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沉重的话题

时间:2022-06-21 05:31:52

安全生产:沉重的话题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火灾、爆炸、交通事故等重特大伤亡事故也出现了多发,易发的严峻态势。亲人的悲恸、幸存者的恐惧,血的教训催人猛省。为了强化安全生产监督,保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在我省的贯彻落实,今年6月,省人大常委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安全生产执法检查。

7月24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听取了副省长金德水作的省政府关于全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报告,听取了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叶荣宝作的关于检查全省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报告。在分组审议的基础上,会议举行了联组审议。谌青山、钱信浩、郑造桓、徐培金4位委员先后走上发言席,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加强安全生产执法力度等问题,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谌青山: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不能只是一句口号

“历年来,国家对安全生产方针的提法一直是‘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这八个字。早些时候我们突然发现在八个字的后面加上了‘综合治理’四个字。这不是文人的文字游戏,而是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发展和完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尽管‘安全发展’的口号经常叫,可目前全民的安全意识,总体上还是比较淡薄。一些领导干部‘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一些企业负责人,没有安全发展的意识,一味追求企业效益,心存侥幸、冒险生产。”省人大常委会委员谌青山在发言中十分尖锐地指出了我省安全生产“观念缺失”问题。

据了解,近年来,省政府作出了关于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下发了安全生产的一系列文件。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各类事故总量仍在高位盘旋。

去年,我省发生各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仍居全国第3位。发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重大事故90起,死亡391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发生安全生产事故22536起,死亡3649人。其中重大事故60起,死亡231人,分别比去年同期上升50%和40%。

“一个个带血的数据,已经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可现实中,这些老生常谈的警示为什么常常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诱惑下失去效力?”谌青山委员严肃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在这次执法检查中,检查组发现,在所发生的安全事故中,一些“三合一”(即车间、仓库、宿舍为一体)企业,往往是事故的罪魁祸首。我省个私经济发达,但是,大部分企业安全生产条件达不到国家和行业标准,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设备陈旧,生产、仓储、居住“三合一”情况较为普遍,安全隐患十分突出。

“都说安全隐患是可怕的,但更可怕的是人们防患意识的淡化。发生一系列的安全事故,政府的相关检查、验收部门该承担起怎样的具体责任呢?对这些‘三合一’的厂家,政府又是怎样把住入门的关的呢?”许多委员在审议中提出了这个尖锐的问题。

谌青山在发言中分析,为了发展经济,一些地方政府部门没有摆正经济发展和安全生产的关系,在招商引资、兴办工业时,忽视安全,首先考虑的是产值和利税,在企业准入中把关不严。一些地方对执行安全生产各项政策还停留在文件、会议和口头上。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施中,重签订、重形式,落实还不到位。一些企业主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忽略了安全生产的投入。没有充分认识到安全投入成本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甚至无视法律、无视监管、无视生命,在严重超能力、超强度、超负荷的情况下还冒险组织生产。

对此,谌青山委员在发言中大声疾呼:“历史的悲剧不能重复了!我省经济发展到目前水平,决不能再以安全与环保为代价,来换取GDP的增长。在提倡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今天,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是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每个企业的负责人责无旁贷的工作。”

钱信浩:危化企业要防止“二次搬迁”

“定时炸弹”,这是人们对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生产危险化学品工矿企业的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的一些中小企业发展很快。从这次执法检查中了解到,我省有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单位28183家,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有2890家。这些企业大部分分布在全省各地,点多、面广、线长,监管难度很大。

“这些存在高温高压、易燃易爆和有毒有害的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一旦发生事故就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以及中毒、污染等灾害。从这次检查的情况看,一些地方危化企业安全隐患十分严重,而且还没有引起当地政府和企业负责人足够的重视和关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钱信浩在发言时,严肃地指出了这个问题。

钱信浩委员在发言中分析了导致我省危险化学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四大原因。

第一类,是政府规划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城市规划中,没有考虑到城市的发展和扩大。致使原来在郊区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现在成为“城中厂”,企业被居民区包围,对城市居民带来安全隐患。其次是在工业化的过程中,企业不断扩大,规划不配套,使原来的农村被企业包围,成为“厂中村”。

