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国企为什么维护垄断

时间:2022-06-22 05:51:59

某些国企为什么维护垄断

中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企只缴税,税后利润归企业所有。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使产权日益集中到人手里,形成越来越多的资产垄断。

就国有企业的全民性质来说,国企应该与公众利益有天然的一致性,应当与维护局部利益的垄断保持距离。然而现实情况是,有的国有企业刻意维护垄断,让人看不出它们是全民股东的企业,反而像是少数人的企业。当然,这些人本身也是全民股东的一部分,但是他们已经不像是全民股东中的成员,而更像是一些特殊的股东。

这种特殊性在于,这些股东因为拥有国有资产的权,不合理地独占了一些国有资产,因而获取了作为全民股东所不能获得的利益。我们把某些股东不合理地利用权对资产的一种独占形式,称为资产垄断或垄断。这种垄断与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原则、与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原则和平等原则都是不相容的。

资产垄断具有以下表现:

第一,利用权控制使用某些全民资产,使它们非法地变成个人囊中之物。如原国电集团老总出逃后,审计查出国家电力集团资产流失45亿,个人犯罪涉案金额高达10亿。再如,1999年至2007年6月,中石化原董事长利用职务便利,在企业经营、转让土地、承揽工程等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他人钱款共计折合人民币19573亿余元。如此恣意妄为,表明一部分全民资产已经为少数人所控制。

第二,利用权以合法的名义获得不合理的收入,使某些全民资产变成少数人的收益来源,即使某些全民资产成为少数人控制的资产。按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全国七个垄断行业有2833万人,不到全国职工人数的8%,但工资和工资外收入,则占全国职工年工资总额的55%。七个垄断行业职工的工资和工资外收入是以合法的形式获取的,其中一部分收入当然是应得的。但是8:55的比例关系表明,这种通过权而获得的高额回报,具有不合理的一面,客观上是通过权垄断某些全民资产而获得的特殊收益。

第三,全民资产权的程度不同,收益也不同。一般而言,全民资产权的大小与收益具有某种正相关性。比如,垄断行业集团总部员工的收入与所属企业员工收入差距悬殊,2005年某中央企业集团本部员工的年平均工资超过29万元,是该集团员工年平均工资的7.9倍。再如,根据有关专家调查分析,农民工与正式工工资差距大,其中的82%是由身份差异造成的。而这种差异往往体现为权的差异。

所以,资产垄断加上价格垄断和市场垄断,造成了垄断行业收入的不合理。在一段时间里,人均收入排前10位的多是垄断行业,其名义工资高于全国社会平均工资的3.6倍。考虑其隐性收入,垄断行业的实际收入,是全国社会平均工资的10倍。

资产垄断是垄断的重要形式,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比其他垄断更为复杂和棘手的垄断。解决这一垄断问题,比解决其他垄断问题更具根本性的意义,因为它涉及产权的落实问题,涉及市场体制机制的基本问题。

解决资产垄断问题需要深化改革开放。首先要解决产权的制约问题。国有企业是全民所有的企业,如此众多的股东难以像一般企业那样通过股东大会进行重大问题的讨论和决策,只能委托某些人代行股东权力。但是,这些人并不是全民股东们直接委托,其委托关系的确立和制约是很困难的,因而一旦主体本身发生问题,全民股东们的产权将会受到影响,形成资产垄断。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路径,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制改造和股权多元化。这是十五届四中全会的基本精神。另一个路径是,改变委托方式,在人代会中通过特定程序并按照一定的条件,选举产生国有企业股东代表委员会,研究决定国有企业的产权落实问题,包括收入分配事宜。同时,在此代表委员会下设国有企业资产的管理监督机构,对全民资产进行直接监管,政府不再设立相应机构。

解决资产垄断的第三个路径是,为使全民股东的产权能够在分配环节落实下来,可以通过立法程序或人大决议,让国有企业一定比例的利润转入每个股东的社保基金账户,使得全民股东具有实质上的分红权利。这将使得人能够控制资产的空间大大缩小,减少资产垄断的发生。中国从1994年税制改革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国企只缴税,税后利润归企业所有。这种状况持续下去,将使产权日益集中到人手里,形成越来越多的资产垄断。

近期解决资产垄断的一个办法是信息公开。国有企业的个人收入应当成为公共信息,建立国有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垄断行业的企业资产和增值情况的信息要,经营班子和全体员工的收入信息要,国有企业的投资和经营信息,应当设定程序向人大股东代表委员会报告,通过信息公开的办法来减少资产垄断或垄断的概率空间,遏制资产垄断的发生和发展。

上一篇:“全球最廉价”汽车为何卖不动? 下一篇:大爱无边:一个温州商人的康复院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