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高校教育的成本核算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6-21 09:11:56

谈高校教育的成本核算的几点思考

摘要:高等院校作为教育产品的提供者和经营者,长期以来忽视了对教育产品的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不能形成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办学的投资体制已经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教育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如何促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建立科学的高校人才培养成本的核算制度,合理使用资金和优化配置教育资源,使高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教育成本与办学规模统一、协调发展,成为目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高校;教育成本;成本核算

收稿日期:2007―09―15

作者简介:吴虹瑶(1982―),女,汉族,四川省南充市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经济管理。

冯文全(1960―),男,汉族,四川省渠县人,西华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教育原理、德育原理和教学论研究。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像企业一样走向市场,参与生源、资金方面的竞争。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竞争能否获胜除了教育质量外主要取决于成本的高低,教育过程实际是耗费过程。为此,应进行教育成本的核算,以保证高校合理教育成本的补偿和回收。

一、高校教育成本的内涵

“教育成本”的概念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经济学产生时出现的。虽然在我国人们对教育成本的概念有不同的表达,但对其本质内涵基本达到共识,即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耗费的资源价值。

对于高等教育成本来说,广义的成本指社会和个人为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所有资源的总投入,其内容包括三个大部分:教育机会成本、学生生活成本和高校教育成本。教育机会成本,是指接受教育者由于将时间用于求学而放弃就业所损失的国家税收和个人的就业收入。教育机会成本具有社会性和个人性双重特征,高等学校不需要支付。学生生活成本在实施高校教育成本核算过程中也不予考虑。高等教育成本的核心内容是高校教育成本,是指高校培养每个大学生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因此,狭义的高等教育成本就是指这部分内容。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原则

(一)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对象

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是核算教育成本的前提。高校教育成本的核算,可以考虑以院(系)、部门为单位进行教育成本的归集,再以各专业学生为对象分别计算各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本。

(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原则

教育成本核算一般应按照非盈利组织会计准则确定的会计原则进行。为了核算教育成本,高校在遵循现行事业单位大部分会计原则的基础上,还必须遵循以下会计原则:

1.权责发生制原则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会计主体收入和费用成本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和义务已经发生为标准。在高校经济活动中,存在着现金流动与经济活动的分离,因此在会计合适中就出现了两个确认和记录会计要素的标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权责发生制原则要求:凡是本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其款项是否已经收付,都应计入本期成本;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能计入本期成本。

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要求学校应当按照业务的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按照他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依据。因为在实际工作中,交易或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和人为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

3.配比原则

配比原则又称为收益成本配合原则,即将某一会计期间的费用成本归集于某些对象上的费用成本与有关的收入或产出相配合、相比较。该原则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果配比,将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相配比,二是时间配比,将一定时期的收入与同时期的费用相配比。它要求在进行高校成本计算时,既不能多记成本,也不能少记成本。

4.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的原则

收益性支出通常是用于人工、材料等经常性项目的支出。资本性支出通常是为取得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长期性资产而发生的支出。这一原则要求高校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合理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界限。凡支出的效益仅属于本年度的,应当作为收益性支出,记入本年度的成本。凡支出的效益涉及几个年度的,应当作为资本性支出,记入资产科目,分期摊入成本。

5.会计期间学年制原则

要求教育成本核算期间的划分不同于法定期间的划分,不能采用公历年制,而应采用培养周期和学年制。这里所说的培养周期是从培养对象入校至毕业的时间。学年制是指从每年的9月初到次年的8月底为止的时间。

三、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方法

(一)确定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对象

成本核算对象,也可以称为成本归属的对象,是指计算产品成本过程中,确定归集与分配生产费用的承担客体。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在计算教育成本应按各专业、类别、层次的学生作为成本计算对象,编制成本计算单,全面反映各部门的成本、各类学生的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这样不仅可以比较实际地反映每个学生的培养成本,还可以使教育计划与会计核算保持一致。

(二)确定高校教育成本计算期

高校教育成本核算期间是指按成本核算对象确定核算、报告教育成本的周期。从理论上说,成本计算期应与产品生产周期一致。一般来说,培养一名大学生通常为四年,因此,为了使教育成本计算期与现行会计年度取得一致,教育成本计算期也应确定为四年。

(三)确定高校教育成本项目

教育成本项目是指构成教育成本的费用类型。教育成本要按成本项目进行核算,按教学费用、行政管理费用、学生资助费用、服务费用、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和其他费用等六大类划分,其中服务费用又包括公共的辅助费用、建筑维修费用及后勤服务费用三大类。

(四)教育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

在计算费用的归集和分配前,必须正确划分应计入成本和不计入成本的费用界限,必须正确划分成本计算期的界限。教育成本核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的过程。在通常情况下,教育费用在各成本对象间分配和归集的具体程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我们除按照现行的会计制度的要求设置科目外,取消与收付实现制有关的科目,在权责发生制度的记账基础上增设教育收入、教育成本、公共费用、内部转结、待摊费用、预提费用、累计折价和教育结余等科目。2.将学校的全部费用分为与教学有关的费用和与教学无关的费用。3.将计入教育成本的各项费用,分为哪些是应计入本期的教育成本,哪些是应由其他期间的教育成本分担。4.各项费用发生后,首先应按用途和成本的时间分别归集在校部、管理、后勤和各教学部门项目中。5.分配后勤服务和管理部门的费用。后勤社会化前各部门发生的费用,应按用途按比例分配记入各教学成本或其他成本;管理部门发生的费用首先按教学科研工作量比例,把应由教学负担的管理费用和应由科研负担的管理费用分开;再对教学负担的管理费用按全年学生平均人数比例分配,记入各专业成本中去。6.各教学部门教育费用与科研费用的划分。可识别的直接费用直接记入各自的成本,共同性费用可按教学及科研工作量比例分摊。7.各教学部门之间互相提供服务的费用分配。计算时,先分项算出课时成本、实验成本、折旧费及分摊的部门公务费,然后分项结转受益专业的成本项目。⒏各教学部门内按专业、层次分配教育费用。

规模较小的院校,上述部分程序可以省略,费用的归集和分配相对简单。如果教育成本信息的揭示和披露不需要很精确时,可以不分专业和年级,只按学生层次,费用的归集、分配程序也可大大简化。

(五)编制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计算表

在教育成本计算出来以后,可以根据教育成本的记录和教育成本计算单编制教育总成本和单位成本计算表。

参考文献:

〔1〕张文贤.会计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2~34.

〔2〕陈俊生.高等教育成本核算方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20~23.

上一篇:我国古代书院教育的现实启示 下一篇:继续教育未来发展的模式与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