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暑又闻讨薪声

时间:2022-10-06 03:39:21

夏日炎炎,酷暑难耐。可是一些外来打工者为了生存不得不在如火的烈日下,干着城里人不屑一顾的最累最脏的活计。然而,可悲的是,气温在上升,欠薪的案件也在“反弹”。

“年年讨薪年年欠”,这几乎成了一道都市风景。外来务工者用他们勤劳的双手使城市不断长高、长大。但是这些辛苦的劳动者却因为不能要回自己的血汗工钱而常常泪流满面。

酷暑中的讨薪

7月下旬至8月中旬,浙江大地一直在高温中煎熬。在新昌某建筑工地,一位来自江西的农民工正在烈日下背着沉重的水泥。汗水浸透了他厚厚的衣服,水泥粉末糊满了他浸透汗水的脸。尽管高温下的工作如此辛苦,可这位姓何的江西民工说:“只要一年到头有活干,能够及时拿到工钱,再苦我也满足了!”

近日,记者从浙江省劳动监察总队获悉,目前在处理的劳动纠纷中,工资拖欠最为严重,特别是农民工工资,从春节过后回落,到6月开始又大幅上升,一些受天气影响比较大的工种尤其明显。其中,对建筑行业欠薪问题的投诉举报,在6月也显著“反弹”。仅上半年,全省劳动监察部门追回被拖欠农民工工资已达2.3亿元。

农民工背井离乡来城里打工,是为了那份可以养家活口的工薪。可是正是这份工薪,却常常让农民工流汗又流泪,也常常让人在一些媒体中看到或听到一些不想看、不想听的新闻报道。

那么,现实中民工讨薪究竟有多难?没真正体验过的人恐怕是很难说得清,反正为了讨薪,有跳楼的,有爬塔的,有喝药的,有集体堵路的,有愤怒杀人的,还有点火自焚的等等。农民工为讨薪什么办法都用上了,但那么多的办法又有什么用?欠薪的问题几乎成为一个老板和打工者之间永远都解不开的一个结。

对此状况,省劳动监察总队的负责人认为:“经济利益,是驱使企业欠薪的主要原因。”应该说,从2003年全国掀起帮助民工讨薪高潮以来,各级政府以及社会各界对民工及时得到应得的血汗钱出了不少力,也取得一定进展。无论是建设部,还是各级政府机关,都出台了有关重要行业的民工工资不得拖欠的相关规定。但是,民工工资被拖欠的事件仍时有所闻,民工讨薪难所引发的影响社会安定的跳楼事件、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民工讨薪如此艰难?

不签订劳动合同成为解决纠纷的一大难点

就浙江而言,克扣、拖欠工资主要发生在建筑业和服装、制鞋、制革、箱包等加工行业。有些企业为了防止职工跳槽,故意拖欠工资,变相收取押金;一些企业把职工工资留着,充当流动资金使用,每月仅支付有限的生活费。

真正硬梆梆地拖着不给工资的,主要发生在建筑施工企业。而在服装领带、制鞋等企业,超时劳动是家常便饭,但工人们却很少能拿到加班工资。这种欠薪行为常常不为外界注意。

据介绍,今年上半年,全省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共检查用人单位3.4万家,涉及劳动者230.6万人;查处各类侵犯劳动者权益案件2.1万件;为11.4万农民工追回被拖欠的工资2.3亿元,为1.6万名劳动者追回风险抵押金214.4万元;督促用人单位补缴社会保险费678.8万元;对违法企业实施行政处罚777件,罚款584.1万元。

“近年来,我们调查举报、日常巡查、专项检查、书面审查这4项工作轮番进行,打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即使这样,这样热的天让人干活不付工资的事,这些老板照样做得出来。”省劳动监察总队的一位负责人气愤地说道。

记者在省劳动监察总队了解到,现在对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处理的难度是越来越大了。一方面是欠薪的现象太多,劳动监察部门本身的人员有限,管不胜管。另外一个原因是,一些农民工未签劳动合同,相关手续不齐全,增加了解决拖欠工资问题的难度。目前,在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一些农民工为了急于进城找到一份工作,以便能挣钱养家糊口,很多农民在老乡、朋友的介绍下来到建设工地。他们对雇主的情况一无所知,不得不接受某些建筑公司、劳务单位或包工头的苛刻条件。当建设、劳务单位或包工头说不签合同,他们就不敢再争取签合同。一些雇主正好利用了农民工这一心理,在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仅凭口头承诺,农民工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有时竟拿不到应该得到的工资。纠纷出来后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一旦发生拖欠工资的情况,农民工一方就处于非常被动的局面。

