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忧与爱》面批

时间:2022-06-21 05:36:38

已是上海的深冬,砭人肌骨的寒冷。上海眼科医院外的灰色地面,枯叶软塌塌地浸在积水中,想必淅沥的冬雨下了一夜。

拽了父亲的手怏怏地走,父亲忧愁的目光像这锁了寒雾的深冬,迷蒙而凄恻。

来上海检查是费了一番周折的,在我看来,一次检查中眼压高算不得什么。而父亲的眉头自那时起就没有真正舒展过。是谁强颜欢笑将那忧愁深掩?是谁一声声太息彻夜难眠?又是谁一次次欲言又止独品忧愁?

“孩子,听话,去检查吧,要是真有问题,我们就可以早治疗,爸这心忧得慌呐!”

于是,此刻,我站在这里。

彤云密布,天空又“啪嗒啪嗒”落起雨来。灰湿的地面,冰冷的台阶,望着看不到头的队伍,我终于知道为何父亲要站一夜排队挂号,只为了挂到靠前的号码让自己的女儿早些检查,早点回家。

我不知道父亲是以怎样的姿势站立,或许就像个叫花子似的蹲着,熬过这个落着雨的冬夜;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哈着手跺着脚来驱赶冬日的酷寒;我不知道父亲是如何与排队的“黄牛”周旋;我不知道父亲是否就像一匹老狼奔波在上海纵横的地铁和小路之间……

我觉得以前的执拗近乎可笑,那些因为检查而落下的高三功课没有资格称作牺牲。现在的我只想守着那份厚重的父爱,尽快检查,将父亲的担忧溶解在这个冬日的清晨。

经过各种繁复的手续,漫长的等待,我紧紧攥住父亲,就好像离家的小船找到停靠的码头,我们终于来到测眼压室前。

父亲那融合着忧与爱的目光凝视着我,将我的泪一次次逼出,那一夜未睡的憔悴的脸上写满担忧与慈爱:“孩子,好好检查!”

医院外的雨仍下个不停,父亲就这样站在雨中,站在那些软塌塌的枯叶上放声大哭。

我终于知道这是怎样的忧愁、怎样的父爱,才让一个男人不顾众人眼光,在得知女儿平安后放声大哭,让郁结在心中的不安与忧虑如一泻千里的江水般排遣……

“爸,爸……”

永远记得那个落着雨的冬天,父亲用他的“忧与爱”织成了布,做成了伞,挡住了一切风雨,只为了他的女儿。

【简评】

电影语言与叙说艺术

把此文推荐给报纸时,我写了这段话:“对于一个会写作,特别是会说故事的考生来说,再简单的生活事件也会演绎出精彩的文章。父亲陪女儿在雨中排队检查眼压的寻常事在小作者笔下渲染成一曲‘忧与爱’的动人篇章,就是最好的明证。”细细思量,此文不就是一部微型的文艺片,或日一部“微电影”的绝佳剧本么?本文的表现手法与电影的语言使用如出一辙。电影的基本表现手法为“蒙太奇”及音、画的剪辑与组合。本文与电影语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1.“空镜头”与故事切入及环境铺设。“空镜头”又称“景物镜头”,在电影剧情展开前起着故事切入环境铺设的作用。表现为第1段,寥寥数笔,勾勒出萧瑟的冬景,交代医院这个特定环境,“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故事的悲调一下子铺展开来。

2.“跟镜头”与人物出场。“跟镜头”就是“跟拍”。文章第2节,这是怎样的“走”啊――动感极强,镜头跟着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走”,而读者的眼球又跟着人物“走”。又是寥寥数笔,意蕴无穷。“拽”“怏怏的走”“忧愁”,一对身陷忧愁又紧紧依赖的父女情态毕现。再以境喻人,妙不可言。

3.画外音与心理剖析。如第3节,3个问句,直逼人物内心深处,压缩了叙说的篇幅,与父亲忧心忡忡的画面相得益彰,又展现了画面所不能呈现的景致。再如第13节,为父亲的“哭”添上注释,起到串联情节的作用。

4.回放与情节的顺序处理。回放,即如电影中的回忆镜头,本文第4节,即如此。不仅完整了情节,更让情节富有变化与冲突的美感。

5.合成与叙事全景。如第6节,由于叙述角度的限制,把眼前实景与未亲眼所见的虚景融为一体,情节进一步丰满,情感进一步升华。

6.切换与文章转承。如第7节,交代完故事来龙去脉之后,轻轻将视角拉回现实。如第9节,再次切换到现实,且经前面的铺垫,剧情渐入佳境,渐到高潮。剧情在回忆与现实中交织进行,渐趋完整。

7.闪回与心理描写。“闪回”即插入人物突然出现的心理活动。如第8节,“我”突然认识到以前的固执,也起着完整剧情、推动剧情的作用。

8.留白与情节详略处理及其他。如第11节,“我”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接受检查的啊,自然要叙说,又自不必叙说。留给观众呗,留给读者呗,表现反而更有张力。

9.片尾“字幕”与文章结尾、主题及其他。文章的结尾,点题也好,深化主题也罢,总而言之,是文章的浓缩,是文章的灵魂。这个“字幕”不要也罢,要有必须如此动人。

此外,当然少不了特写,自不必说。

青年作家韩松落说,电影是压缩了时间。作文何尝不是压缩了时间?艺术都是相通的,作文,不妨从电影里找灵感。

上一篇:柳宗元山水文学的启示 下一篇:选好恰当的叙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