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视角下的生态经济建设初探

时间:2022-06-21 05:58:50

金融视角下的生态经济建设初探

【文章摘要】

金融市场能为生态产业的投融资提供便利,为生态企业的经营发展拓展空间。利用金融市场强大的资金融通功能以及金融体系密集而广泛的网络促进生态经济建设及生态产业发展,是值得探索的金融视角下的生态经济发展道路。

【关键词】

生态经济;生态产业;资本市场;衍生产品

1 前言

党的十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把生态文明摆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本文立足当代中国金融市场发展及金融体系建设,提出金融视角下有利于中国生态经济建设的若干建议。

2 金融视角下生态经济建设的渠道探析

充分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及多种金融手段,为生态产业企业融资提供便利,让生态产业在金融市场的滋润下茁壮成长,将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体系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统一,是金融视角下生态经济建设的探索方向。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2.1 为生态产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提供便利

生态产业应定义为一切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主营业务涉及生态产业的企业均应享受相关政策的优惠。多层次资本市场包括主板市场、创业板、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即“新三板”)及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等。

监管层应适当放宽生态产业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的财务准入,包括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再融资、发行债券融资及发行优先股等混合资本工具融资的财务门槛均应适当降低。其中,拟在创业板上市的高新技术生态产业企业应享受比在主板上市更低的准入门槛,例如对盈利性的要求等。此举有利于缓解生态产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降低企业发展前期对银行贷款的依赖;进一步改善生态产业的创业投资环境,为该产业私募股权投资(PE)与风险资本投资(VC)的退出拓宽渠道。财富基金、政府投资基金及社保基金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积极参股生态产业企业。同时,鼓励生态产业相关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有利于整合市场资源,做大做强生态产业。

2.2 为生态产业企业的生产经营提供优惠政策

对生态产业企业的债务融资(包括银行贷款及企业债券)提供一定比例的财政贴息,降低相关企业的偿债压力;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公共工程的项目融资,如空气净化、污水治理、退耕还林、荒漠化改良等,由政府提供一定比例的信用担保,或者由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专项贷款,为生态产业企业承担大型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将更多涉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行政事务市场化,如街道清理、公共卫生、环境监测等公共服务,进行公开招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的同时为相关生态企业提供更多业务发展空间。

2.3 利用多样化的融资手段及金融工具引导生态经济建设

银行及券商可开发更多与投资生态产业相关的理财产品、信托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可以募集专门投资生态产业上市公司的证券投资基金;对投资生态产业的私募股权投资(PE)及风险投资(VC)提供更多的税收优惠;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广泛发展P2P及众筹等融资模式为生态产业投资项目筹集资金。

衍生产品也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态经济建设。例如,可在碳排放市场引入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交易,提高碳排放交易的定价效率与市场透明度,引导企业在成本效益原则的基础上主动减排;又如,可以设计基于“能否完成既定节能减排目标”的信用评级体系,对某些污染大户、排放大户的减排绩效进行实时监控,将该评级作为该类企业的资本市场融资及银行借贷的“生态门槛”“绿色指标”,从而对该类企业构成现实的更新技术、节能减排的压力。

2.4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利率相对优惠的生态贷款

将某些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生产经营设备归纳为生态设备,由商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为该类企业提供专项优惠贷款,加速企业生产经营的生态化转型升级。

将某些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消费品归纳为生态消费品,如新能源汽车等,鼓励商业银行及消费金融公司对该类消费品发放低于基准贷款利率的贷款,引导市场走上生态消费的轨道。

该部分贷款的资金来源,可由商业银行发行专项金融债券筹集;也可以由央行对商业银行直接提供专项再贷款;还可以大力发展资产证券化,由商业银行把该部分贷款打包为MBS(抵押支持证券)、ABS(资产抵押贷款),从而增强该部分专项贷款的流动性,为生态生产及生态消费提供源源活水。

3 结语

生态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而金融市场强大的资金融通功能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与多样化的渠道。金融市场服务生产,服务消费,金融体系的网络和触角能把生态文明的概念传导到每一个现代社会的角落。充分利用金融市场的投融资功能,为生态企业的融资、经营与投资提供便利,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利用市场引导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张志勋.论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构建[J].企业经济2012年第6期178-181

[2]李兴伟,王红莉.放宽财务准入标准引创业板活水[J].新理财2013年第08期85-86

[3]王泽生.企业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14年第02期89-92

上一篇:浅论我国商业银行人力资源资本化 下一篇:人口自然增长率影响因素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