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蔬菜产业 打造特色农业

时间:2022-06-19 03:57:31

发展蔬菜产业 打造特色农业

【摘 要】素菜作为种植业中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在社会主义的新农村的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将肩负着重要角色。

【关键词】高效;蔬菜农业;特色农业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黑龙江省省委、省政府将高效农业规模化列为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一。蔬菜作为种植业中效益效益最高的产业之一,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将肩负着重要的角色。近年来,七台河市各级政府非常重视蔬菜产业发展,先后提出发展蔬菜等相关产业、组织生产得到长足发展,2012年全市蔬菜面积将达到30多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超过8万亩。为进一步推进高校农业的发展,现根据七台河市蔬菜生产情况分析如下。

1.七台市蔬菜产业的现状

七台河市是农业大市,也是市场大市,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初步形成具体特色规模的蔬菜产业。

1.1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特色基地不断涌现

七台河市市场面积从90年代的不足8万亩,2006年发展到17.3万亩,2012年达到30多万亩,其中设施蔬菜进6万多亩,建成了西瓜、青椒、马铃薯、萝卜、韭黄、大丰青蒜、冬瓜、冬韭、白蒜、莴笋、绿茄、番茄、西芹、出口萝卜、包菜、香葱、青梗菜、无籽西瓜、扁豆香菇、木耳等一大批专业特色生产大棚设施蔬菜。

1.2种植比较效益较高,促进农民增收作用显著

虽然近几年农业生产资料、劳动力成本加大,蔬菜生产仍然保持了较高的生产效益,根据调查,目前,露地蔬菜已被收入1500~2500元/667,设施蔬菜每季收入4000~5000元/667,每667设施蔬菜年收入超过万元的已较为普遍,许多地区菜农种子市场成为发家致富的重要门路。

1.3“三新” 技术推广应用加快,科技贡献不断提高

蔬菜是农业生产技术、资金、劳动密集型产业,蔬菜生产中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推广更新最快,效果最明显。目前,蔬菜新品种应用大90%以上,基质育苗、电热线加温、嫁接换根、多层覆盖。微滴灌、营养调控等技术营养加快,功能膜、防虫网、杀虫灯、高标准大棚等新材料逐渐普及。据统计,12年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65.88%,蔬菜生产科技贡献率达到35.3%。

1.4品牌优势逐年显现,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在发展蔬菜生产的同时,我市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建设,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努力增加产品附加值。据统计,全市建成无公害基地面积8万多亩,蔬菜加工企业20多家,批发市场10多个,蔬菜专业协会15个,无公害品牌30多个,绿色食品品牌10多个。七台河市黑木耳产业逐渐兴起。2013年七台河市黑木耳栽培规模已达2600万袋,总产值超过8500万。成为当地林场职工、农户致富的有效途径。预计2014年七台河市黑木耳栽培量将超过3000万袋

2.蔬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七台河市蔬菜生产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较大的贡献,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制约了全市蔬菜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1)区域发展不平衡,劳力、资源优势文能充分显现。

(2)七台河市具有发展蔬菜的得天独厚的区位、土地、劳动力等优势。适合发展日光温室、大棚蔬菜、露地蔬菜。不少县(市)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蔬菜产业发展的较快,种植面积达10多万亩,特设和规模相当明显。(如大面积种植木耳、香菇)相反,一些县蔬菜发展较慢,种植面积徘徊在0.5~1.0万亩,资源优势未能显现。

(3)生产设施简陋,抗御台风、暴雨、冰雹等自然灾害能力差,农作物灾害保险机制尚未形成,农民种菜的风险较大。

(4)产业化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蔬菜产品销售大豆以初级产品或原料上市,加工、包装比例偏低,缺少大型龙头企业、协会或核准经济组织的带动,产业链短,产品增值不高。

(5)蔬菜技术推广体系较弱,新技术推广速度缓慢。蔬菜生产涉及的知识多,县、乡(镇)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加上不能及时到达农民手中,制约着蔬菜生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3.加快发展高效蔬菜产业对策

