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拥有丰富的内涵

时间:2022-06-22 08:24:40

让语文课堂拥有丰富的内涵

语文课堂因简单实在而富有生命,又因丰富充实而焕发光彩,“简单”与“丰富”并不矛盾,简单是其形式,丰盈是其内容。教师课前潜心钻研教材,研究学情,做到教案有弹性;在教学中把握重点,关注焦点,巧解疑点,促成闪光点,使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温床。我们称这样的课为“丰实”的课。

如何使得我们的课堂拥有丰实的内涵,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几点:

一、 倡导学生自主,关注课堂生成

丰实的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是互动的过程。课堂不一定完美,可必定是由“心”到“心”的真教育。

1.追求真感受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半截蜡烛》一课,老师请同学们各自轻声读伯诺德夫人的话,(“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关注的字眼并说说理由。有的学生关注的是“亮”字,因为只有强调油灯比蜡烛亮,才有可能巧妙地把蜡烛换下来;有的学生关注了“灯”,因为只有突出了“灯”,才能吹熄蜡烛;有的学生强调“瞧”字,因为“瞧”是为了吸引德国军官的注意;还有的学生关注的是 “先生”,这样显得很有礼貌,可以不使德国军官起疑心。这些不囿于成见的独特思维正是学生个性的自我展现,是最为真实的感受,老师都给予肯定,学生也从中获取了创造性阅读的快乐。

2.交流真情感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在语文课中,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如执教《第八次》这课,同学们读到布鲁斯王子接连打了七次败仗,自己又受了伤,躺在磨坊里唉声叹气的时候,教者让学生进行“实话实说”,“如果你就是布鲁斯王子,你当时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们在经过认真思考后,有的说“如果我是布鲁斯王子,我会非常伤心,再也没有信心去抵抗”,也有的说“我会觉得十分羞愧,没有脸面再去见自己国家的人民”,还有的说“我不把侵略者打败,决不罢休”……一句句幼稚的话语里流淌着真实的情感。

二、 延展语文训练,丰盈学生语言

教学中,根据不同课文在内容、情感、思路等方面的个性特色,进行丰富而灵活的延展,既是对文本的深化和升华,又可不断丰盈学生的语言和精神。

如教学《虎门销烟》一课时,最后我设计了一个写话训练:站在林则徐的塑像前,你想对这位民族英雄说些什么?课堂上学生了解了虎门销烟的历史背景,林则徐大义凛然硝烟的壮观场面,内心情感涌动,这时给学生安排一个用笔表达的机会,无疑是起到了“挖渠引流”的作用。有位学生写到:林则徐爷爷,您是我心目中的英雄,您的英雄壮举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人也是不可欺侮的,您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一定会以你为榜样,永远捍卫我们的家。

又如《九色鹿》一课,为了凸显调达这一人物的卑劣个性,我抓住了一个“誓”字,让学生知道古人常折木而言,郑重起誓,那么调达可能会怎么发誓呢?学生纷纷加以想象,并互相补充发言,最后把调达的语言神情揣摩得十分到位。这一口头训练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调达的发誓与后来的背信弃义形成强烈对比,使大家对这一人物更生厌恶之情。

三、 背诵积累,增加语文积淀

熟读背诵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背诵名篇佳句,积淀古典诗词,能体会和传承中华文化。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要求背诵的经典段落,我采取“读准——品读——熟读成诵”的步骤,引导学生背诵积累。在品读阶段,我通常带领学生领会关键性的词语,揣摩限制性成分,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浓浓的“语文味”,最后在不知不觉中消化吸收文字中的养分。如《雾凇》一课中,雾凇形成过程是奇妙的,这段文字描写也十分精彩。我首先让学生自由阅这段文字,体会雾凇形成缓慢、轻柔的特点;然后抓住几个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以及“渐渐、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镀”等感受雾凇形成的慢与轻;最后把自己的感受融入诵读中,学生逐渐达到对文本的内化。

当然,课堂上需要积累的不仅限于教材中的经典,有时还需要进行补充拓展,以增加学生语文积淀。如《一路花香》一课导入时,带领学生回忆并补充有关“花”的词,再根据“香、形、色”进行归类,纳入学生记忆系统。这一环节用时不长,对课文内容学习也很有帮助,何乐而不为呢?又如《春联》一课,让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春联,读读背背,然后选出或自创一幅春联在过年时贴在自家大门上。这种积淀融入了生活,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远。

四、 引导链接解读,厚实文化底蕴

古今诗文,无一字无来历,只是后人少读书,不知出典而已。如果把古今中外的各种已出版的读物比作一部宏伟的交响曲的话,各种文本都不过是交响曲的一个或几个音符,它们互相配合着,组成了不同的乐章。

1.文本与文本的链接

在教学中,可以发现很多课文是存在着某些联系的,如《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与《最大的麦穗》这两篇课文,写作意图与文章所表述的内容如出一辙;《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与《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同是现代诗歌,且结构相似;《我家的猫》与《养花》同是老舍的作品等。因此我们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迁移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文本。

2.课内与课外的链接

解读文本,不能把文本看成是孤立的东西,应注重课内外结合,对文本进行拓展性阅读。如有次听《詹天佑》一课,在讲述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所遇到的困难时,学生找到了书上所介绍的环境上的困难。教师问:“他仅仅遇到以上困难吗?”然后教师分别补充了三段课外资料:一是慈禧太后经济上的控制造成误工;二是帝国主义乘机欺凌;三是好友坠崖,女婿被绑架,女儿不幸身亡。这样一层又一层地剖析、朗读,使得詹天佑的形象越来越高大。

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读得更深入。把一篇诗文,链接到其他文章中去,嵌入到历史中去,就可以出现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就可以互相辉映,揭示出新的、更深刻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课堂教学观念与形式风起云涌,作为一名小学一线教师,在纷繁复杂面前我曾经有过迷茫与徘徊,而“简简单单教语文”的理念让我拨开乌云见明月。的确,语文课堂的形式要简化,目标要简化,语言要简化,可是课堂的内在要丰实,学生每堂课的收益要丰实。我们要引导学生徜徉在字、词、句、段的密林中,用自己的情感与经验去关照语言文字,沉浸其中,品味再三,用最简单的形式构建一个使心灵震颤飞扬的快乐过程。

上一篇:「跟帖体技法指北 下一篇:浅谈优化语文课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