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时间:2022-06-22 10:02:20

基于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研究

摘要:本文围绕着如何培养面向IT行业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以“面向行业、能力为先、课程分群、评价多样”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路,构建“学业规划课程平台―专业能力课程平台―行业素质课程平台”课程体系和“学业规划能力―专业学习能力―行业素质能力”的能力为本的学业评价体系,对地方本科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行业应用型人才;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培养以能力为核心的应用型人才是普通高校的共同定位。目前在普通本科院校过分地强调了知识的系统性、完美性和理论性等,评价方式也过分强调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产生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与社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随着计算机专业学科方向的进一步细化和当今IT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性,要求必须构建不同规格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评价方式和相应教师队伍的建设。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设置存在的弊端,教指委提出了以“培养规格分类”为核心思想的计算机专业发展的建议。该建议把培养规格分为研究型(或者说科学型)、工程型(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软件工程)和应用型(或者称信息技术型)三种不同类型。本文介绍了我院的改革经验。

2课程群平台的规划与建设

围绕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力”的内涵和核心,全面规划课程群平台,平台根据能力培养阶段划分为三块:学业规划课程群、专业能力课程群、行业素质课程群,如表1。

刚入校门的大学生一般都不清楚专业的内涵与发展方向,尤其是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选专业前都认为计算机是学操作的,没有对专业有良好的认识,使得学生学习一年后产生不适应,这样容易导致学生有“混”的想法,为了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了解所学的专业,学业规划课程群的建设担负有重要的职责。专业课程群主要是为学生打下专业基础,是一个练内功的阶段。行业素质课程群主要是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行业能力,让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平滑过渡。

3构建具有特色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体系

有了以上平台的规划后,我们结合地方经济优势和学科优势,根据教指委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下设置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和信息技术四个专业方向的建议,浙江万里学院计算机信息学院以服务区域社

会和地方经济为宗旨,强调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将计算机专业划分为四个专业方向:网络方向、嵌入式方向、软件方向、数字动漫方向,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培养。

计算机专业学生方向的选择是在三年级进行的,在选择方向前需要让学生对专业了解,以及培养专业兴趣,这样学生到了三年级才知道自己的兴趣以及如何进行方向的选择,如图1。

一年级通过计算机导论、C语言等课程让学生入门, 对专业学习了解;二年级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兴趣小组、素质拓展平台以及各种大赛来培养学生专业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三年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可以选择方向,当然这些方向并非完全独立,某一方向的学生完全可以选择另外一个方向的课程去学习;四年级进行毕业实习、毕业设计。

各个方向在一年级和二年级是共享一个基础教学平台的。我们在制定教学体系时,重点是要突出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如图2。

围绕面向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进行了分层训练、分类指导的实践训练改革,如图3。

在上述课程体系改革基础上,我们围绕能力进行了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改革,如图4。

4教学改革思路与措施

(1) 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校外联合,建设以专业方向为团队的双师型师资队伍。一方面积极引进高职称高学历的、科研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加强学科建设,带动专业发展;另一方面聘用有行业经验的软硬件项目高级研发人员,以增强校企合作力度,培养学生研发能力。针对现有的师资人员,改变原有的研究方向零散现状,进行专业方向整合,形成以研究方向、课程群为主线的师资团队;另外基于实际工程项目开发,逐渐形成稳定的、师生共同参与的研发团队。

(2) 以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群规划和建设

以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群规划和建设。例如软件人才的看家本领就是编程能力,加强程序设计类课程群建设,培养学生基本编程能力。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动手能力不强,对工具和方法的应用不熟等问题,程序设计类课程的学习是关键。应该改变原来那种离散的课程组织形式,将程序设计类课程及高年级应用类课程组成课程群,教学内容联贯而不冗余,环境工具全线一致,知识由浅入深,程序代码及应用由小到大。如从结构化程序设计环境到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环境:CC++JAVANET(或J2EE),课程数据结构、数据库技术、软件工程等都依托主线工具环境,学生四年学习下来,高年级参与一些实际项目的开发,对工具环境及编程方法逐渐就会熟练起来。

(3)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规划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

加强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激发其专业学习兴趣和学业规划。面对刚进入学校大学生,引导学生了解行业需要什么能力、今后自己愿意从事什么、本专业学什么来进行大学有目的学业规划。计算机的技术快速发展,课程内容要跟上发展的步伐,应该不断整合,吸收新东西,把理论与当前的最新技术结合起来。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如研讨式、讲座式、调查式、竞赛式等合作式教学方法。如《计算机导论》以学业规划为出发点,已经实施讲座式教学方式;《Internet应用》、《程序设计基础》等课程实施作品竞赛式方式,来加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自主探究知识的兴趣与能力,提供一切机会让学生积极实践,促进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以适应性为主线,加强课程设置,加强自编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加强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配套的教材支撑。

(4) 加强实验课程和条件建设

实验实践课程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基础,是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重要的环节,要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和条件保障。加强学校自身条件建设,计算机与信息学院实验中心,有面积7000平方米的实验大楼一幢,有小型机、图形工作站等高档设备,有专门用于软件研发的计算机应用研究所、计算机信息基础实验室、信息可视化实验室、软件技术实验室及计算机项目化训练基地等。随着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具体、细化,将不断调整、加强实验设施的建设。实验平台建设,为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在实验软件平台上与企业接轨。在北京起步软件公司的大力支持下,本专业在部分实验实践课中,开展了基于X3平台的软件研发训练,收到了良好的训练效果,其优秀毕业生被上海的起步软件公司录用并受到好评。下一步将扩大平台训练力度及受益人数。(5) 行业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建设

加强交流合作,建设校外行业培训与实习基地。目前已经在宁波华力公司、北京及上海起步软件公司、宁波嵌入式软件园等十余家公司建立了实习基地,并与Chinese IT Academic Association of Canada(CITAAC,加拿大华人高级IT管理协会)进行远程教育训练,引进海外远程职业培训,开展职业认证考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积极开展软件外包业务,努力打造面向北美的软件外包基地,大力促进浙江地区软件开发产业的发展。

(6) 科学评价方式与方法

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加强“能力”综合评价。应注重专业核心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其开发技能、设计能力及与用户沟通交流能力等,以一张试卷来决定学生成绩的方式显然不合适,根据行业人才的规格要求,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即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学生、教师、项目客户均参与评价,而且注重学生自己和同学的评价因子;多元化的评价内容:知识水平、团队合作、交流沟通、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作品质量等都是评价内容,力求科学、全面地评价人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问卷式、评比式、答辩式等多种方式方法。这种评价方式重能力、重素质、重过程、重表现,强调学生素质纵向的“增量式”成长,使评价变成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真正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评价方式。

5结束语

专业教学改革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限于篇幅,很多方面没有展开陈述,教学改革的方法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唯有通过实践来进行检验。

参考文献:

[1] 王万森. 计算机专业还有几分天下[J]. 计算机教育,2006,(2).

[2] 吴林根. 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改革[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10).

[3] 谷岩. 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结构新设计思路[J]. 理工高教研究,2004,23(4).

[4] 杨叔子. 创新源于实践[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3(7).

上一篇:基于机器人足球的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探索与... 下一篇:计算机接口技术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