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副厅长王国益认为,下一阶段要以加强劳动合同管理、维护职工劳动报酬权益为重点,着力做好几项工作:一是全面实施劳动合同制度3年行动计划,2006年力争劳动合同签订率达到86%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争取到今年年底,在建立工会的企业中集体合同的覆盖面达到50%以上。

多管齐下,寻求解决之道

“一次次讨薪,一次次加大执法力度,但是拖欠工资的形势并没有好转。究其原因,省劳动监察总队的负责人认为,是以下4方面的因素造成。

一是歧视思想作梗。歧视观念是导致一些地方不善待农民工,以及政府部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中产生缺陷的思想根源。

二是劳动保障法制尚不健全。虽然现行的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作了许多规定,却未能针对农民工这样的弱势群体给予特殊保护。如在工资支付方面,对拖欠、克扣工资等行为,只设定了50%到一倍的赔偿金,对企业主拖欠、克扣工资后逃匿等行为没有强制手段。在劳动保护方面,对恣意延长劳动时间、不依法提供劳动保护措施的行为缺乏强硬的处罚措施。使得劳动监管部门在执法中,如果碰到被投诉企业主不配合,监管部门从接到投诉到立案再到解决问题,至少要3个月或者半年时间,可以想象在这个时间内没有资金来源的民工该怎么办。同时,执法力量不足也是监督难以到位的重要原因。

三是部分用人单位有法不依,劳动用工管理混乱。一些用人单位不按国家有关劳动合同的规定要求与农民工建立劳动关系,要么不签合同,要么采取口头约定或者签订“生死合同”等形式来规避法律责任,减轻自己义务。

四是农民工组织化程度低,自我维权能力较弱。由于大多数进城务工者属于短期性质的非稳定就业形式,流动性强,因此在农民工中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组织关系。目前工会组织正在全力吸纳农民工入会,但由于农民工普遍缺乏法律常识和维权意识,一旦权益遭受侵害,往往因不知法而放弃维权。对于协商、调节、仲裁、诉讼、监察举报投诉等环节,一般人尚不是很了解,更不用说文化素质偏低的农民工。

如何破解以上4个老大难问题?省劳动监察总队的负责人认为,要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采取措施。近期,应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及时处理涉及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继续推进预防拖欠工资的制度建设、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和劳动保护制度、提高用人单位的法制观念和农民工依法维权的意识。长远,就是要加快健全和完善有关劳动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民工工资水平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推进集体协商制度建设,根本扭转歧视农民工的错误观念。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我省的一些市县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做法上的经验值得借鉴。如,宁波市发出通知,决定自2006年起将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列入各地政府年度目标考核项目。

2006年8月9日,省劳动监察总队通过“信用浙江网”也开展了诚信评比活动,对做得好的企业进行表彰,差的企业进行通报批评。对今年我省首批1.7万家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诚信档案信息予以公示,24家失信企业名单及失信事实被一一列出。

从首批披露的情况看,失信企业被处以少则1000元,多则数万元的罚款。对劳动保障违法行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责令其限期改正,对限期内未整改的,将作为“拒不执行劳动保障监察部门限期改正指令”的行为予以公示,并对其下达劳动保障行政处理或处罚决定。

据省劳动监察总队介绍,今年11月底前,我省将对10万家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诚信信息予以公示。3年内,我省将建立起涵盖全省各类用人单位的劳动保障诚信档案库,届时每个用工单位的劳动保障信用记录都可以在这个档案库中找到。

2005年12月,北京市建委把11家拖欠农民工工资引发严重极端事件的建筑企业,驱逐出了北京建筑市场,其中包括曾获1990年度中国建筑最高奖――鲁班奖的中铁四局一公司。据了解,我省也正在考虑参考北京的这个做法,对一些不讲诚信,欠薪性质恶劣的建筑企业进行“斩立决”!

上一篇:开展农业保险 扶持种养殖户 下一篇:“防艾”,期待法律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