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不同区域尺度的世界炼油能力分布特征与格局演化

时间:2022-06-22 10:55:08

基于不同区域尺度的世界炼油能力分布特征与格局演化

摘要:本文基于全球、区域和国家三个不同尺度,对1965年~2011年世界炼油能力进行分析,得出结论:(1)整体而言,世界炼油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在-3.14%~9.56%之间,1987年以来炼油能力的增长速度稳定,变化幅度在3%以内;(2)不同区域的炼油能力差异显著,其中亚太地区最高,北美和欧洲次之,非洲、中南美洲和中东地区炼油能力较低。各区域炼油能力变化的趋势和占世界炼油能力的比重呈现出不一样的变化特征;(3)从国家尺度来看,世界炼油能力的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炼油能力超过百万桶/日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70年代以来世界炼油的重心呈现出不断东移的趋势,中东和亚太地区是世界炼油能力新的增长极。

关键词:世界能源;炼油能力;分布特征;格局演化

中图分类号:F407.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4-9479.2013.02.001

石油是当今世界最主要、最重要的能源资源,以石油为代表的能源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耳熟能详的热门话题[1]。全球油气的资源分布、生产与消费在地理上的不平衡性所造成的油气经济要素的分离,加剧了国家之间的竞争,成为影响国际能源政治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基础原材料产业,石油冶炼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世界炼油能力的变化与分布特征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世界石油冶炼能力的提高,冶炼工业已经从服务于当地市场向服务于全球市场变化[2]。过去的10多年,全球炼厂数量持续减少,小型、低效的炼厂不断被关闭[3],石油冶炼向着产业集中度高、炼化一体的方向发展。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世界炼油能力将增长40%以上,发达国家缺乏炼油扩增动力,OPEC国家以及中国、印度为中心的亚太地区国家是发展中国家炼油能力增长最兴旺的地区,也是世界炼油能力增长最兴旺的地区[4]。世界炼油工业呈现出油品生产和消费重心东移的趋势,世界乙烯生产或将出现亚太、北美、中东和西欧四分天下的局面[5]。尽管从世界范围内来看炼油能力不断提高,但是总需求特别是美国炼油产品的需求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6]。在世界炼油格局演变的大背景下,有学者对我国炼油工业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分析[7],针对我国原油供应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炼油产业和成品油市场的政策,提出我国炼油产业的布局重点[8]。中国作为世界炼油和石化产业正在兴起的东方新中心,炼油能力的扩大将重新构建全球石油贸易格局[9]。从已有研究来看,对世界炼油能力缺乏长时间序列的研究,缺乏地理学视角的全球层面、大区层面和国家层面等不同区域尺度的综合比较与分析,尚未构建出具有整体性和空间性的分布与演化格局。

1 数据来源

在行业领域内公认的权威数据主要有:《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石油天然气杂志》(Oil & Gas Journal)、《世界石油》(World Oil)以及国际能源署(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美国能源部的能源信息署(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等。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各种数据之间的统计口径并非完全一致,甚至部分统计指标存在较大分歧。剑桥能源研究会主席,世界能源专家丹尼尔·耶金认为《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以及支持它的基本数据库是了解世界能源的根本性资源之一,是世界各地决策者和分析家的必备材料[10]。为此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05-2012)、BP官方网站()。

2 世界炼油能力的演变特征及阶段变化

整体而言世界日炼油能力呈现上升的趋势(图1),1965年世界日炼油能力仅3451万桶,2011年达到9300万桶,年均增长率为2.17%。从增长趋势来看,世界炼油能力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5年~1980年,世界炼油能力上升趋势明显,年均增长率达到5.71%。第二阶段1980年~2011年,80年代初期世界炼油能力出现明显下滑,在1981年~1986年炼油能力逐年降低,日炼油能力从7936.3万桶的水平降到7271.0万桶。自1987年之后世界日炼油能力缓慢增加,年平均增长率仅0.56%,并在1999年突破了8000万桶,2009年突破了9000万桶。

