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时间:2022-06-22 12:35:12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中需要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摘要】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要坚持“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正确处理好教与学、音乐作品的选择、情感的体验与音乐知识的学习、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教学内容的规范性和自主性等方面的关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真正发挥音乐教育独特的育人作用。

【关键词】普通高校 公共音乐教育 审美 育人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课题(SK2012A102);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11HGXJ1517)。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218-02

引言

音乐教育是高等学校进行美育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它以音乐为媒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把他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开展音乐审美教育的研究,是对音乐教育本质性能最准确的把握和体现。正如柏拉图所言:“音乐教育除了非常重视道德和社会目的以外,必须把美的东西作为自己的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1]随着高等学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关注程度的日益提高,在普通高校中开展音乐教育已渐成共识,并确立了“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思想,音乐审美教育的育人功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里笔者根据公共艺术课的特点,结合教育的原理,提出在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中需要注意处理好几组关系。

一、音乐审美教育中教师、学生的关系

音乐审美教育,大体涉及三个方面,即音乐作品(审美对象)、教师(施教者)和学生(受教者),它们共同组成动态的审美网络结构,缺一不可。这个网络结构以音乐审美对象为中介,施教者和受教者主体心理活动的共同参与,使音乐审美信息得到进一步发掘,审美体验的深度不断加强。

音乐教师是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审美教育的质量,在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的前提下,“求真、务善、尚美、创新”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教师要以崇高的审美思想、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先进的教学理念、娴熟的专业技能,引导学生通过健全的音乐心理活动接受审美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要善于与学生沟通,相互学习,教学相长,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就审美主体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接受音乐审美教育的对象,教育的成效从他们身上可以体现出来,因而他们就成为音乐审美效应的最终落实者和体现者。一般来说,大学阶段是青年学子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自我意识逐渐成熟;情感两极性比较突出,对生活充满激情;对事物的认识不断深化,逻辑思维能力急剧增强。在音乐审美教育中,要针对青年人这些心理发展特点,怀着满腔热情和积极的态度,激活或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及情感。

提高音乐审美教育质量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在音乐教育的全过程中,应坚持以审美教育为核心,要充分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因人施教,因需施教,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实践活动中,主动地去发现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并在一定基础上创造音乐。

二、音乐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水平的关系

音乐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关系,既是艺术创作中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音乐作为审美媒介,在审美教育中,传递着美感信息,是审美效应赖以形成的客观物质依据。《荀子・乐论》云:“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音乐是一种极为强大而在道德方面却处于游移状态的力量。它的所有功能都可以用作积极的或消极的目的。

美育是我国高校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毋庸置疑必须首先保证美育内容思想性要高。但是,美育的主要特点又是通过一定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和实现的,因而“缺乏艺术性的艺术品,无论政治上怎么进步,也是没有力量的。”[2]音乐具有使人素质得以全面提高之作用,是指那些被大众普遍公认的优秀音乐作品,而绝非是不加选择的任意一首音乐作品都有此功效。否则,不仅素质得不到提高,且身心都可能受到不良影响。我们要求的是思想内容好、艺术水平高的艺术作品,即高度的思想性与完美的艺术性的统一。思想性、艺术性都好的作品,应该是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教材;对政治上无害,艺术性有可取之处的,也可适当选用;有的作品艺术性虽较强,思想内容腐朽的作品,教学中绝对不能选用。因为只有那些高尚的、优秀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时代精神风貌的音乐作品,才能起到净化心灵、升华境界的育人作用,才能使人身心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如歌曲《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民歌《茉莉花》;及贝多芬、莫扎特等国外著名音乐大师的一些杰出交响乐、协奏曲,无不堪称是各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渗透着人类文化精髓的艺术瑰宝,是音乐家丰富的社会生活、崇高的民族情感、独特的艺术风格与高超创作技巧的完美体现。它形象地表达了一个民族的欢乐与悲伤,气质与理想,展现了一个民族的聪明才智和其光辉灿烂的艺术文化,才应成为音乐教育和音乐欣赏的主要内容。因为这些音乐作品是最容易引起青年学生情感上共鸣的作品。当这种情感上的共鸣融入音乐中后,就会产生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会激发起人们强烈的爱国热情。

重视音乐作品的选择,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只有优秀的作品才能使大学生在感受音乐美的精神愉悦过程中,情感得到升华,进而产生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三、情感体验与知识技能学习的关系

培养学生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美育的特点之一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具有情感性。音乐教育是以情感体验为中心的感性教育。情感是艺术的血液,情感是艺术的生命。艺术家通过作品表现的情感,也代表着人类共同的情感,因而才有可能在情感上感染接受者。音乐是情感艺术, 情感的表达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 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

