思考

如何让文科学生不怕数学,甚至喜欢数学,本人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粗浅体会。

一、文科学生数学差的原因及表现

1.数学思维肤浅。由于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或数学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没有深刻的去理解,一般的学生仅仅停留在表象的概括水平上,不能脱离具体表象而形成抽象的概念,自然也无法摆脱局部事实的片面性而把握事物的本质。

2.数学思维定势。由于高中学生已经有相当丰富的解题经验,因此,有些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某些想法深信不疑,很难使其放弃一些陈旧的解题经验,思维陷入僵化状态,不能根据新的问题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反应,常常阻抑更合理有效的思维甚至造成歪曲的认识。

3.数学感知能力差。接受和消化新知识的速度慢,反映也比较迟钝,知识零乱,似是而非,不求甚解,缺乏系统,感知事物时所获取的表象比较模糊和不稳定,遇到问题时只看到一些孤立的、零散的、无关紧要的材料,“死盯着”具体的数据,注意不到他们所体现出来的数学意义及关系,不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4.数学概括能力、抽象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不强。偏重形象思维,离开具体内容就无法思考,难以把握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如对函数内容难以理解,抽象不出事物的本质。数与形对不上号,有明显的脱节现象,没有形成较合理的概念的图形意向,空间中线线、线面、面面的关系难以想象和分辨,形象描述数学材料差,对数学对象,在头脑中构不成完整的图象,对于空间图形提供的形象信息处理困难。

5.数学推理能力、联想能力、思维转换能力薄弱。对自己的推理能力没有信心,在推理时常常顾此失彼,思路容易中断,类比推理困难,一般只是被动的模仿。解决问题时联想的内容经常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毫无关系,即便是有老师指导,也只能够形成对某一问题的孤立的具体的联想,信息选择缓慢及组合不合理。

6.数学记忆力差。习惯死记硬背,对概念、定理、公理的本质属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并且记得慢、忘得快,只要一天不接触数学就会有生疏感,不会从多角度、多方面的进行思考。

7.缺乏学习兴趣,偏科思想严重。对于部分文科学生来说数学学习动机纯粹是为了升学,且他们的兴趣往往依赖于对数学老师的喜欢和认可,感彩较浓,一旦对老师上课不合口味或者认为老师不关注他,就会降低兴趣,甚至因此而讨厌学数学。

8.独立意识不够强,容易产生消极归因。学生尊重长辈,很听话,较多考虑教师和家长的要求,克服困难的信心不足。学习态度比较认真,上课较多按老师的要求去思考问题,注意力较集中,人云亦云,很少有自己的不同看法。缺乏独立钻研和质疑问难的精神。

9.满足现状。文科学生气质上多数属于粘液质、抑郁质,沉默孤独,习惯于听别人回答,即使是激烈的思想斗争也不愿在人前表露,思想上缺乏远大的理想,行动上固步自封,得过且过。想努力学习,但又懒于思考钻研,在竞争中,想赢,又怕花力气;缺乏进取的意志。依赖性强,有惰性。

二、解决文科学生数学差的对策

1.“弃重求轻”,培养兴趣学生数学能力的下降,环境因素及心理因素不容忽视。目前社会、家庭、学校对学生的期望值普遍过高,教师要多关心学生的思想和学习,经常同他们平等交谈,了解其思想上、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帮助其分析原因,制定学习计划,清除紧张心理,鼓励他们“敢问”、“会问”,激发其学习兴趣。

2.“开门造车”,注重方法。在学习方法方面,学生比较注重基础,学习较扎实,喜欢做基础题,但解综合题的能力较差,更不愿解难题;学生上课记笔记,复习时喜欢看课本和笔记,但忽视上课听讲和能力训练;注重条理化和规范化,按部就班,但适应性和创新意识较差。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开门造车”,让他们暴露学习中的问题,有针对地指导听课,强化双基训练,将问题转化为若干基础问题,还可以组织她们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改进学习方法,逐步提高能力。

3.揭示思维过程。鉴于文科学生接受数学知识慢,注重条理性,在讲评题目的时候我总要把自己拿到题目时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怎样审题,如何把关键的条件挑出来,怎样把条件进行转化和重组,在这过程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又是如何使问题得到解决的,让学生体验成功之路,也让他们知道解题中会碰到很多困难,应该用策略去解决问题和困难。经过一定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学会分析问题的性质、特点,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

4.锻炼学生思维。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大胆的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大声的说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对他的每一步都要肯定,对的给予表扬,增强信心,错的就启发他发现错误所在,做忠实地倾听者。这样,学生掌握了什么,没掌握什么都可以了然于心,从而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下一步教学,并使课后辅导有了针对性。

5.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提高学生的兴趣。教学中,精心设置疑虑情景,制造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刺激思维,激发探究知识的欲望。善于利用风趣的口头语言和恰当的肢体语言,生动的比喻,如讲“函数y=Asin(wx+c)+B图像是怎样从y=sinx变化得来的”。我将此过程描述成“先溜冰,然后拉手风琴,再跳绳,最后坐电梯”,并辅以动作,使得抽象,枯燥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加深学生的印象。

6.锻炼概括能力。下课前5分钟,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作小结,运用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的方法归纳整理知识点及解题技能技巧方面的结论,揭示这些结论在知识整体上的地位、作用,形成一条条的知识链,进而结成知识网。

7.“举一反三”,提高能力 。教学中要编制“套题”(知识性,技能性)、“类题”(基础类,综合类,方法类)、“变式题”(变条件,变结论,变思想,变方法),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进行详尽的剖析,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8.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实施分层疏导,辨症施治。对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应教他从简单的模仿中找规律;对思想负担重的学生,应主动疏导,帮他打开心结;对缺乏自信心的学生,要积极开导;对学习方法不当的学生,要及时的帮助调整;对思维水平低的,要强化训练。

9.建立错题本。将作业、试卷中最基础的知识错误,或一些典型性错误摘抄下来,分四部分:原题、错解、原因、对解。要求她们常翻常看,时刻提醒自己哪个知识点需要补缺漏,在哪里常犯的错误是可以避免的。老师也可以从错题本上看到学生差在哪一方面,应该帮她重新构建哪一方面的认知结构。

上一篇:绩效目标的制定与分解 下一篇:案例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