年际变化率清晰地反映了世界炼油能力的波动情况,世界炼油能力的变化幅度在-3.14%~9.56%之间波动,从波动幅度来看,1965~1974年波动幅度较大,年际增长率均超过了5%,从1980年~1986年年际增长率为负值,世界日炼油能力逐年下降。1987年之后世界日炼油能力增速较为稳定,年际变化率均在3%以内的幅度变化。

3 不同区域的炼油能力及变化趋势

为便于从宏观上把握炼油能力的分布格局,根据《BP能源统计年鉴》公布的统计口径,将世界分为北美、中南美洲、欧洲及中亚、中东、非洲、亚太六大区域。从各区域炼油能力现状来看(图2),2011年亚太地区、欧洲及中亚和北美地区日炼油能力较高,均超过2万桶,其中亚太地区最高,达到2913.5万桶,占世界炼油能力的31.33%;其次为欧洲及中亚,炼油能力达到2457.0万桶,占世界比重为26.41%;北美地区的日炼油能力为2138.2万桶,占世界比重22.99%。非洲、南美洲、中东地区炼油水平较低,其中非洲炼油能力331.7万桶、中南美洲659万桶、中东801.1万桶,分别仅占世界炼油能力的3.57%、7.09%和8.61%。

从各区域的炼油能力的变化趋势来看(图3),各区域呈现出明显不同的特征。整体来看1965年~2005年间欧洲及中亚的炼油能力一直位居世界首位,2006年之后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超过欧洲及中亚。欧洲及中亚的炼油能力在1965年~1978年之间呈直线上升,从1319.4万桶的能力增加到3220.8万桶,年增长率达到7.11%,并在1975年~1982年间维持在3000万桶之上的水平。1982年之后欧洲的炼油能力出现了稳步下降,并在2002年之后降到了2500万桶以下的水平。北美的炼油能力相对比较平稳,在1965年~1977年期间从1189.6万桶增加到了2000万桶,1980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2198.2万桶,随后出现下滑,1988年降低到1863.3万桶的低谷。1989年之后北美的炼油能力一直稳定在1900万桶的水平上下,略有浮动。2001年之后再次突破2000万桶。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增长,1965年仅有360万桶,1974年突破了1000万桶,1999年突破了2000万桶,并保持着持续上升的趋势,年增长率高达4.65%。中南美洲的炼油能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达到了700万桶的水平之后一直保持在600万桶左右。中东和非洲的炼油能力一直保持着非常平稳的增长。

从各区域所占比重来看(图4),欧洲及中亚、北美地区和亚太地区一直是世界炼油能力水平较高的区域,但欧洲及中亚和北美地区占世界比重逐渐缩小,而亚太地区占世界比重不断提高。中南美洲、非洲和中东地区炼油能力相对较弱,占世界比重一直低于10%。

欧洲在2006年之前在世界炼油中的比重一直位于首位,但是呈现出逐渐降低的趋势。在1966年~1983年间占世界比重超过40%。2000年以后降到了30%以下并呈现持续下跌的趋势。北美炼油能力在1965年占世界比重达34.47%,之后一直持续下降,1969年降到了30%以下。1975年~1980年之间出现了小幅度的上升,但是之后一直处于下降的态势。亚太地区炼油能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在1965年仅占世界的10.43%,1993年超过了20%,1997年达到24.50%,超过了美国,2007年达到28.95%,超过了欧洲及中亚,而2009年之后占世界的比重超过了30%,占据世界首位并呈现继续提高的趋势。中南美洲在1965年占世界比重超过10%,随后出现了小幅下降降低到9.36%,而后在1972年和1973年再次升高到10%。从1974年开始呈现稳步下降的趋势,1994年之后降到了8%以下。中东1965年占世界比重为4.93%,在1965年~1981呈现稳定的状态,略有下降。1982年之后占世界比重明显提升,2001年之后超过了8%。非洲炼油能力一直很低,保持着平稳增长的态势,占世界比重一直较低,1982年之后比重有所提升,首次超过3%。

