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自由之笔,抒自然之情

时间:2022-06-21 11:37:48

用自由之笔,抒自然之情

奥地利著名的小说家卡夫卡说过:“什么是写作?写作就是绝对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贯注在里面。”总结起来,写作就是写自己想说的话。《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口”,用自由之笔抒自然之情呢?

一、厚积而薄发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时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很多学生在文章中描写花儿,只会运用漂亮、美丽之类的词,而不知道“姹紫嫣红、争奇斗艳、含苞欲放”等词;写自己的弟弟、妹妹,只讲他们可爱、活泼,不知道也可以用“伶俐乖巧、天真无邪、古灵精怪、撒娇撒痴”等词来描绘。这些都证明很多学生对词语的掌握和积累都远远不够。一个人有了思想和感情冲动就需要表达,对与普通人来说,主要的表达工具就是语言。可见,要让学生写出佳作,就必须重视他们的语言训练,让学生的生活与语言同步积累。

苏轼曾教人要“厚积而薄发”,只有充分解放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生活和阅读中进行有效观察,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和经验,才能使其作文时做到一挥而就、侃侃而谈,才能使其写出的文章充分显示活力和个性。

1.在生活中积累。诗人何其芳曾说“生活是多么宽广,生活是海洋。”叶圣陶老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停。”现在小学生的生活不能说不丰富,学校中、社会上、家庭里,到处都是他们活动的天地。可许多学生往往写不出真情实感的文章,就是因为对生活缺少观察。因此,教师必须教给学生扎扎实实观察生活的方法。

2.在阅读中积累。除了让学生用目光捕捉生活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书中开辟新天地。古人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是一个吸收的过程。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阅读。教师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读,有足够的时间问,能经常议,能自由讲,这样学生在阅读中既积累了大量的写作材料和写作经验,又无意中锻炼了思维,发展了能力。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所以,无论课内课外,我们都应尽力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各种有益的读物,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二、放之如野马

清代学者王荀说:“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宋谢枋得亦有云:“凡学文初要大胆,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聚入简、由豪放入纯粹……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 《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泛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些都告诉我们,作文教学必须开放。

1.思维开放。要使学生超越传统思想的束缚,摆脱思维定势的禁锢,将自己以有的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创新思维,进行个性作文,就必须解放学生的思维。要解放学生的思维,也就必须要对学生进行联想思维训练和灵感思维训练。

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一系列的“联想式”作文训练:制作音响,凭借声音激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境界中,产生表达的欲望,为作文制造“空间”;给学生最基本的图形,让他们增加内容,涂抹色彩,再动笔写出创作意图,为作文装点“色彩”;出示各种物件,如红领巾、书、茶杯,让学生想象它们之间的联系,构思情节,下笔成文,为作文插上“翅膀”。

2.内容开放。文章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教师不应只局限于教材。学生在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所接触到的一切信息,包括所有的见闻、感想、实践,都可以成为作文的内容。考试前的焦虑、课间同学的闲聊、一个故事、一场梦,甚至一个词、一个字都可以成为写作的内容。即使是限制了写作范围,教师也应引导学生打开思路,拓宽内容。

利用课文本的有限“空白”展开无限想象,也是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最佳途经。如教学《坐井观天》后,让学生续编小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让青蛙和小鸟或别的小动物进行再次对话。教学《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途中红小鬼们可能还会遇到哪些麻烦?比如野兽的袭击、病痛的折磨……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文品人品细呵护

有人说:“作文与人格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如其人,人如其文,文学亦人学,文品亦人品,作文亦即是人的真实灵魂的投射、真实人格的反映。”可传统教学的畸形现状却是教师顺应几千年来“一切围绕考试转”的思维定势,把作文教学瞄准考试,把握规律,不求写好,但求写不坏,教学生仿写、套写,以不变应万变,形成一种严重脱离教学规律的教学定势;而学生也因此形成一种写作定势,写出来的文章是“千人一面,千人一腔”。这样,不但写不好文章,也搞坏了文风。因此,作文教学应成为培养学生优秀人格的平台,教师应以培养学生求实、向真、尚美的精神,坚强、勇敢、诚实的品性为己任。

文章是一种精神的产品,作文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在新课标大力推广的今天,我们只有根据学生的生活阅历、思想认识、兴趣爱好等方面的差异,还给他们思想、言论的自由,才能挖掘出他们的创作源泉,引来他们的思维活水,使他们的写作走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走向“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妙境。

上一篇:浅谈学生习作的多元化评价 下一篇:以读促写,构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