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2-06-22 02:26:11

浅析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现状及防治措施

【摘 要】森林作为我国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森林在长期的生长过程中,病虫害防治工作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特别是近几年来,由于森林病虫害的危害性呈不断递增的趋势,各类外来物种的侵入,更是加剧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难度。文中对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进一步对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森林具有较长的生长周期,而在这漫长的生长过程中,有害生物的侵袭是必不可少的,在病虫害的危害性,不仅导致林木的生长趋于缓慢,而且部分林木会整株出现干枯,甚至大面积死亡,影响林木的成长率。特别是在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森林病虫害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不仅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大的破坏。由于危险性森林病虫害不断蔓延扩大,而且常发性病虫害的发生面积也长期居高不下,部分偶发生性森林病虫害也呈大面积暴发,再加之人们在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存在着较大的变动性,这就导致森林病虫害一旦暴发,而极易成灾,导致巨额的损失发生。

1.我国森林病虫害的现状

1.1我国森林病虫害发生的特点

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呈高发趋势,常发性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居高不下,而且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偶发性森林病虫害也大面积暴发,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部分危险性病虫害不断的扩散蔓延,导致生态环境受到较大的危害;部分地区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导致病虫害种类增多;而且经济林病虫害的危害也开始不断严重。病虫害总体上呈高发趋势,给林业的正常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制约作用。

1.2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森林病虫害种类呈现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这就给防治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使防治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的特点,而且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每年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劳力来对病虫害进行防治,但林木的损失仍然较为严重。

(1)森林病虫害具有主动传播的特点,而且害虫的繁殖能力较为强大,即使大部分个体被消灭,但个别个体仍然能够迅速繁殖、传播。

(2)近年来,林业生产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人工纯林面积不断增长,在这种情况下,一旦病虫害发生,极易发生扩散和蔓延,很难控制。

(3)国内林木市场的不断完善,使林业生产活动交往开始日益频繁,这就导致在交易过程中极易导致外来物种的侵入,使病虫害种类不断增加,而且在控制上存在较大的难度。

(4)害虫不仅较强的遗传特性,而且具有非常强的适应能力,在环境条件不断变化下,病虫会为了更好的适应环境而发生变异,这就为防治工作带来较大的难度,需要不断的进行新品种的培育。

1.3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1.3.1发生面积较大,而且防治难度大

近年来,随着植树造林的大力推进,人工林面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特别是单一纯林面积的增加,这为病虫害的加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虽然在防治工作中做了许多努力,而且也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由于干旱及暖冬现象的存在,在越冬过程中害虫的死亡率越来越低,这就导致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且导致防治难度加大。

1.3.2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1.3.3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

1.3.4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2.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2.2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2.3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

3.结束语

对于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需要因地制宜的进行,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认识到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和艰苦性特点,做到预防为主,标本兼治,加强监测,通过营林措施及药剂防治相结合,通过人工和物理措施的运用,从而达到对病虫害进行综合防治的目的,更好的推动我国林业的发展。 [科]

【参考文献】

[1]王玲,聂林.森林健康与森林病虫害科学防控的浅析.江西植保,2006-06-30.

[2]胡映泉.森林病虫害防治现状与对策.山西科技,2006-03-20.

[3]王蓬.森林病虫害发生特点及可持续控制对策的探讨.河南农业科学,2011-01-15.

上一篇:森林经营管理对森林碳汇的影响及提高措施 下一篇:兴凯湖大白鱼人工繁育和苗种培育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