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再制造组织模式的知识市场及其知识交易研究

时间:2022-06-21 01:58:57

基于再制造组织模式的知识市场及其知识交易研究

[摘 要]生态和经济的双赢是再制造追求的目标,知识共享是再制造组织模式高效运作及赢利的关键。本文在达文波特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理论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从参与主体、交易规则、交易货币、交易环境四个层面,分析了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市场,然后探讨了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

[关键词]知识市场 再制造组织模式 知识交易

在理论和实践中,将废旧品再制造成新产品的低碳经济与环保价值已得到广泛的重视。废旧品的再制造活动不再被简单地当作一种成本,而越来越被看成是一种赢利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商业模式。在再制造过程中,必须掌握原产品的材料构成、生产与组装流程、逆向拆解过程等知识,同时由于再制造采用了高新技术、先进装备和产业化生产,又为原产品注入了新的知识元素。从而,整合企业内部知识或学习和掌握企业间的先进知识,能够提高组织的知识水平和再制造的价值创造绩效。达文波特首次提出了“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概念,认为组织内部存在一个与商品市场相类似的知识市场,市场机制可以像作用于有形商品一样推动知识的运行。国内学者也开始运用知识市场概念来分析解决企业知识管理的问题。应力(2001)将企业内部的知识交易划分为管理不参与、管理直接交易和管理参与交易三种方式,后来戴俊等(2004)又引入知识交易意愿度的概念,构建了需求拉动式和供给推动式的知识交易模型。张旭梅等(2006)提出供应链企业间也存在知识市场,随后又以委托理论为定量分析工具,构建了供应链企业间知识市场的交易模型。

上述研究涉及到了组织内部与组织外部知识市场的组成、交易模型、障碍因素等。在目前的文献中,对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系统研究还不多见。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然后探讨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

一、知识市场的构成要素

知识市场理论建立在交易成本理论和契约理论的基础上,假定每一个共享知识的个体都是理性的和利己主义的,把知识共享过程看作是知识市场上买卖双方在一定的交易规则下进行知识交易的过程。通过交易,知识从知识提供方转移到知识需求方,并通过学习和吸收转化为新的知识,实现知识共享。研究知识交易,首先应该研究知识市场。下图给出了知识市场的构成及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中不难看出,知识市场主要涉及到参与主体、交易规则、交易货币、交易环境等要素。

参与主体包括知识买方、卖方以及知识管理方,买方通常是那些为了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而寻找知识的个人或企业;供给方是掌握了某些方面知识的个人或企业,这些个人或企业用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来换取一定报酬;知识管理方也就是所谓的中介,他们把需要知识和拥有知识的个人或企业联系在一起,是完成知识交易不可或缺的部分。交易规则是指导并约束知识买卖双方交易行为的一系列制度规范,通常包括知识如何编码、如何传递,交易如何进行及相应的评估、惩罚和激励制度等。这些制度规范是建立知识交易平台的重要基础,应该在知识市场建立之前就制定,并在知识交易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所有交易都有一套指导价值交换的价格体系,知识交易也不例外。达文波特指出,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的“货币”主要有互惠、名望、友情和信任等。而在企业间构成的知识市场中除可以使用这些“货币”外,还可以使用价格折扣、订单数量等知识需求者可以“支付”而知识供给者又认为有价值的东西。知识交易环境主要指支持知识交易的场所、企业组织结构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是影响知识交易的客观条件。实施知识交易重要的一步是创造有利于知识生产、传播和使用的组织内部及外部环境。

二、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的知识市场

在生产商延伸责任制下,根据制造企业在再制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再制造组织模式可以分为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类。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中,原制造企业主导型模式下的企业内部部门间,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模式下的企业间,同样存在知识市场。因此,可以从知识市场的视角来研究再制造组织模式下企业内部部门间或企业间的知识共享。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 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比较

进而我们进一步探讨三种模式下知识市场的运行过程。首先,知识交易参与方把各自所拥有的可交易的再制造的知识及相关情况等信息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编码并传递到知识管理方数据库中。然后,知识的需求者(或供给者)通过知识交易平台向知识管理方发出自己的需求(或供给)信息。在管理方中介职能的作用下,知识的需求者找到所需知识的供给者,买卖双方进行价格博弈。如能达成双方都可接受的价格,则会进行知识的交易。同时,根据交易知识的类型及特点,按双方选定的转移方式进行知识的转移。最后,由知识管理方对知识转移结果进行评估,并实施奖惩。总之,在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活动中,通过知识在企业内部或企业间的转移实现了知识的共享。知识共享一方面增加知识存量,从而提高再制造的效率,使制造企业与再制造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增强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增强可以使企业创造出更多的知识,而创造出的新知识又进一步提高了企业绩效。如此不断循环,推动了企业绩效的螺旋式上升。

知识市场不可避免的存在信息的不对称、外部性和产权转移的不完全性,导致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知识市场的市场失灵,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知识交易双方建立信用。在模式一中,再制造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存在协作关系,人员相互熟悉程度高,再加上企业内部对缺乏信用的行为具有较强的制度约束,部门之间容易建立信任关系,信任环境要比模式二、模式三好得多,从而知识交易壁垒低,但再制造的知识投资风险较大。对于模式二、模式三来说,企业彼此之间的关系要比企业内部部门间的组织间关系弱,优势在于再制造过程中知识投资风险较小,尤其是模式二,原制造企业将再制造业务委托给再制造企业,这样就将再制造的大部分风险转嫁给再制造企业。但模式二同样存在弊端,原制造企业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关系,知识交易不易,成本明显高于其他组织间知识交易。

三、结束语

从市场交易的角度来研究再制造模式是一种新的视角。无论是企业内部知识交易还是企业间知识交易,完善而有效的知识交易机制都会给企业带来直接利益:再制造效率的提高、知识创新不断涌现、知识存量的增加以及企业间有效的联盟合作。本文从参与主体、交易规则、交易货币、交易环境四个层面,分析了原制造企业主导型、再制造企业主导型和联盟合作再制造型三种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的知识市场,探讨了再制造组织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问题。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讨论知识市场的构成因素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定性的演绎和单一模式下的个案研究,下一步的研究将通过调研问卷和访谈收集大样本的数据来实证,并通过更多典型个案研究归纳三种再制造模式下知识市场的有效运作。

参考文献:

[1]Davenport TH , Prusak L. Working Knowledge.[M]Boston , MA :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8

[2]Desouza KC, Awazu Y, Yamakawa S.Facilitat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 [J].Knowledge and Process Management,2005,12(2):99 -107

[3]张旭梅,张慧涛,朱庆.供应链中的知识市场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6,(5):69-72

[4]孔令丞,谢家平,迟琳娜.废旧产品回收再造模式研究[J].理论探索,2008, (5):76-79

[5]戴俊,朱小梅.企业内部知识市场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4,(3):53-56

上一篇:关于深化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改革的几点思考 下一篇:基于用户体验的交互式虚拟展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