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时间:2022-06-22 09:25:38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如何实现有效教学

摘 要: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兴学科,肩负着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重要使命。要实现有效教学这一重要的教学目标,教师就必须要树立新观念,勇于创新与改革,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爱上学习,乐于学习,有效学习。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学习情感;上机操作;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2-0165-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22.107

现代社会是计算机迅猛发展的科技时代,因此,现代社会的人才必须具备运用计算机的能力。而中学阶段正是学习的黄金阶段,此阶段的学习直接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提高。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不能走老路,用旧观念、旧模式,只是机械地来讲解教材上的理论知识,这样只能让学生陷入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机械地记忆知识,而并不能灵活地加以运用。提高学生提取信息、分析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实现有效教学,这是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笔者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激发学生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趣中学

学生的认知是一个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活动,以兴趣、情感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引发学生更为强烈的学习动机与学习行为,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身心更放松,真正实现寓教于乐,还可以让学生在欢快愉悦的教学氛围中展开快乐而主动的学习,切身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实现爱学、乐学。为此,要实现有效教学就不能无视学生只是进行机械的讲解,而是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规律,让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展开主动而快乐的学习。

1.音像渲染,妙趣横生。对于正处于形象认知阶段的中学生来说,图片、音频、画面与视频比起文字教材或是黑板板书更有吸引力,更能刺激学生的感官,将学生带入图文并茂、声像俱全、动静结合的优美教学情境之中。这样的教学更加富有活力,更加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更加贴近中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自然能够激起学生饱满的学习热情与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引导动画时,我们就可以为学生播放教师所提前制作的精美动画,并配以悦耳动听的背景音乐,从而使整个教学洋溢着欢快与自在的气息,使学生处于全身心的放松与愉悦状态,以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生动游戏,趣味十足。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情有独钟。为此,我们可以将游戏引入信息技术教学中,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进而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如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就可以以一个趣味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集中起来,以引导学生展开主动学习。在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也可以来设计一个小游戏,以游戏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而转移到知识的学习上来,使学生在整个教学中都保持着高涨集中的思维与注意力。

二、引导学生上机操作,让学生在做中学

计算机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这决定了学科的学习必须要让学生在亲身上机实践中来不断地掌握与提高。为此,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以讲为中心,而是要将理论与操作结合起来,不仅教师要边示范边讲解,更为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上机操作中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能灵活地运用于实践创作中来。如在学习创建高级动画一章中“飘落的秋叶”的动画制作,如果采用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只能是机械地来记忆理论,并不能将理论的掌握与实践的熟练结合起来。学生虽然听得认真,能够准确记忆,但一到了实际操作中就会茫然不知所措。只有让学生边听讲边操作,才能引导学生在上机实践中将知识从理论层次上升为实践层次,能够自如地运用于实际操作中来。为此,我们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的独立思考与自主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深刻地理解原本抽象深奥的理论知识,真正成为自身的实际技能。这样在做中学的教学模式更加符合学科的本质特征,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

三、采用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在思中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基于现代建构主义学说理论基础之上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模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中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所展开的主动探究行为。这样更能确立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究,引发学生的独立思考,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使以往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成为自主探究的主人,成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没有悬念地展开教学活动,而是要结合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与认知规律,围绕着知识的重难点来精心地设计任务,巧妙地提出任务,以一系列富有探索性的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以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与思维中展开主动探究。当然,任务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在布置完任务后就要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探究,在学生之间展开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当然,教师并不是完全放手,对学生的探究活动不管不问,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学生遇到思维困惑时,教师要给予必要的启发与诱导,为学生指引思考的方向,以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后,教师要做好评价与总结,将个人评价与集体评价结合起来,将表扬与批评结合起来,以对学生的合作探究做全面而客观的评价,这样更能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与情感的全面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自我总结。自我总结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吸取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能够促进学生思维、技能等的全面发展。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有效教学。

综上所述,有效教学是新课改下各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在中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我们不能再沿用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来进行机械的讲解,而是要遵循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遵循计算机的学科特征,让学生以主体身份来展开快乐学习、 主动探究、积极操作,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1] 欧亿玲,李秀富等.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探析[J].中小学电教,2014(7).

[2] 戴利军.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分析[J].文理导航,2015(23).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下一篇:初中数学教学提问艺术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