从年际变化率来看(图5),随着时间的推移年际变化的波动幅度呈现出减弱的趋势。非洲、中东、亚太地区的变化相对而言更为明显,北美地区、欧洲及欧亚大陆、中南美洲的年际变化相对平稳。尽管非洲和中东地区炼油能力占世界比重较小,但其发展速度较快,非洲的变化情况非常明显,1970年年际增长率超过25%,1972年、1973年1978年、1981年的年均变化均超过15%。中东地区年际变化波动也较为明显,尤其是1968年、1970年、1981年、1984年、1985年和1986年、1991年和1992年波动幅度均超过了10%。1995年之后波动幅度趋于减小。亚太地区年际增长率在60、70年代较高,在1983年出现了一次负增长,其余时间点都呈现出正增长的态势。中南美洲在70年代初和80年代中期的变化明显,其中70年代初表现为正增长,而80年代中期表现为负增长。北美的年际变化率相对较小浮动范围在5%以内。欧洲及欧亚大陆的变化在60年代和70年代比较明显,年际变化率曾一度达到13.78%,而在90年代和2000年之后年际变化率较低,1996年以来波动幅度不超过1%。

4 国家尺度的石油冶炼能力及其格局演变

从国家尺度来看,世界炼油能力的空间分布非常不均衡(图6)。整体来看,世界炼油能力高的国家集中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2011年日炼油能力超过100万桶的国家共24个,主要集中在西方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美国和中国的炼油成力超过1000万桶,美国日炼油能力1773万桶,占世界炼油能力的19.10%,中国的日炼油能力1030.2万桶,占世界炼油能力的11.10%,分别位居世界第一位和第二位。俄罗斯的炼油能力566.3万桶排在第三位。日炼油能力在200万桶—500万桶之间的国家有日本(427.4万桶)、印度(380.4万桶)、韩国(278.3万桶)、意大利(233.1万桶)、巴西(211.6万桶)、沙特阿拉伯(211.0万桶)、德国(207.7万桶)和加拿大(204.6万桶),炼油能力超过200万桶的国家累计占世界比重64.37%。炼油能力超过100万桶的国家和地区有英国(175.7万桶)、法国(161.0万桶)、墨西哥(160.6万桶)、西班牙(146.7万桶)、新加坡(139.5万桶)、委内瑞拉(130.3万桶)、泰国(129.8万桶)、印度尼西亚(114.1万桶)、中国台湾(119.7万桶),炼油能力超过100万桶的国家和地区占世界比重高达79.47%,这些国家和地区在相当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炼油格局的演化。

从集中度系数1来看(图7),CR4在0.39-0.45,CR8在0.50-0.60之间波动,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的分类为寡占型,即炼油能力最高的4个国家或者8个国家居于寡头垄断的市场地位,影响着世界炼油格局的演变。

从集中度系数的变化趋势来看,CR4和CR8的演变趋势较为一致,世界炼油能力的结构比较稳定,在1965年~1977年之间,世界炼油能力的集中系数逐渐变小,1978年集中度系数出现明显的提高,CR4和CR8分别从0.40和0.53提高到0.44和0.59。而后集中度系数呈现缓慢的下降并保持稳定的态势。

从各国炼油能力的变化来看,世界日炼油能力超过100万桶的炼油大国和地区的数量不断的增加。1970年日炼油能力超过100万桶的国家共9个,1980年增加到16个,1990年增加到17个,2000年增加到20个,2010年增加到22个。详见表1。

1970年世界炼油能力超过100万桶的国家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发达国家,80年代之后,中国、巴西、泰国、印度等发展中大国伴随着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炼油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陆续跻身百万桶行列,沙特阿拉伯、伊朗等石油生产大国也逐步从原油出口向成品油出口的方向发展,纷纷加入了世界炼油大国的行列。

