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研究探讨

时间:2022-06-21 09:16:11

对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及管理的研究探讨

摘要:随着建筑行业的发展,施工技术的创新,一大批先进的仪器和施工工艺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施工中。在这种形势下,作为建筑企业只有不断加强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才能适应现代建筑安全、高效、节能的客观要求。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不可缺少的环节, 是施工顺利进行,加快工程进度的保证。本文笔者介绍了建筑施工技术的要点及控制,对今后设计与施工技术工作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施工技术 现场施工技术管理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novation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a large number of advanced instruments and th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more and more widely applied to the construction of. In this situation, as the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only to strengthen technical managemen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to meet the modern construction safety, high efficiency, energy-savi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on-si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an indispensable link of an engineering project, is the completion of construction, speed up the progress of the project guarantee.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main points and the control of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to work in the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s also discussed.

Keywords: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of on-site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所谓建筑工程技术管理,包括技术管理制度、档案管理、技术培训、图纸会审、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技术交底、安全技术、“四新”技术开发应用等。我们一般可从内业和外业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内业包括制定技术管理制度,完善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岗位技术培训以及技术档案管理外业包括施工前技术准备、施工过程中技术实施以及施工技术的更新。施工技术管理实施原则要讲究从企业实际情况和需求出发,正确贯彻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技术政策、 规范和规程:要实行按科学规律和实事求是办事。对“四新”技术的应用推广要坚持经过试验鉴定的原则;所有施工技术工作都要全面考虑其经济效益状况,合理择优选取;日常技术管理工作和生产实践过程紧密结合。

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做好基础工作,既要全面又要重点控制。根据不同项目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落实,分工协作力求最大程度为工程施工提供服务。

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愈演愈烈,施工企业为了在市场竞争中能够生存、发展,在对工程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施工企业为了实现工程项目的总目标,确保工程质量,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必须对工程项目进行全过程的目标管理。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就是对建筑施工现场的各项技术活动和技术工作的各种要素进行科学的管理。以保证正常生产施工技术有秩序的进行,作者根据多年从事现场技术工作的经验,介绍施工技术的要求,分析处理建筑施工技术问题。

一、施工技术的合理运用

1、混凝土拌制、运输技术

混凝土的拌制、运输必须满足连续浇筑施工以及尽量降低混凝土出罐温度等方面的要求,并应符合下列注意事项:首先,当炎热季节浇筑大体积混凝土时,混凝土搅拌场、站宜对砂、石骨料采取遮阳、降温措施;其次,当采用自备搅拌站时,搅拌站应尽量靠近混凝土浇筑地点,以缩短水平运输距离;再次,当采用泵送混凝土施工时,混凝土的运输宜采用混凝土搅拌运输车。

2、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由于混凝土表面泌水现象普遍存在,为保证混凝土的浇筑质量,要及时清除混凝土表面泌水。在每次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及时按温控技术措施的要求进行保温养护,保温养护过程中,应保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降低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块体的降温速度,充分利用混疑土的抗拉强度,以提高混凝土块体承受温度应力时的抗裂能力。 混凝土浇筑后4 至 6d,时内可能在表面上出现塑性裂缝,可采取二次压光或二次浇灌层处理。

二、施工工艺技术

1、 基层和保温板施工技术

通常情况下,当建筑物高度在20m 以下(包括 20m)时,宜采用黏贴式固定保温板法。 当建筑物高度在 20m 以上,小于100m之间,且当不足 20m 高的旧房外墙表面黏贴强度达不到规范要求和房屋的外凸檐口、装饰腰线、外门窗洞口四周边等特殊部位时,应采用黏贴结合法固定保温板。其黏结面积不得小于保温板面积的 40%。黏结胶应随拌随用,必须在 24h 内用完,保温板竖向缝应错列拼接,且在墙角处交错互锁。黏贴保温板在 5℃以下、大雨以及四级以上大风时禁止施工。保温板拼缝宽度超过2mm 时,应采用同类保温材料或发泡聚氨酯填充密实。当基层平整度偏差超过6mm 时,应采用 1:3 水泥砂浆进行基层找平后,方可黏贴外墙外保温板。

