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粉彩人物绘画

时间:2022-06-22 12:00:17

浅析粉彩人物绘画

摘 要:粉彩是景德镇窑在五彩的基础上及“珐琅彩”的影响下创制成功的又一种彩瓷。粉彩初创于康熙晚期,盛烧于雍正、乾隆,成为清代瓷业生产的一个主要品种。直到现代,景德镇的许多瓷厂仍继续生产。

关键词:粉彩;文人;高士;罗汉

中图分类号:J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32-0190-01

一、工艺与表现手法

粉彩瓷器的独特之处,是在彩绘时,在白胎上涂抹一种白色的彩料“玻璃白”,俗称“打底”。“玻璃白”具有乳浊效果,画出的图案可发挥渲染技法的特性,呈现一种粉润的感觉,因此被称为“粉彩”或“软彩”。其作法是用经过“玻璃白”粉化的各种彩料,在烧成的白釉瓷器的釉面上绘画,经第二次炉火烧烤而成。

粉彩无疑是景德镇陶工们的伟大创举。经研究化验,所谓“玻璃白”是不透明的白色乳浊剂,属氧化铅、硅、砷的化合物,利用其乳浊作用,可以使彩绘出现浓淡、阴阳、明暗、凹凸的变化,增加了彩绘的表现力,让画面粉润柔和,因极似国画风格,因此博得“东方艺术明珠”的美称。

因为工艺上的特性,粉彩的表现手法和装饰风格非常丰富,在彩绘工艺上,用勾线、填色、罩色、洗染等技法绘制。既有严整工细的重工粉彩,也有用笔豪放的写意粉彩。起精微之处,毫发毕现,眉目流盼传情。潇洒处,清新俊逸,笔墨纵横交错,人物神态飞扬。粉彩艺术瓷的装饰题材,可分成人物、山水、花鸟、鱼藻、走兽五大类型。大千世界,田地万物皆可入画。

二、粉彩人物绘画的发展

粉彩起源于清康熙晚期,而粉彩人物画则晚至雍正年间。这一时期的粉彩人物画以戏剧人物、高官、仕女等为主,主要反映上层社会的生活情趣。到了乾隆时期,粉彩人物画开始出现在外销瓷与日用瓷器上,涉及到宗教、神话等主题。

进入民国时期以后,粉彩人物画有了变化。清代后期到民国初期,浅绛彩的出现对人物画的风格产生了影响。借鉴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的“浅绛山水”法。在釉上彩绘的新技法,被命名为“浅绛彩”。这种技法是红店彩绘艺人中有较高文化修养的画家研究出来的,从图稿设计到勾线、敷彩、题诗都是一人独自完成,在绘制工艺上,改变了过去由多人合作才能完成一件作品的情况。浅绛彩的人物画,用笔潇洒,融“诗、书、画、印”为一体,显示出淡逸简寂、质朴苍劲的艺术特色,而且开创了陶瓷艺人在瓷画上题写姓名款识的先河。

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进入二十一世纪,虽然只有五十年时间,粉彩艺术却有了很大发展,创作出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人物瓷画。其创作手法之多、题材之广、器型之丰富、技艺之新巧、从事粉彩瓷画绘制的人之多,可谓盛况空前。

以前的粉彩画,纯以粉彩颜料绘制,而现代粉彩技艺,却把粉彩颜料与新彩、流霞彩、斗彩、高温颜色釉,雕刻等工艺相结合,形成综合装饰,具有很强的现代艺术特色。

三、粉彩与文人、高士、罗汉

粉彩文人画是景德镇人为生存智慧性地创造陶瓷装饰技术和吸收其它工艺而开创的材料手段。由于具有一定的饰造形象的能力,注重工艺的完美结合,注重文化素质的积累,并且融合哲学思想、典故、文人诗、书画及印为一体的粉彩文人画,倡导个性为高境界,排斥工匠气息,因而被艺术家认定为具有绘画性的艺术。在几代人的努力和探索之下已经具有自身的艺术语言与价值。

“高士”,本意是志趣与品性高尚、脱俗的人,多指隐士。因为具备人文层面上的情怀,“高士”与文人有共同点,但是在其思想与行为上更有个性。“高士”进入粉彩绘画,是整个瓷上绘画发展的必然呈现。在绘画结构上,“高士”多与大自然贴近,与山水等同时出现,所以在形态上,多显得或俊逸,或风骨,情趣浓重,棱角极其清晰,画面层次稍显简单,以致有了写意的意味。

“罗汉”作为佛教人物,在性质上是与人最贴近的“神灵”。在精神层面上,罗汉带有民间百姓的强烈的终极关怀渴望。因有神圣性,所以无论绘画艺术怎么发展,对“罗汉”的艺术处理,工笔的成分都占主要的,而且以神似为主,以期达到瞻仰与供奉的仪式之效。这其中,有关于佛教人物绘画的既定范式的“约束”与指引。

四、结语

景德镇作为官窑文化的重地,随着历史发展,粉彩人物绘画的艺术魅力由宫廷向民间传播,使其获得更大的生命力。现代以来,尤其改革开放之后,在表现手法桑,既有重工粉彩,也有写意人物,既有边饰与主题人物相衬托的民族艺术风格,也有以主题画面装饰,基于现代性思考的文人、高士与罗汉等人物形象,应有尽有,雅俗共赏,工笔、意笔乃至抽象风格的人物形象,个有特色,显示出陶瓷艺术家的可贵个性。

新世纪以后,资讯发达,艺术观念革新,陶瓷艺术家在现代生活的基础上,吸收西画技法,把陶瓷装饰技艺与当代审美情趣像结合,发挥现代人物画的艺术魅力,使人物形象产生了强烈的时代特色,同时也为迫在眉睫的创新之路埋下了伏笔。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商务印书馆,2010年.

[2]中国硅酸盐学会.中国陶瓷史.文物出版社,1982年.

上一篇:公共艺术中的壁画与环境初探 下一篇:高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实训创新成果校企联合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