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堡油田M区低效井特征及治理对策研究

时间:2022-06-21 02:33:23

南堡油田M区低效井特征及治理对策研究

【摘 要】 对南堡油田M区的低效-无效井进行了统计,将低效-无效井分为低产液、高含水、关井和措施成本过高4类。分析了对不同类型低效-无效井特征及形成原因,指出低效-无效井形成原因在地质上表现为:(1)地层能量亏空,(2)储层非均质性强,(3)储层剩余可采储量少;在油藏管理上表现为注水滞后,注水效果不理想。提出了以水井措施为核心的不同类型低效井治理原则。研究成果在南堡油田M区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是对油藏从“产量管理”向“效益管理”转变的有益尝试。

【关键词】 南堡油田 低效井 注水 措施

Study on the feature and harness countermeasures of inefficient well in Nanpu M area

Xiong Qiangqiang,Zhao Chongzhi,Wu Peng,Zhang Lin

(Jidong oilfield of CNPC,Tangshan, Hebei,063200)

【Abstract】 Count the inefficient wells in M area of Nanpu oilfield, and 划分divide them into four type: low production fluid; high water content; closed in production; high measure cost. Analyse the form reason of different inefficient wells, point out it has there reasons on geology, there are(1)lack producing energy;(2)powerful reservoir heterogeneity;(3)little remainder available reserve, and the reasons on reservoir management is flooding delay and bad flood effectiveness. Propose the core of inefficient wells administer is water wells administer. The outcome of study get preferable effect in M area of Nanpu oilfield.

【Key words】 Nanpu oilfield inefficient well flood measure

随着油田开发过程的深入,开发区块物质基础的减弱、产量递减、含水增加、油井井况变差等因素,低产液、高含水井所占比例将逐渐增大。以往对于此类井的治理更多从“产量决策”的角度出发,其结果是油田产量增加,而开发效益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尽早从经济效益角度出发,开展低产、高含水井的经济效益评价及综合治理工作对于油田开发经济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低效井分类

低效井是在一定开发方式及原油价格下,油井生产收入与收益比小于一定数值的油井。依据文献1、2所提供的方法,对南堡油田M区油井效益情况进行分析,共识别出低效-无效井213口。按低效井形成原因,可分为以下4类:

(1)低产液导致的低效井:产液能力一般小于9t/d,含水变化范围较大。目前,此类低效-无效井共96口,占低效井总井数的45.1%,日产油量占低效井总产量的62.3%(图1)。

(2)高含水导致的低效井:含水一般高于50%,产液能力较高,一般大于15t/d。目前,此类井共29口,产油量占低效井总产量的9.2%(图1)。

(3)因开井时间不足导致的低效-无效井:包括长停井、计划关井、间开井等。共61口,在数量上是所有低效-无效井中的第二大类,但产量仅占低效-无效井产量的1.2%(图1)。由于关井期间发生的费用很少,此类井虽属低效井范围但亏损有限,是低效井中效益相对较好的一种。

(4)因措施费用较高导致的低效-无效井:此类井在目前生产情况上不属于低效井,但将措施成本折算到吨油成本中后,在经济效益上属低效井。此类井共26口,占低效井总井数的12.2%,但产量占低效井产量的20.8%(图1)。

不同类型低效井的治理策略也不同。在治理过程中,低产液和高含水低效井是主要的治理目标。在治理时,力争通过增油或管理措施降低吨油成本,将前两种低效井转化为后两种类型,以提高油田生产的经济效益。

2 低效井特征及原因分析

2.1 低效井特征

(1)低效井具有明显的低产液、高含水双重特征。

南堡油田M区低效井平均产油量为4.6d/t,平均含水为44.9%。依据油田吨油成本、日产油量、综合含水三者的关系,制作低效井类型识别图版。结果显示:大部分低效井具有明显的低产液、高含水双重特征(图2),即大部分低效-无效井产油量低于4.6d/t,含水高于44.9%。这一特征增加了低效-无效井类型的识别的困难。

论文认为单井类型的划分应该与区域地质认识相一致。单个低效-无效井类型的识别应从其所属区块的区域地质特征入手,分析区域上油藏是属于高含水区还是属于低产能区,并据此来划分具有双重特征油井的低效-无效类型。

