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的危化企业

时间:2022-08-07 01:20:38

“围城”中的危化企业

目前,浙江省的部分危化企业作为“安全发展”的一大隐患,已经列入了搬迁的日程。2006年底前搬迁或关闭企业45家,2007年为22家。然而我们要问的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今天的局势?企业在搬迁中的损失又由谁来承担?这些企业将来的命运会是如何?

频频陷入“围城”

2004年度浙江百强民营企业排序榜上,浙江龙盛集团、传化集团、新和成和纳爱斯化工集团等石油和化工行业的制造企业,占了其中61个席位,其规模化和产业化优势明显,成为浙江省民营经济实现飞跃的领头羊。

化工产业潜在的巨大利润,不时地诱惑着国外投资商和浙江民间的创业者争相涌入。据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同志介绍,浙江省“低、小、散”化工企业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迅速发展,90年代达到了鼎盛时期,仅台州黄岩的化工企业就达近千家。

在这股办厂之风不断劲吹的形势下,一些危险性的化学品生产企业悄然而上,势头猛进。据统计,目前全省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28183家,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单位2890家。

一些企业“住到”了居民区边上,在空间距离上显然无法“达标”;一些企业则将废水、废气直通大地天空,靠自然来“净化”;也有企业更是拖着老化的设备“带病运行”……

6月份,省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组的不少同志在检查中不止一次地发出疑问,这些存在明显“先天缺陷”的企业,为何能建成?在审批和监管工作上有关部门究竟怎么了?

海宁市主管工业和安全生产的副市长许煜威坦言,该市农业综合开发区内有18家化工企业,当年出于发展的需要引进这些企业,但目前它们都是污染和安全生产事故的主要发源地。

某县的一位官员则无奈地表示,他们也知道危险,知道要停产和搬迁,但是这样的企业太多了,管不过来。如果都关闭了,老百姓吃饭怎么办?

一位省政府的同志认为,以往在“唯GDP膜拜”的单一发展模式下,一些地方政府可以说是“倾巢出动”招商引资,对投资者开出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对高危企业也频频亮起“绿灯”。于是一些企业纷纷落户,逐渐成为地方政府的政绩“亮点”。

而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一些原本远离居民生活区的化工企业被居民小区层层包围。据建德新化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由于工厂周边存在潜在的商机,周边居民“你追我赶”,围着企业盖楼房。

新化化工有限公司的“苦衷”在浙江已经成为化工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种普遍的痛。

“这并不全是企业的违规。”浙江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督管理处副处长潘永乾告诉记者,“上世纪60年代初建厂的时候,一些部门和企业已经考虑了远离居民区设立。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一些化工企业布点已经不适应功能的要求,不适应城市的整体发展布局。”省人大常委会安全生产执法检查组的同志也强调,当初企业在设立时是经过政府有关部门合法审批,主要是历史的原因。

显然,在土地极为紧缺的浙江,危化企业被城市包围已是不争的事实。

针对我省危化企业布局分散的状况,以及城市化发展的迫切要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地方就提出化工企业“退城入园”的设想,并着手化工园区的规划工作,目前全省有大大小小十几个化工或医药化工园区,初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化工产业布局。本想借此改变面貌,但是一些园区建设的现状着实让人揪心。

潘永乾坦言,一些园区选址不合理,与当地发展中的城市总体规划相冲突。他举例指出,黄岩的王西开发区,杭州的北大桥化工区,杭州萧山浦沿化工区等都存在程度不同的缺乏整体规划问题。园区布局不合理,企业之间存在影响,配套的环保和安全设施等基础设施不足是园区建设的一大病症。

在产业规划上,潘永乾认为,园区在化工项目引进中没有进行选择,区内未能形成危险化学品产业链,特别是一些基础化工项目没有为之配套,从而增大了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由此,园区建设中的综合症,使得企业又一次陷入了“围城”的困境,一些企业面临着“二次搬迁”的命运。

“围城”中的拉锯战

今年3月份,宁波东港电化公司因环保设施故障,100多公斤氯气泄漏,导致1公里外的数千村民去医院体检;巨圣公司“3・31”爆炸事故,造成5死2伤,引起邻近村民深夜紧急疏散……

一场接一场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惨重的损失。痛定思痛。庆幸的是,人们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带血的发展”要不得,美丽的家园,容不下潜藏着隐患的企业。政府更是拿出了“壮士扼腕之势”,痛下决心,狠抓安全,并责令立即搬迁和关闭有重大事故隐患的企业。据潘永乾介绍,现有45家企业列入2006年关闭或搬迁的名单之中。

据一些企业负责人介绍,很多危化企业,旧的设备基本上无法再利用,搬迁等于就是再造一个企业,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一些中小企业来说,搬迁就意味着破产。另一方面,目前,许多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基本免费享用环境和安全成本,利润巨大,企业并不甘心就此退出,由此带来的搬迁难度不言而喻。

海宁市通元化工厂,未经许可擅自生产危险化学品,因不断发生火灾、爆炸等安全生产责任事故,2004年4月28日已被海宁市政府强制停产。但至今两年多来,企业却一直对政府要求其关闭或搬迁的决定予以抵制。

为什么会出现充满安全隐患的违法企业停得下来却关闭不掉的“怪现象”呢?