2、砖砌体施工技术

砖砌体主要控制垂直度和砂浆饱满度要求。此外还应注意拉结筋的设置,相邻工作段的高度差一般不得超过一个楼层的高度,也不宜超过4m,脚手眼的设置也应符合有关规定。

三、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的控制

1、各类材料技术指标的控制

1.1 混凝土技术指标的控制

施工时带外掺用 10%UEA-H 的小膨胀混凝土,浇筑到加强带时掺入 12%UEA-H 的大膨胀混凝土,其强度等级比两侧高0.5 等级。施工缝的构造:底板、墙体、顶板加强带的施工缝采用平直缝,板墙主筋通过不切断带的两侧铺设孔径小于 5mm 的铁丝网,防止混凝土流入加强带,用小于 12mm 立筋做肋加固,间距150~300mm,小于12mm 立筋点焊在板墙主筋上,铁丝网绑扎在小于12mm 的钢筋肋上。基础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宜在 C20~C40 的范围内选用。

1.2 沙石、水泥技术指标的控制

对进入现场的水泥均应有出厂合格证或实验检验记录, 检验结果与原证明书和试验报告不符时,应重新取样复验,严禁使用不合格水泥。水泥出厂后还应注意存放时间,一般不应超过3 个月。砂石材料应注意其含泥量和颗粒级配等,组织基建及招标小组的同志和工程监理、承建方技术人员一起,对产品材质生产工艺、外观及价格等方面进行考察,选定厂家。

2、钢筋笼制作、安装、施工技术的控制

2.1 钢筋笼制作方法的控制

为防止钢筋笼在吊装过程中变形,在制作时可采取下述措施:

2.1.1、 在设计时宜采用闭口螺旋箍筋,绑扎时主筋与箍筋接点梅花形错开用铁丝固定后, 其余采用点焊连接。

2.1.2、 每隔一定的间距(一般是2m 或更密)布置架立筋,并与主筋点焊或绑扎牢固,以此提高钢筋笼的刚度。

2.1.3、 在钢筋笼内侧暂安设支撑梁,以此进行补强加固。将钢筋笼插入桩孔时,再卸掉该支撑梁。

2.1.4 在钢筋笼外侧或内侧的轴线方向安设支柱,为了确保钢筋保护层的厚度,一般都在主筋一侧安设钢筋定位器。

2.2、钢筋笼吊装沉放与安装的控制

通常都是利用吊车进行吊装沉放的,如使用旋转式机械吊装时,要使钢筋骨架中心与桩孔对中后,才能沉入桩孔中。一般在距离桩位 l0m 左右设置约 2m 高的吊线坠,至少从两个方向观测控制钢筋笼的垂直度。

2.3、钢筋笼施工技术措施

为防止钢筋笼在插入桩孔时主筋插到桩尖处的地基土中,一般将箍筋与架立筋预先牢固地焊接到骨架的端部。钢筋笼沉放到位后,宜用大钢筋、钢管或型钢承托固定。如测量钢筋笼顶标高与设计有误差时,不可采取敲打或用力压钢筋骨架的方法,宜用吊车轻轻起吊,并卸掉承托待调整到位后重新固定的方法。为预防浇灌桩芯混凝土时钢筋笼上浮,钢筋笼与承托件、桩护筒宜焊接固定。

3/质量检验与验收的控制

保温层与基层以及保温层与抗裂砂浆层的粘结强度应按现场拉拔试验结果确定,均在保温层内区域破坏,才能符合规范要求。成套外保温体系应做大型耐候试验,即热/雨 50℃至 70℃周期试验不少于 80 次,冷/热50℃,-2O℃至 5℃,5℃周期试验不少于5 次,且不得出现表面裂缝、气泡或脱皮等缺陷,即为合格。也可通过抗冲击能力试验,尤其是勒脚以上 2.4m 区域的首层。至少达到10J 即高抗冲击型,其他部位不小于3J 抗冲击型。最后在工程竣工一年后应按 JCJ132-2001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检验标准规定现场抽验传热系数。

三、加强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的管理

1、监理单位质量的行为管理

建设过程中,监理单位是质量管理者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缺少的责任方。 它是具有专业水平的队伍,但是从现行建筑市场上监理单位的技术状况分析,存在诸多问题。 虽然监理单位资质等级较高,监理人员资格、监理人数都参差不齐。所以,质检人员、用户、施工人员要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质量检查人员和施工现场作业人员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向用户提供高质量满意的建筑产品。

2、原材料质量的管理

对此,首先要优选采保人员,并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材料质量鉴别水平。采购员应挑选那些诚实守信,事业心强,并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人担任。其次,掌握信息,优选送货厂家,通过广泛调查,全面掌握质量、价格、供货能力的信息。最后,针对建材市场产品良莠混杂情况,还要对建材、构配件和设备实行施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