第二类,是工业布局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一些危化企业不合理地布局在江湖或城市引用水源的上游,对群众生活安全构成威胁。目前,我省的水系都已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第三类,是企业管理中存在隐患。一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易燃、易爆危险化学品在仓库、车间无序堆放,消防通道不畅。

第四类,是危化企业职工安全意识淡薄。有数据统计,在发生的安全事故中,有70%是外来民工。一些危化企业,缺乏对员工的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训,导致违章操作引发事故。

一起起触目惊心的事故,已拉响了警报,我省的危化企业安全隐患严重、形势严峻,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可是,检查组在检查中了解到,尽管这些危化生产企业,厂区周边的安全距离已严重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安全隐患随处可见,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既无法搬迁又不能停产。

“当我们今天为这些生产企业的搬迁、停产问题而痛苦抉择的时候,我们是否想过在不久之前又是如何因为‘搞活经济’,在政绩冲动的驱使下,默许甚至促成一些‘三危’企业和违反规划的格局出现?”许多委员在审议中提出了质疑。

钱信浩强调,各级政府应当对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安全的“城中厂”、“厂中村”和影响人民群众环境安全的沿江、沿湖的化工企业作重新规划调整。要制订切实可行的计划和政策,使全省67家被列入搬迁的危化企业能按时进行整体搬迁或关闭。政府应当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在土地指标、经费补偿、人员安置等方面,予以必要的支持。在搬迁时间,尤其要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同时,各级政府要认真吸取教训,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决不能再重蹈覆辙。决不能因政府的失管让包围厂房的住宅小区再建起来,防止“二次搬迁”。

钱信浩提出,针对执法检查中发现的对危化企业的监管存在的职责不清、无人负责、执法不严、监督不力等问题,相关部门要负起监管责任主体的重任,落实整改责任单位,进一步完善制度。要对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教育培训,让他们真正树立起安全生产投入到位的意识,树立安全隐患就是事故的理念,强化危化企业安全主体责任。省政府有关部门应编制危化工业发展规划和出台产业导向政策,提高危化企业进入门槛,改变我省危化工业低、小、散的现状,全面提高我省危化工业安全生产水平和管理水平。

郑造桓:遏制交通事故的高发势态

这次执法检查,道路交通安全是检查的重点之一。 随着我国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多,随之而来的道路交通事故也在逐年上升,道路交通事故已成为威胁人类安全的头号杀手。据有关资料统计,道路交通事故,占了安全事故的80%以上。

“我国是世界上道路交通事故最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的机动车拥有量仅占世界的3%,可交通事故的死亡人数却占世界的15%。”省人大常委会委员郑造桓在发言中,忧心忡忡。

检查组在检查中发现,2005年,全省共发生各类事故53928起,死亡8247人,其中交通事故死亡人数占死亡总数的83.40%。全省每万辆机动车死亡人数达10人,全省每天因各种安全事故死亡22人,有近20人死于交通事故。今年1至6月,我省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18188起,死亡3117人,受伤21324人。

一起起令人悲痛的交通惨剧的发生,看上去似乎是种种偶然因素的巧合,可实际上都有其必然性。郑造桓委员根据执法检查中掌握的情况分析认为,造成交通事故高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一是经济发达,管理疏漏,事故上升。据省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提供的情况表明,全省18个交通安全事故重点县市,都是经济比较发达,人口稠密,车流量大,交通情况复杂的县市。二是我省特殊的七山一水复杂的地理环境。据排查,全省共有临水临崖、高落差路段6244处,计1.8万公里,但这些公路许多缺少必要的防护设施。还有一些是企业主和居民,擅自在公路上开道口,造成了许多“黑点”路段。三是由于农村的“康庄工程”存在着道路安全设施严重滞后,安全管理“空白”,再加上农民安全意识淡薄,导致农村道路的交通事故屡屡发生。四是外来务工人员交通意识不强。在城市出租汽车、货车、工程车辆驾驶员中有80%以上是外地人员驾驶,为了多拉快跑,他们把公路当成“脱贫致富的赛道”,由此带来的安全隐患正在不断增加。五是城市居民买车、学车成风,可一些新手技术不高却胆子大。