情感体验又必须以审美认识为基础。音乐与其他姊妹艺术相比,它的无语义性,不具形性决定了音乐的情感不是任何人都能准确、深刻感受到的,只有对审美对象充分感受、有所理解,才能产生和加深对情感的体验。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说明理论修养对解读音乐作品的重要。如果不具备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就谈不上音乐审美修养,难以提高修养层次。对非艺术类大学生来说,音乐理论知识的掌握不能像对待艺术专业学生那样作过多过高要求,大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掌握音乐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过程中,传授一定的音乐审美知识是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

审美认识是情感体验的前提,情感体验又是对审美认识的深化。要把知识的学习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起来。摒弃把音乐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首要目标的做法,重视情感体验,通过音乐教育开发审美主体的创造潜能,寓教于乐,寓理于乐,寓乐于教,以情动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在音乐体验中获得真、善、美,培养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个体。

四、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的关系

音乐的美不仅表现在它的外在形式中,还表现在它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之中。只有深入地了解了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可能真正地理解好一个作品。同样欣赏一首作品,有人听了感慨万千,心灵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憾;而有的人却缺少这种感受,甚至充耳不闻。这些不同的反应体现了人们不同的文化修养、生活阅历以及对音乐艺术的不同层次的感受能力和欣赏水平。马克思说过,你要欣赏艺术,那么你应当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提高大学生艺术素质,是普通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所谓艺术素质,是指人们依照美的规律进行艺术欣赏和创造的基本心理素质,以及相关的知识技巧和技能。艺术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艺术表现水平。音乐教育应当在具体可感的审美实践中,使学生的艺术素质逐渐发育和成熟起来。

提高文化修养是普通音乐教育的较高目标。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是每个文化人的必修课,目的是在于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情操,提高自身的素养,使生命过程更加乐美好。音乐是社会的文化现象和人类的精神财富, 她的光辉使人类文化更加璀璨更加丰富多彩。音乐作品是人类精神文化的结晶,领会其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对于人文精神的培养和文化修养的提高至关重要。

艺术素质与文化修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音乐教育就是使学生在音乐世界里了解艺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知识积累得越多,社会经验和阅历越丰富,对于提高自身思想品德修养、人生价值观、文化艺术修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艺术修养的共同提高,才是音乐教育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一个重要目的。

五、教学内容规范性与自主性的关系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大纲规定的内容教学,通过教师的讲解、示范注重加强对学生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也可通过小组间的互动、互补,使学生各尽所长,各显其能。除教学大纲规定内容外,可适当放宽让学生自主地选择相关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的形式和种类很多,古典的和现代的,中国的和外国的 ,高雅的和通俗的等等,其审美价值虽然基本一致,但由于受到性别、阅历和性格的影响,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兴趣和爱好也不尽相同。在音乐教育过程中要承认差异,尊重个性,从关心个体发展入手,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侧重和选择。

教师要科学设计教学方案,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设计上就不能机械地套用专业音乐课的教学模式,而要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和审美需求。在现实情况下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是应该侧重于听赏,应尽可能多方面、多角度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音乐作品和音乐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以音乐欣赏为主体、讨论讲解为辅, 努力培养大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内容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偏重于不同内容,体现边缘学科和交叉学科多元化内容的音乐选修课程。如我校开设了《交响音乐赏析》、《民族民间音乐》、《流行音乐鉴赏》、《音乐基础知识》、《电影音乐赏析》、《音乐美学》、《合唱与指挥》等课程,便于学生们选择。

有选择性地把教材里的一部分音乐,与师生共同自选的一部分具有前沿流行音乐元素的音乐,结合在一起,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欣赏和表现能力,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运用直观教学手段,实现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既能让学生学到书本上一些对他们来说很枯燥的音乐,又能让他们学习到自己喜爱的音乐,并能了解更多流行前沿的音乐元素,这就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音乐课的激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新知识的欲望。

结语

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种以普及性为主的艺术教育,它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在校学生,处理好以上几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和兴趣,使学生把音乐作为自己的生活需要,提高受教育者的艺术素质和文化修养,促进大学生人格走向完善。音乐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音乐以其特有的方式发挥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天,它不仅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劳动中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而且也是整个社会文化建设及其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3]无论是社会进步、民族振兴,还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音乐教育的价值都不可低估。如果说,一个没有音乐的社会和民族是不可想象的话,那么,一个没有音乐的人生和没有音乐教育的学校,同样是不可想象的。

参考文献:

[1]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10页

[2]《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71页

[3]廖家骅.音乐审美教育[M].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第1页

作者简介:

吴晶(1968-),女 ,安徽安庆人,合肥工业大学副教授 ,从事音乐教学研究。

上一篇:探索高职院校提升馆员素质的有效方法 下一篇:地方院校“国际经济贸易”教育教学实训实践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