发展高效蔬菜产业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效益为中心,科技创新为动力,产品质量建设为核心,努力打造蔬菜生产规模和特色。

3.1主攻设施栽培,在发展“秋延后、春提早”上求突破

设施蔬菜是发展高效农业的重头戏,与我市纬度相近、气候条件类似的日本、韩国、设施蔬菜比重达40%,设施蔬菜比重达30%~40%,山东寿光的设施蔬菜比重更高达80%以上,而我市仅有10%左右,发展设施蔬菜空间很大,而增效最为的是“秋延后”和“春提早”栽培,一般可以比传统栽培增效数倍乃至数十倍。应抓住省、市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打好时机,大力发展设施栽培的秋季蔬菜和早春蔬菜。新扩菜区大粒度推广栽培比较容易的中小棚覆盖栽培的冬春耐寒耐寒叶菜,如,芹菜、莴苣、茼蒿、苋菜、香菇、木耳等;老采区应扩大日光温室、大棚多层覆盖栽培的秋延后和春提早瓜果蔬菜,如,黄瓜、西瓜、西葫芦、番茄、辣椒、茄子,木耳和香菇常年循环种植等,通过现有的基地培植,努力打造一村 一品,提升一乡一特,壮大一县一业。

3.2主攻加工出口,在提高标准化产业化上求突破

露地蔬菜虽然投资少、见效快、但受市场影响大,效益极不稳定。提高露地蔬菜效益,稳定菜农的种植效益,灌水是扩大蔬菜加工、出口。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协会+基地+农户形式,实现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蔬菜加工出口,如木耳、香菇大量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3.3主攻科技创新,在推进科技进村入户、提高科技贡献率上求突破

蔬菜生产品种、栽培方式多样,病虫防治、平衡施肥技术要求较高。要采取技术宣传培训,

典型示范、田头指导相结合,促进科学技术进村入户。在生产技术上;一要推广优质高产高抗耐寒品种。主要有杂交9号、合作906、合作918、超粉一号番茄,抗裂京欣习惯西瓜,津春2号、津尤3号黄瓜等。二要推广穴盘基质育苗,示范推广工业化、专业化育苗,变种为供苗,提高蔬菜秧苗素质。三要推广设施栽培新材料,推广应用优质热度锌刚架大棚、高光功能农膜、微滴灌、电热线加温等。四要推广高产栽培集成技术,如多层覆盖、嫁接换银、平衡施肥、二氧化碳气肥、烟熏剂、粉尘剂、保温控湿等技术。

3.4主攻质量品牌,在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上求突破

产品质量是提高市场占有率的 “王牌”,发展蔬菜必须注重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一要积极制定和应用无公害生产标准体系、着眼与生产、加工、流通三大环节,着力健全农产品标准、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市场准入三大配套体系,突出抓好农药残留,化肥施肥、控制面源污染再打关键,积极发展无公害和绿色食品。二要加强品牌建设。积极组织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和产品的认证申报,做好产品品牌推介,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三要狠抓产品质量监管。积极做好蔬菜产地、市场农业残留检测,加强对通过“三品”认证的产地和产品抽查力度,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

3.5主攻市场开拓,在壮大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机制上求突破

要保障蔬菜产得出、销的畅。一是培强龙头企业。加强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联合,在人才、技术、信息、原料 、品牌、销路、资金等方面优势互补。加大技改投入,加强招商引资,着力培植“顶天立地”的大型龙头企业。二是壮大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鼓励和引导菜农以各种形式参加各类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等,有组织地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大力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目前我市蔬菜主要在田头和产地交易,按照国际惯例,上海等大城市批发市场将逐步采用农产品拍卖方式。为此我吗要加快培育大型营销主体,选择一批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流通企业、营销协会加以扶持,不断增加企业经营实力。四是建设蔬菜科技园。检查市场化运作、民营化经营的思路,创新园区运行机制,扩大园区规模。聚合园区的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把蔬菜科技园培育成联结广大菜农,带动一方生产的龙头。 [科]

上一篇:海南岛红树林资源可持续发展对策 下一篇:浅谈齐齐哈尔市林地利用现状特点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