从空间格局的演变来看,70年代世界炼油能力较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欧洲,中南美洲、中东和亚太地区炼油能力相对较小。80年代北美和欧洲的炼油能力进一步增强,同时中东和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有明显的提升,尤其是伊朗、俄罗斯、中国和日本有明显的量级提升。90年代以北美、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为主要支撑的世界炼油格局基本形成,并保持着相对稳定的态势。2000年和2010年中东地区和亚太地区的炼油能力进一步强化,最为突出的是中东的沙特和伊朗,亚太地区的中国、印度、泰国、韩国、日本、印度尼西亚和新加坡等。从历年的演变态势来看(图8),世界炼油的重心呈现出不断东移的趋势,亚太地区在世界炼油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5 讨论与结论

石油冶炼行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本文通过对世界、各大区和世界主要国家的石油冶炼能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得出结论如下:

(1)整体而言世界日炼油能力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1965年~1980年上升趋势明显,年增长率超过5%。1980年以后世界炼油能力出现短时期下滑而后出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从波动幅度来看,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初波动幅度较大,80年代后期起世界炼油能力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趋于稳定。

(2)从世界主要大区来看,不同区域的炼油能力差距显著。亚太地区、欧洲及欧亚大陆和北美地区的日炼油能力均超过2万桶,非洲、中南美洲、中东地区等产油大区的炼油能力相对较低,占世界比重不足10%。从各区的变化趋势来看,亚太地区上升趋势最为明显,欧洲大陆和北美地区炼油能力区域平稳,但占世界比重不断缩小。从年际变化率来看,北美地区、欧洲及欧亚大陆、中南美洲的年际变化相对平稳,亚太地区、中东和非洲的年际波动较为显著。

(3)国家尺度的世界炼油能力空间分布极不平衡。世界炼油能力最高的国家主要集中分布在北美、欧洲、中东和亚太地区,主要为欧美等发达国家和中国、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大国。世界炼油能力的集中度较为稳定,炼油能力超过100万桶的国家在相当程度上主导着世界炼油格局的演化。从历年的变化趋势来看,世界炼油的重心呈现不断东移的态势,亚太地区在世界炼油格局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世界炼油格局与世界石油资源分布格局、世界石油生产格局具有时空上的错位。相比石油分布与生产格局,炼油格局与石油消费和经济发展格局的演变更趋一致,这种时空错位将加剧日益复杂的世界石油体系的演变,对世界石油贸易的变化和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演变具有重要的作用。如何将世界炼油格局与世界石油生产与消费格局进行更为系统的分析,探讨炼油格局演变的驱动因素和内在机制将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余建华. 世界能源政治与中国国际能源合作[M]. 长春出版社,2011:1-8.

[2] W. D. Walls. Petroleum refining industry in China[J]. Energy Policy, 2010, 38(5): 2110-2115.

[3] True. Warren R. Koottungal Leena. Global refining capacity advances: US industry faces uncertain future[J]. Oil & Gas Journal, 2009, 107(47): 46-53.

[4] 罗承先. 未来世界炼油能力的增长态势[J]. 中国石化,2006 (9):47-49.

[5] 朱和. 世界炼油工业和石化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J]. 国际石油经济,2006,14(12):37-42.

[6] 夏景华. 世界炼油能力现状分析[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2010,26(3):1-5.

[7] 佘黎明,张东明. 我国炼油工业发展趋势分析[J]. 中外能源,2011,16(8):14-21.

[8] 宋爱萍,杨维军. 我国炼油能力布局分析[J]. 石油规划设计,2010,21(6):12-14.

[9] 陈乐怡,摘,译. 中国炼油能力扩大将重新构建全球石油贸易[J]. 中国石化,2008(4):22-25.

[10] 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1951-2011) [EB/OL]. /60yearsstatisticalreview

上一篇:农村卫生现状调查分析 下一篇:北冰洋东北航道夏季集装箱航运经济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