(2)平面上低效-无效井总体以低产液为主要类型,高含水低效在局部地区占优。

(3)剖面上明馆浅层在以低产液为主要低效类型前景下,较之深层,高含水低效更为明显。

低产液能力是南堡油田M区低效井的普遍特征,在此背景下,与东营组中深层相比,明馆浅层低效井平均含水可达63.08%,较之中深层的43.01%具有明显的高含水特征。

2.2 低效-无效井形成原因分析

2.2.1 地质原因

(1)地层能量亏空:是低效井最主要的形成原因。这部分井物质基础相对较好,但由于初期采液速度过大,导致地层能量下降过快,产液能力下降。地层能量下降还易造成油藏边底水突井,在局部地区形成高含水低效。同时,地层能量下降导致油井动液面不断下降,泵挂加深,致使油井工况恶化,增加油井措施成本[3-5]。

(2)储层非均质性强:由于储层平面和剖面非均质性的存在,导致平面上相邻油井产油能力相差较大,在物性较差地区(层系)形成低产液低效油井。

(3)储层剩余可采储量少,油井物质基础薄弱:一般位于构造低部位或油水过渡带附近,油井投产后产量低且见水较快,易形成以高含水主主要类型的低效井。

2.2.2 生产管理因素

分析认为,M区低效井形成的主要管理原因为注水工作滞后,注水效果不理响。

(1)注采井网不完善、注水量不足,使得各区块、各层系油藏地层能量普遍不足,造成了剖面上、平面上低产液低效井的普遍存在。

(2)注采方式不合理,造成油藏层间、层内矛盾突出,油井含水上升过快,高含水低效-无效井在部分地区、部分层系集中出现。

3 低效-无效井治理

3.1 不同类型低效-无效井治理原则

依据本文分析所得低效-无效井形成原因,认为研究区低效井应以水井措施为核心,依据注水情况确定对应的油井措施。力争“实施一口水井,治理一批油井;实施一批水井,治理一个区块”。

(1)低产液低效井治理:低产液低效井的根本治理措施补充地层能量。对注采系统不完善的区块,优先考虑水井投转注;对于水井地层条件较差的井考虑实施压裂改造,以改善吸水状况,或者实施增压注水;对于套漏、套损井,应尽早进行处理,解决水井停注对地层压力的影响。

(2)高含水低效-无效井治理:对于层内非均质性导致的高含水低效-无效井,优先考虑在水井方向上注入调剖剂以封堵高渗透部位;其次考虑在油井上用化学堵剂堵掉高渗透部位,以加强物性差部位储量的动用。

对于层间非均质性导致的高含水低效-无效井,优先考虑通过水井细分或浅调来控制水淹层注水,同时通过提高注水压力来加强差油油水层注水。

(3)开井时间不足导致的低效-无效井。对于因产液能力低而关井的低效井,通过增注措施,提高油藏地层能量,依据注入状况,确定油井工作制度;对于因高含水关井的低效井,通过调剖、细分注水等措施,改善层间和层内动用程度,依据注入状况,确定返层、补孔等油井措施;对于因无潜力关井的低效井,依据注入状况,研究剩余油分布,确定侧钻等措施。

(4)措施成本过高导致的低效-无效井:通过注采调控,控制产量递减和含水上升。

3.2 治理效果

管理措施方面:通过开展全区油水井效益普查,共关停11口高含水无效益井,日产油减少2.45吨,日产水减少221方,减少无效产水量2.13万方,节约运行成本134万元。

气举井优化注气量68井次,制定间歇注气6井次,节约用气48万方,节约运行成本73万元。

油水井措施方面:实施低产低效井转注8口,对应受效油9口,阶段累积增油1012吨;实施油井挖潜措施16口,有效9口,累计增油1207吨。

对比油水井治理措施,两者累积增油量油井措施略高于水井措施,但水井措施量仅为油井的一半。实施以水井为核心的低效-无效井治理,所获得的经济效益明显高于油井。

参考文献:

[1]苏陕宏,尚明忠,侯春华 等.胜利油区低效井对策研究[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2,9(1):46-48.

[2]刘先涛主编.石油工业技术经济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5.

[3]蔡鹏展.油田开发经济评价[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

[4]刘清志.石油技术经济学.东营:石油大学出版社,1998.

[5]苏权林.大庆油田发现40年论文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9.

上一篇:应急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浅论企业机电设备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