3、加强工程过程的管理

加强工程过程的管理,保证房屋建筑工程质量过程控制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项重要内容。过程控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认真实施技术交底制度;其次,对关键工序和特殊工艺均要求制订相应的作业指导书,设置质量控制点,从人员、机械、材料、方法、 环境等多方面实施连续的监控;再次,贯彻执行样板制度。

四、建筑施工技术管理优化措施

1、建筑工程整体管理制度优化

落实并完善与工程施工相关的各种技术标准、规范、规程和文件要求。建立和健全技术管理组织机构和技术责任制度。实行技术责任制的目的是保证各技术岗位都有技术负责人,防止和杜绝施工中责任不清或无人负责现象。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认真落实技术交底和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图纸会审要求要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 未经会审的施工图纸不得用于施工。技术交底工作可分级进行,分级管理,目的是使全体参与职工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盲目施工。对于重点工程、重点部位、特殊工程、“四新” 技术应用工程更需要做详细的施工技术交底。技术档案管理包括交建设单位保管的竣工资料部分和施工单位保存的施工组织与管理方面的技术档案,均应按照档案管理要求进行搜集、整理和归档。测量、试验和工程变更管理。

2、施工阶段技术优化管理措施

在施工准备阶段.所做的技术准备工作是为了创造有利的施工条件,从而保证施工任务得以顺利进行,它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基本任务是了解和分析建设工程特点、进度、要求,摸清施工的客观条件,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制定合理的施工方案,充分及时地从技术、物资、人力和组织等方面为工程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使施工过程连续、均衡地进行,保证工程在规定的工期内交付使用,使工程施工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做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降低工程成本。而施工组织设计是指导工程项目进行施工准备和施工的基本技术条件,具体应采取以下措施:

2.1 加强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组织工作,对参加编写的人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最后汇总,修改定稿。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编写格式、基本内容应有统一规定,实行标准化管理。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也就是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是施工技术管理的主要内容,作为项目部,为了实现质量、工期、成本、安全目标,必须加强施工过程的技术管理。

3、技术文件管理措施

3.1变更文件管理。工程变更作为工程施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后果也直接影响甚至左右着施工效益的高低。工程变更与否主要应参考是否对工程进展有利。是否可以节约成本,是否可以增加施工利润,是否损害其他方利益,是否会使工程受阻等因素。设计是符合有关技术规范的规定。图纸及设计说明是否完整、齐全、清楚,图中尺寸、坐标、标高、轴线, 各种管线等是否准确。一套图纸前后是否一致;互相联系的各套图纸设计是否有矛盾。主要结构的设计在度、 稳定性方面有无问题; 主要部位的结构构造是否合理。

3.2 竣工文件管理。竣工文件指在建设项目建设过程中形的、如实反映施工过程和建设项目实体状况的、具有保存利用价的各种文件材料、图纸、录音、录象等,是建筑建设项目的真实录,是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监督、管理、验收以及养护和破损后复的依据。真正工作的技术难点在资料的搜集上,因为问题总是现在组卷时和移交时,组卷时东拼西凑,移交时才发现类似于同工作实体的各种资料日期前后不一、填写内容与规范要求自相盾的现象。有效的竣工文件管理,必须做到:

3.2.1把握工程竣工图上没有的项目,对工程数量的增减,做心中有数,不要遗漏任何相关技术项。

3.2.2详细检查实验资料,因其建筑施工环节紧密相连, 加上一实体各种资料日期对不上, 后期整改的难度可以想象。这就需要填写资料时认真、及时、准确、符合规范,特别是实验人员要监督握。

由此可见,基建工程的现场管理是对提高人员的技术素质、保证工程质量和进度,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而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等进行深入有效的、全方位的施工管理。现场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是工程项目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关键在于针对不同类型的房屋建筑特点,制定切实有效的质量计划。了解现代施工技术的主要特点,通材料技术指标、质量检验与验收、防水施工技术等几个方面控制,切实加强对建筑行业的资质管理、监理单位的质量行管理、原材料质量的管理和工程过程的管理,完善质量管理系,有效促进现代房屋建筑技术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姚兵.建筑管理学研究[M].北京: 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

[2]李平菊.浅谈施工质量管理的若干要素[A]; 首届学术年论文, 2006.

[3]刘伊生.建筑企业管理[M].北京:北方交通大学出版社2003.

上一篇:地下连续墙施工 下一篇:探讨小城镇综合环境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