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时间:2022-06-22 11:31:0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研究

摘要: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流通结构、分配结构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结构的合理化程度。寻求农村居民合理的消费结构,是拉动农村消费市场,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必然选择。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指标体系,并对其重要性进行了排序,进而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层次分析法;消费结构;合理化

一、引言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新的需求,实现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条件。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占全国总人口70%的农村居民的消费需求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不断增大,农村市场的需求不足严重影响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力度、效果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是否适应关系到是否能为中国发展提供高素质劳动力、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安定的重大问题。因此,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对于保持整个国民经济良性循环的意义重大。

我国对消费结构的研究文献很多,影响较大的有尹世杰(1987、2001)对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消费结构发展趋势的研究;丁声俊、叶方恬(1990)研究了我国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发展变化,在分析国外消费结构变化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消费结构的对策;卢嘉瑞(1999)对我国农民消费结构的变迁及其对策进行了研究;范剑平(2001)论述了我国农村消费结构和需求热点的变动趋势,并提出了调控消费结构的措施;李振明(2002)将中国经济转型的制度变迁与居民消费结构演进结合起来,探讨了制度变迁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尹晓玲(2004)着重分析了收入对消费结构的影响;李景华(2006)对农村居民消费进行了实证分析。总体看来,对于调控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政策建议多以经验分析为基础。本文通过专家调查法选取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综合权重大小排序,以寻求优化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

二、分析方法

(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兹堡大学教授Saaty(1973)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决策方法。它是一种将决策者对复杂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应用这种方法,决策者将复杂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的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聘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同一层次有关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对比分析,利用数学方法,构造出判断矩阵,用求解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的方法得到各因素的相对权重,通过计算最低层得出影响因素的优劣排序,最后根据排序结果进行规划决策和选择解决问题的措施。(王莲芬、许树柏,1990)

层次分析法的特点是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将人的主观判断用数量形式表达出来并进行科学处理,既弥补了专家调查法不太严格的逻辑性,同时也增加了指标权重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实现了评价过程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可测性的原则。这一方法虽然有深刻的理论基础,但表现形式非常简单,容易被人理解和接受,因此得到了广泛应用。

(二)指标选择

影响消费结构的因素很多,为了尽可能地做到综合全面的评价,需要利用指标的可观性、可控性作为判定考核标准,本文参考相关文献的分析方法,选择生理、经济、社会三个一级指标(文启湘,2005)以及食品消费、穿着和日用品消费等十四个二级指标作为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指标。

1.生理标准。指能满足农村居民生理方面基本需要的标准,它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社会对消费者的生理需要确定的标准。只有达到了这些标准,才能保证劳动力按社会要求进行再生产。人均肉蛋奶消费量、穿着和日用品消费量、住房条件是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主要生理标准。

2.经济标准。从经济方面考虑,随着农村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合理的消费结构不能超越生产能力的发展,应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生产能力、资源的有效利用相适应,有利于生产结构、分配结构、流通结构的合理化,有利于合理利用各种经济资源,有利于体现经济实惠,节约社会劳动,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选取了农民收入、消费环境、消费品价格体系和资源有效利用等四个指标。

3.社会标准。指消费结构能促进农村居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有利于身心健康,能体现新的价值追求、伦理观念和道德情操,注重生态平衡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标准包括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大农业基础投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七个指标。

三、运算及其结果

(一)判断矩阵

在专家调查的基础上,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按1-9进行赋值,构造判断矩阵。根据判断矩阵,可以求出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特征向量,即各评价因素的重要性排序,然后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相应的权重分布,见公式(1)~(3)。要想知道所构造的判断矩阵求出的特征向量是否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和随机性检验,检验公式为(4)、(5)。实际运用中,主观判断矩阵的维数越大,判断的一致性就越差,因此放宽对高维矩阵的一致性要求,引入修正值RI来校正一致性检验指标,检验公式为(6),当CR

(二)层次总排序

在以上判断矩阵的基础上,将各一级指标的权重与各二级指标的权重相乘,即可得到各个指标的综合指数V(x)=Wifi(x),并进行综合总排序。

指标总排序后,进行整个层次的一致性检验,若CR

四、模型分析和政策建议

根据层次模型的最终结果,可以看出,在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经济标准的权重为55%,生理标准的权重为9.1%,社会标准的权重为22.3%。这说明经济标准是评价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首要因素。根据综合评价总排序,得出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关键因素具有相对优先排序,按权重排序分别是增加农民收入(B1)、加强基础设施建设(B2)、完善消费品价格体系(B3)以及调整产业结构(C1)等。而现阶段这些因素确实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的主要问题,所以要重点解决这些问题。AHP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结果基本符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分析的结果与现实相吻合,证明该评价体系是正确的、可操作的,可以为解决我国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提供一种有效的理论依据。

