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

时间:2022-06-20 07:25:53

对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的探讨

摘 要:中职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教育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机械行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本文就如何做好中职教育工作中的德育工作展开讨论,针对现在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目标无特色、内容偏离实际、工作方法陈旧、工作难度大等分析了原因,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 德育工作 目标

加强中职生德育教育,对拓宽中职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中职学生自身的潜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这项工作必须要引起中等职业学校的高度重视。

一、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德育工作的目标没有特色

当前,学校的德育工作没有形成明显的目标序列,缺乏明显的针对性,特别是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的德育目标不够明确,不够具体,不能很好地体现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特色。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企业生产部门一线所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员工。这些一线的人员要求有良好的职业性、岗位性等特点。这就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职业纪律。

2.德育工作的内容偏离社会实际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我们仍然在不断地向学生灌输要“树立崇高理想”,把社会描述得很美好。然而,当学生步入社会,在企业的实习或工作中,他们就会接触到种种不合理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这些社会现象和他们在学校所受的德育教育形成强烈反差,使他们对自己所受的德育教育产生怀疑,对在学校中树立的德育目标产生动摇。这种内容偏离社会实际的道德教育,使得中职德育教育达不到实效性、前瞻性的要求。

3.德育工作的方法陈旧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观念还没有很好地转变,德育教育的方法比较单一,目前大部分学校还采用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德育教育还是在课堂上枯燥地说教,教学缺乏活力。部分中职学校和教师还是习惯于在讲台上把大量的这种不准、那种不许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忽略了学生作为德育行为主体的地位,使学生失去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生源质量的下降使德育工作难度增大

近年来,高等学校的扩招使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减少,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例如读书无用、有钱有一切等,也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越来越困难,生源的质量越来越差。招生难,招了教育更难的现象在大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存在。一些学校由于生源不足,为了吸引生源,不断降低要求,对学生过分迁就,放松了对学生在德育教育方向的管理。

二、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德育工作中要做好四方面工作

1.明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的目标

中等职业教育的德育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社会公德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公民,然后要有自己的特色,那就是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因此要在教育中加入择业观、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在教育中加入法纪教育,减少校园案件的发生。

2.德育工作要结合社会实际

社会的不良现象不可能完全消除,但是我们可以从自身做起,尽量净化校园的环境和风气。教师要带头抵制社会不良现象,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在日常的教育中言传身教,提高学生德育方面的自觉性。对社会中存在的不良现象,不要回避,而是要明确地和学生提出,教育他们如何避免,警示他们不良现象的后果。

3.改善德育工作的教学方法

德育工作不能停留在课堂上枯燥的说教,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直观地进行德育教育,同时走出课堂,走入社会,多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走进企业,感受生产一线的环境和对工人的要求,从而使学生明确职业纪律的重要性;走进敬老院,提高学生敬老爱老的思想意识;请专业的司法人员进校园,让学生观看警示教育片;开展法律校规知识竞赛等。通过这些社会实践,学生们的德育水平得以提高。

4.加强入学教育

生源质量的下降不可避免,所以我们只能从自己能做的方面提高学生质量。在中职学生入学之初,加强德育教育非常有必要。中职学生入学年龄在15岁左右,他们的可塑性很强,在入学伊始就给他们灌输正确的认识观、价值观,把他们引入正确的方向,扭转原来存在的错误思想和行为,对今后的教育有着非常好的基础作用。

(作者单位:淄博市技师学院)

上一篇:中国游戏硬件竞争版图 下一篇:上海出台《中央厨房卫生规范》食品安全地方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