如何改善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达到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目的?郑造桓委员指出,要提高各级领导,各有关部门的认识,切实将道路安全管理列为交通安全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交通法制的宣传教育,将宣传教育重点向农村基层转移。郑造桓建议,应该在电视黄金时段中,每天都安排交通安全宣传教育节目,使交通安全做到“家喻户晓,人人明白”。交通管理部门要针对浙江道路交通安全的特点,管好路口,监控好速度,整治好临水、临崖、高落差和“黑点”路段。要高度重视农村“康庄工程”安全问题。对已建成的通乡、通村公路,要抓紧搞好安全设施配套建设,加强道路维护和安全管理。要把人性化管理与依法管理结合起来,把轻微违纪的思想教育与重大事故的严格执法结合起来,在交通管理水平方面也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总结出浙江的经验。

徐培金:坚决清除安全监管中的“空点”和“盲点”

“安全监管”这4个字,是此次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在检查中提到的频率最高的词汇。检查组了解到,尽管从今年年初开始,我省各级安全监督部门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抓安全生产力度与往年相比都有所加强,然而,轰轰烈烈的“安全监管”是否真的起到明显的作用呢?打开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网页,在全省安全生产情况的通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省今年1至5月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有52起、死亡204人,与去年相比还增加16起、53人。

人们都清楚地看到,当一次次重大事故发生过后,各地都会大张旗鼓全面整改。可现实中我们却还是经常看到,为数不少的危险的厂房仍在眼前伫立,该关闭的小化工还在偷偷生产,该炸毁的小矿山还在明目张胆地开采,一些该整顿、该搬迁的危化企业还在原地轰轰地运转,一些该关闭‘三合一’的企业还屡见不鲜……

“安全监管中的‘失控’和管理中的‘盲点’已成为一些企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安全事故频发的新的增长点。但现状是,我省的安全监管部门设置不完善,队伍配备力量严重不足、安全管理技术人员严重缺乏。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虽然到处张贴责任制,但是很少监督。责任制只是一签了之,贴在墙上,挂在空中,不出大事不追究。还有一些地方的监管部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还有一些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工作责任心不强,导致监管失控。”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徐培金在发言中列举了安全生产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徐培金委员认为,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对安全生产负责。政府是监管主体,责任是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监督企业依法履行安全生产。建立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辅以必要的检查整治,是政府监管的重要职责。

对此,徐培金在发言中强调,省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全省安全生产监管主体职责,把安全生产纳入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与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同步规划、同步部署、同步推进,促进安全生产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切实加大公共安全的财政投入。当前最迫切的是抓好各类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工作。

徐培金严肃指出,抓好安全监管必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要讲一个“转”字。即把过去监管工作中运动式的整治管理方式转为经常性监督工作。要有计划地按照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要求,把基础工作一项项抓好。要经常深入企业,深入现场检查监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二是要讲一个“实”字。即不搞形式主义,层层签订的责任状,要经常督促检查,严格按制度办事。要对企业的安全教育、岗位培训、安全知识、安全操作、防范应急技能等进行逐一检查,按照安全生产保障要求查隐患,哪一条没做好要及时补课。三是要讲一个“严”字。依法行政就是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办事,对违反法律法规的人和事不姑息、不迁就。四是要讲一个“硬”字。安全监管部门,必须要练好“内功”,要熟练准确地掌握安全法律法规,熟悉管辖内生产经营单位的性质,这样才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同时,要强化监管执法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严格的责任制,严明法纪,对者要严肃处理,做到奖惩分明。切实把我省的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摄影蔡荣章

上一篇:“降薪风暴”别成为“二次垄断” 下一篇:政务公开监督员的尴尬“下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