从实践上来看,近年来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农业经济政策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合理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为了保证我国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国家应尽快制定和完善配套法规、规章和制度,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启动农村市场,为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消费信心。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不仅决定着其消费水平的高低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程度,而且是制约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优化的基本因素(尹晓玲,2004)。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越来越制约着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优化。为此,政策的制定应以稳定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首先,利用各种渠道加大对农业的投资力度,建立起国家、集体和农民相结合的农业投资体系。其次,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保护农业这个弱质产业,对减产实行补贴措施,适当提高粮食收购价和保护价。最后,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针对目前乡镇企业面临的难以进入资金市场、直接融资难的情况,应重视对乡镇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增加投资。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目前,农村地区供水、供电、交通等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和城市差距较大,不能满足消费的需要,有些地区的农民还存在人、畜饮水困难,山区的电视信号接收能力弱,尤其是彩色电视的接收效果更差。这将影响现代消费品在农村的普及和推广,不利于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因此,政府改善消费环境的重点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农村用电价格,实行城乡统一的电价,继续发展农村电网,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通讯服务。

3.完善消费品价格体系。当前农村市场规模小、服务质量差、经营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农村居民对各类消费品需求量的变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品价格的变化,尤其是对于居住、家用电器、交通通讯这三类有较大需求潜力的消费品更是如此。农村居民对这三类消费品具有较高的消费倾向,但消费品的价格偏高、商品售后服务没有充分保障,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所以需要通过调价等方式调整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对于能够有效扩大消费需求、提高农民消费质量和生活质量的合理消费应予以鼓励,适当降低其价格,或通过降低相关商品的价格来扩大农村居民相应的消费需求。

4.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改革以前,我国走的是一条以重工业为核心的发展道路,在体制转轨过程中,扭曲的产业结构影响到产品结构和消费结构。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仅要合理调整农业结构,促进食物消费结构的合理化,还要加速发展文化教育、旅游和生活服务业,在研究农村市场的特点和农民消费的特殊需求的基础上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强适宜农村市场需求的产品开发,提高产品在农村市场的适销率。

5.引导农村居民增加肉蛋奶消费量。随着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消费由“温饱型”逐步向“小康型”过渡,农民已经不再满足于吃饱,而是进一步要求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农村居民人均肉禽消费量从1990年的12.6kg增加到2005年的22.4kg,人均蛋制品消费量从1990年的2.4kg增加到2005年的4.7kg,人均奶制品消费量从2000年的1.1kg增加到2005年的2.9kg,这远远低于2005年城镇居民肉蛋奶的消费水平24kg、10.4kg和17.9kg。因此,引导农村居民加大对畜产品的消费,不仅能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强农民的身体素质也大有裨益。

6.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改变消费预期。在制约人们现期消费的因素中,预期是首要的。目前出台的各项改革措施使农民的预期支出增大,而且农民的直接投资渠道较少,金融债券市场风险大,农民缺乏经济安全感,因而会减少当前消费。改善消费预期的关键在于完善包括医疗体制改革、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养老制度改革和教育制度改革在内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可以为农民解决后顾之忧,促使农民减少预防性储蓄而放心消费。

7.引导农村居民合理消费,努力提倡新型消费理念。消费者是消费的主体,消费者素质高低和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对消费结构有直接影响。因此,要优化消费结构,就必须提高消费主体的素质,加强对消费行为的引导。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现象,婚丧等大宗消费支出过度,请客送礼现象十分普遍,这影响了农村居民的正当消费需求。因此需要引导农村居民健康、科学、合理地消费,鼓励他们在收入范围内适当增加消费开支。政府机构应该用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观、消费观来引导他们理性消费。只有做好价值导向工作,才能进一步促进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考虑到农村居民的消费结构正由享受型向发展型转变,可以为他们提供健康、文明、科学的消费场所和设施,用健康的价值观、消费观对其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进行引导,促进社会文明和社会全面进步。

上一篇:基于DEA的顾客导向型行业服务效率测算 下一篇: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国际比较及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