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时间:2022-06-21 04:53:40

浅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我们在把握这些机遇的同时,也要积极地应对潜在的风险。识别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规避其带来的风险既迫切又重要。要彻底地消除和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转变经营模式、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还需要其强化利率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长期发展。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商业银行

利率市场化一般是指存贷款利率由各商业银行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来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分层有效传导的利率体系。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等多个方面。根据这样一个界定,利率市场化后,原来被严格管制的利率将完全被市场化利率所取代,这将使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丧失利率管制下高额存贷款利差带来的高额利润,转而要承担利率市场化下的各种风险。因此,我们有必要研究这一变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

(一)利率市场化将使商业银行竞争加剧、利润下降

目前,我国选择了在维持银行基本存贷利差条件下控制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的方式,这种限制金融资源配置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保证商业银行主要是国有银行轻易获取高利润。但被管制的利率一旦放开,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竞争加剧,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利润下降。而且目前我国银行业的业务单一,存贷利差收入是主要利润来源,这无疑构成对商业银行的致命打击。

(二)利率市场化下传统的业务结构和客户结构不能适应市场化的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都采用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核心、经营利润严重依赖利息收入、业务发展过度依赖大中型公司客户的经营模式,形成了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客户结构、信贷投向严重“同质化”的状况。利率管制放开后,单一存贷利差收入不能满足银行生存的需要,迫切要求商业银行调整经营战略及业务结构,使其面临的风险和压力都将增加。

(三)利率风险将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主要风险

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根据商业银行的现状,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可能面临的利率风险主要有:利率结构风险、收益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和信用风险。

1.利率结构风险

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款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二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这种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初见端倪,其主要是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这就在客观上会引发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逐步显现的问题。

2.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变动风险是指由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不匹配导致的收益不确定性。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反之,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银行收益将随利率上浮而减少,随着利率下调而增加。这就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相应风险管理的情况下,银行就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尤其是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处于资金剩余状态,自然有“惜贷”的原因,大部分存差资金都上存中央银行或投资于国债,而一旦利率上升,银行的国债投资将大幅贬值,由此可能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损失。

3.选择权风险

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波动下,由于客户行使存贷款选择权而使银行承担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存款(偿还贷款),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可通过提前支取再投入的方式套取较高利率;当利率下降时,贷款客户可以以该期低利率新贷款提前偿还该期以前高利率贷款。虽然有协议规定贷款不能随意提前还款或收回,但在实际工作中,优势客户还是常常在利率下调时要求提前还款再以较低利率再贷款。尤其是近年来我国利率连续下调,客户提前还款更是屡见不鲜。利率管制放开后,利率波动频繁,无疑商业银行将面临着较大的选择权风险。

4.信用风险

由于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金融抑制(即实际利率被政府限制和管制,处于非常低的水平甚至经常为负值),利率市场化往往会导致被压抑的实际利率水平上升,而实际利率上升之后,由于金融市场普遍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通常就会导致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和逆向激励,从而加大整体信用风险。

二、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

(一)建立合理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利率市场化下,贷款利率成为贷款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贷款定价过高会在同业竞争中处于劣势,反之,则可能使竞争到的贷款业务无利可图。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是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迫切需要。各商业银行应该在市场基准利率基础上参照合理的成本收益方法确定本行的基准利率水平,同时,使用客户盈利分析模型确定对不同客户的利率水平。在确定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应综合考虑风险补偿、费用分摊、客户让利幅度、产品收益相关性及因提前还款、违约和展期等导致必要的价格调整等因素,最终确定价格水平。

(二)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建设

针对目前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现状及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应努力作好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制定科学的利率研究与决策机制,实行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来进行风险管理。第二,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国际上通行的基本流程一般都包括识别、计量、处理和评价四个阶段,因此,我国商业银行也应借鉴全球银行业在利率风险管理中的有益经验,使银行尽可能地将风险限制在预设和可控的范围之内。

(三)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努力实现经营与收益的多元化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银行表内资产与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发展中间业务既能降低对单一存贷业务的依赖又能有效抵御利率波动的影响。而表外业务如为企业提供咨询、投资决策、基金托管等则可为银行业提供更大的利润空间。

(四)培养和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人才

在西方商业银行中,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队伍起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商业银行利率长期处于央行管制的保护下,银行从业人员没有利率风险意识,缺少利率风险基本原理和控制技术的专业知识。因此,在我国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各商业银行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强化其风险意识;同时,还应积极主动地从国外金融机构引进高素质、有经验的利率风险管理人才,增加行业竞争的砝码。

(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利率市场化的经验

几乎所有的发达国家和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都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实践证明,国外利率市场化确实使许多国家从中受益,金融效率得到了提高,资金分配得到了优化,整个经济、金融系统得到了改善。但也有一些国家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银行倒闭数量增加,甚至出现了金融危机的情况。因此,国外利率市场化的经验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肖珂.试论利率市场化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1(05) .

[2]郭月凤.中国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04) .

[3]宗良.商业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适应性[J].中国金融,2011(08) .

作者简介:李伟军,男,新疆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基于SWOT分析的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下一篇:我国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状况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