据悉,通元化工在停产之前,一直是海宁农业综合开发区内的“明星企业”,是海宁市的纳税大户,拥有“百强私营企业”等称号,在同行内颇具影响力。企业主朱鹤良直言,除非海宁市置换土地让他继续开办生产危化品的工厂,并承担企业搬迁费用,否则就要和海宁市政府拖下去。

“招资容易,退资难”。两年多来,海宁市政府一直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通元化工厂的遗留问题。为了妥善处理通元化工厂的停产搬迁事宜,政府有关部门与该厂举行的协调会开了不下10次。许煜威表示,由于通元化工厂是政府当年的招商引资项目,政府部门愿意补偿企业的搬迁费用。

根据市政府方面的测算,整体搬迁的费用最多200多万元,但通元化工提出的补偿额从最初的700万元增加到1900万元,最近再次加码到2500万元。朱鹤良表示,政府必须承担“招商引资失误”的责任,但政府提出的补偿金额与企业的要求相距甚远,根本无法谈到一起。

潘永乾告诉记者,像这样和政府打起“拉锯战”的企业在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甚至一些企业已经在外省选好了搬迁地址,也开始投入生产,但是原来的工厂就是不搬走,和政府一直耗着,以期获得更多的补偿金。

毕竟是“请君容易,送君难”。潘永乾表示,列入“黑名单”的企业做到停掉是第一步。对于不停关的企业,我们要求当地政府通过法律程序,采取停水停电等强制性手段迫使企业停止生产。但是至于企业能不能搬迁,需要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协商,无法强制。许煜威也表示:“没有完备的法律程序,我们无法直接扣留没收企业的财产,不然就是违法。”

政府与企业的这场“拉锯战”带给了人们诸多思考。

突出“重围”,实现持续发展

面对严峻的形势,政府有关部门和一些企业开始探索“突出重围”之路。

众所周知,浙江省土地稀缺已经成为企业的发展的一大“瓶颈”。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理环境中,资源不足再加上商业区和居民区的不断扩展以及企业准入门槛的提高,浙江省内的危化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不断遭受挤压。于是一些企业实行了“走出去”的战略,以期摆脱围城的束缚。

在采访和调查中,记者发现,许多企业的“出走”,实际上是整体产业的“空间转移”。包括省内的一些知名化工企业在内,它们纷纷落户于苏北和安徽等地。而这些地方之所以被企业看中,原因恰恰是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和对“招商引资”的迫切需求。

“国外的污染企业转移给我们,一些发达的省经历过企业的原始发展后,又将接力棒交给了欠发达地区,实际上是在进行新一轮的污染行动。”不少人感叹,“这似乎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发展中无法破除的‘魔咒’。”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这种短势的发展和收益,如果只是简单的复制,企业面临的将会是二次、三次搬迁,不利于长远和可持续的发展。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同志表示,这种形式上的突破可能是一时的“权宜之计”,但决不会是企业和政府的理想选择。因此,这种“突围”的方式是不值得提倡的。

“在园区建设上我们不能走老路,搞各地自家建园的模式,而应该在全省范围内集中建设几个大园区。在园区内部形成化工产品的产业链,减少化学品的中间传输。”潘永乾向记者介绍,许多事故发生在运输环节上,泄漏和碰撞是司空见惯。“园区要做到进来是安全的材料,出去也要是安全的产品。”

显然,“退城入园”不仅仅是将危化企业聚合在一起,而需要在内部形成合力,实现企业之间的互补。无疑,这对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是一条绝佳的“突围”之路。

但是,如果园区发展了,当地的居民又开始包围过来怎么办?不少企业主心有余悸。

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的有关同志严肃地指出:“各级政府要认真吸取教训,在城市规划的制定和实施中要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决不能再重蹈覆辙,决不能因政府的失管让包围厂房的住宅小区再建起来,要防止‘二次搬迁’。”

从有关资料中获悉,韩国将化工园区建立在美丽的海滨城市丽水市,不仅没有破坏环境和传统海洋渔业生产,而且化工产业区成为丽水市著名的夜景之一。

“关键是理念的不同。” 潘永乾表示,国外许多国家对于化工企业是以“能自我控制危害,即便发生了事故,也能及时控制和处理”为标准的,他们对企业的技术要求很高。因此,在安全生产上,政府应该大力支持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并强化监管,减除安全隐患,这也将会是企业“突围”的又一路径。

无庸质疑,目前的危化企业已经被“逼”上“非变”不可的境地,但是现实中它们要“突出重围”,尚有一段艰难的路途。

相关链接

韩国国家产业团地(化工园区)

韩国人口、国土面积与浙江省相近,它的石化产业发展和园区建设可值浙江借鉴。上世纪60年代,韩国在丽水市规划并动工兴建国家产业团地(化工园区),距丽水市政厅最近距离不足5公里。目前已建成的728.3万坪(24平方公里)区域内集中了118家大中型石油和化工企业。2004年,销售额31兆164亿韩元(相当于2386亿元人民币),园区人均劳动生产率高达25亿韩元(相当于1924万元人民币/人・年),是韩国国内最大和最重要的石油化学工业产业基地。这个石油化工产业园区,不仅没有破坏海滨城市丽水市的青山碧水和传统海洋渔业生产,而且化工产业区夜晚璀璨辉煌的灯火成为丽水市著名的夜景之一,实现了产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上一篇:房产认购书具有法律效力吗? 下一篇:再上一道“紧箍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