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

时间:2022-06-22 08:59:14

中药保留灌肠配合热敷治疗慢性盆腔炎

【关键词】中药保留灌肠;热敷;盆腔炎

【中图分类号】R271.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200-0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09年3月~2010年8月在本院门诊治疗的慢性盆腔炎患者80例,年龄20~47岁,平均年龄33.5岁;病程最长10 a,最短1个月。经妇科及B超检查,均明确诊断。

2治疗方法

药物组成灌肠方:丹皮30 g,赤芍30 g,桃仁15 g,当归15 g,三棱15 g,柴胡15 g,蒲公英15 g,夏枯草15 g,败酱草15 g,金钱草20 g;外敷方;透骨草15 g,白芷15 g,三棱15 g,红花15 g,当归15 g,乳香15 g,没药15 g,王不留行15 g,肉桂3 g。外敷药粉制法:将中药外敷方诸药混匀用碾药机碾制成细粉备用。中药保留灌肠后,将外敷粉用热水调匀局部热敷20~30 min,每日1次,10 d为1个疗程。月经期停用,月经干净3 d后再开始第2个疗程。

3 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

操作前应向患者说明中药保留灌肠及腹部热敷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消除其顾虑,主动配合各项治疗。

3.1 中药保留灌肠操作方法 取中药灌肠液200 mL倒入灌肠瓶中,温度38 ℃~41℃,嘱患者排空大小便,取左侧卧位,膝屈曲,液面距不超过30 cm,肛管插入15 cm~20 cm,滴速60~80滴min,若患者有便意,嘱其深呼吸,放松腹肌,以降低盆腔内压力,缓解肠道痉挛。灌肠完毕后改为平卧位,嘱患者臀下垫枕平枕1 h,不能立即排便。

3.2 中药保留灌肠注意事项 、直肠或结肠等手术后或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下消化道出血、妊娠妇女禁忌灌肠;药液温度适宜,一般为39 ℃~41℃。温度过高会损伤肠粘膜,影响药液在肠道吸收,过低使肠管收缩,腹痛加剧,同样不利于吸收;灌肠高度适宜,液面距不超过30 cm;肛管要灭菌或使用一次性肛管,一人一次一管,避免感染;灌肠过程中观察患者面色、有无汗出、心慌、腹痛等不适。及时发现报告医生处理。

3.3体会

本病属于祖国医学的带下病,妇人腹痛,热入血室,产后发热,痛经等范畴,发病机制是湿热瘀结、气滞血瘀、寒湿凝滞,脾虚湿瘀互结及肾阳虚所致。本病的性质是湿、热、瘀,故在治疗上选用清热利湿,活血化瘀药。在治法上采用中药保留灌肠配合局部热敷,一是中药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临床已使用多年,是一个疗效肯定地治疗方法,两方中当归、赤芍、三棱、桃仁具有活血化瘀之功,败酱草、丹皮、蒲公英、金钱草、夏枯草有清热解毒化湿之功,透骨草、乳香、白芷有通络止痛之功效,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和营之功效,使用该药方灌肠,使药物经直肠粘膜吸收,很快在盆腔弥散,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组织营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少炎症渗出,促进炎性包块吸收。二是采用中药热敷,通过局部的热刺激,改善局部血特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增生组织软化,利于炎症消退和炎性物质的吸收,减轻疼痛,两者结合使用,相辅相成,显著提高疗效,缩短疗程,且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能坚持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上一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用于股骨... 下一篇:呼吸科临床药师对哮喘患者的用药监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