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校服之青年亚文化研究

时间:2022-06-20 02:39:10

深圳校服之青年亚文化研究

【摘 要】青年亚文化相对主流文化来说总是处于从属的、边缘化的地位,但其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及文化内涵值得进行深入的挖掘。深圳校服正是一种深圳特有的青年亚文化,把它当作一个符号来解读,可以看到其背后蕴含的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抵抗与收编的博弈,其承载的意义是青少年拒绝成人的价值观念、追求独立和自由的自我表达。

【关键词】深圳校服;青年亚文化;抵抗;拼贴;收编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伯明翰学派提出青年亚文化的概念以来,青年亚文化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得到了一定的关注。虽然与主流文化相比,亚文化总是处于从属的、边缘化的地位,但当青少年以叛逆的姿态表达他们对社会规则及成年人的管制的不满时,其绽放出的耀眼而奇异的色彩让人不由得予以侧目。研究国内的青年亚文化,即“从权力和抗争与亚文化关联的角度来考察亚文化究竟是如何反抗主流文化并将其自身从主流文化中剥离出来,但同时也努力去适应主流文化的某些特定方面”,是对当今主流文化和亚文化的双向考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目前,对国内青年亚文化的研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继承伯明翰学派的研究思路,分析中国类似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如《游戏与威胁:对中国摇滚乐的双重误解》;第二,针对“80后”进行的一系列现象解析与研究,如《中国当代青年亚文化:80后的叛逆与担当》;第三,对一些流行网络用语和网络现象进行的青年亚文化解读,如《从动漫流行语解读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心理症候――以“萝莉”“伪娘”“宅男/宅女”为例本》。总体来看是就国内引起关注较多、较为流行的现象进行的研究,而对一些地域性的青年亚文化关注较少。本文试图填补这方面研究的空白,从深圳特有的青年亚文化现象着笔,将深圳校服视为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符号文本来进行解析,通过一系列的现象分析深圳校服所体现的青少年的抵抗与文化权威的收编的博弈,从而挖掘这个符号背后所隐藏的意义。

一、深圳、深圳校服与青年亚文化

深圳作为一个流动人口众多的特区城市,具有社会结构多层次、社会矛盾复杂多样的特点。生活在这个城市的青少年们,有意无意地去寻求解决这些社会结构或规则中显现的矛盾的方案,深圳的青年亚文化便应运而生了。正如迈克尔・布雷克所说:“亚文化是人们企图解决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各种矛盾时产生的,这些矛盾是人们共同经历的,并能导致一个集体认同形式。从这里个人会获得不是由阶级、教育和财富造成的个体认同。”深圳校服就是青年亚文化的载体之一。校服作为学生这一群体的标志性服饰,不仅承载着校园精神文化的深刻内涵,而且反映着青少年的精神面貌,他们看待和穿着校服的方式即是其表态。而之所以将深圳校服视为一个青年亚文化的符号,是基于如下两个方面的考量:

首先,当前部分深圳青少年对校服的接受是建立在对成年人规则的抵抗和回避之上的。深圳从2002年起统一全市校服,并在2006年出台了全国首个校服配套标准,这样对校服进行的全市统一化、标准化管理在全国来看实属罕见,而制定这一系列规范的目的与校服最初产生时的功用是相契合的。校服最早指进行宗教活动的人员穿着的标准服装,也包括罗马帝国和其他古文明的军队制服,其后逐渐发展成为由学校的学生所穿着的特定服装。最早具有真正意义的校服出现于中世纪初欧洲的英国教会所创办的学校,日本是最早实行校服制的国家之一,时至今日,这两个国家已有针对校服的完善的规章制度。可见校服从其诞生之日始,就是由权威机构所定制的,具有统一管理与服从规定的意义。深圳这一系列规定的目的也在于此:针对深圳流动人口众多,家长工作调动频繁的特点,规定全市统一的校服让学生不再为转学而更换服装,方便教学管理;并且为了掩盖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无论公立学校、民办学校还是重点校、非重点校,所有学生都穿一样的衣服,这样便从外观上消除了差距,以缓和日益尖锐的社会矛盾。这种对集体统一服装的要求,是强调深圳教育活动的统一性、教育要求的一致性以及个人对社会规范的遵守,相对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对学生独立人格的培养。对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来说,更是成年人制定的规则对他们自主选择权利的扼制。因此在深圳实行全市校服统一规定的同时,青少年抵抗校服的行动从未停止过,经过款式改造的校服在校园里时有流行,类似的跟风潮流也屡禁不止。一些深圳的青少年用其特有的方式对抗着代表权威主流观念的校园管理,以达到用穿着经过他们改造的校服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目的,并且这样的服装风格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媒体的报道。这种规避主流,表现差异,表达青少年价值观的文化现象正符合青年亚文化的内核。

其次,深圳校服是深圳学生标志性服饰,穿上深圳校服的人,不论他是否还是学生,是否仍身在深圳,都会产生一种对深圳的认同感。赫伯迪格在《亚文化:风格的意义》一书中,详细描述了一些亚文化群体的着装风格,如无赖青年(teddy boys)、摩登族(mods)、朋克(punks)等,这些亚文化群体用极具辨识度的穿着来区分“同类人”,各自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深圳校服与这些亚文化群体的服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分为日常服和礼仪服两类,其中日常服有夏装、秋装和冬装,礼仪服也有夏装和冬装两种。在青少年中间,运动装的日常服比制式的礼仪服要受欢迎的多,本文所讨论的深圳校服也主要指的是日常服。它以蓝白两色为主,配色明快亮丽而不媚俗,符合青少年的审美喜好;夏、秋装的上衣设计成POLO衫的款式,兼备了运动、休闲和时尚的气质,使得许多青少年即使不用上学也依然校服不离身。走在深圳大学的校园里,时常能看到一些学生将他们中学时的深圳校服当成日常休闲服来穿。甚至在近年来,还出现了诸如一对情侣穿着深圳校服去登记结婚,一家三口穿着深圳校服照孩子的满月照这样的新闻。这些校园之外的“深圳校服情结”,是在脱离了权威的强制之后主动自觉地选择用深圳校服表明自己的身份和经历,将自己与周围没有深圳校服的人群区隔出来,并召唤与自己有着(或曾经有着)相同身份的“同类”。这其中包含着这些青少年作为一个深圳人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是建立在对深圳的各个方面的认同之上的。深圳的移民人口众多,外来人员生活在这个城市难免会生出流离漂泊之感,面对这样的社会现状,深圳的青少年选择以深圳校服为标志,唤醒深圳各界人士对深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专属于学生的校服在成人的社会里只是一个处于从属地位的符号,却被青少年赋予了神圣的意义,以图用它来解决种种社会矛盾。这也体现了青年亚文化虽然表现为与主流文化的剥离,但同时也对主流文化起一定作用的特点。

上一篇:加强青年工作的建议 下一篇:企业建设复合型政工队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