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之国的“蜜獾”

时间:2022-06-20 08:12:17

彩虹之国的“蜜獾”

南非素有“彩虹之国”之称,从地貌上看,它处于非洲高原的最南端,南、东、西三面临海,北部与纳米比亚、博茨瓦纳、津巴布韦三国接壤,北境群山环绕,其内陆区属喀拉哈里沙漠,多为灌丛草地或干旱沙漠,海拔在650~1250米之间;而周围的高地海拔超过1200米。南非自1961年退出英联邦,成立了南非联邦共和国之后,其北部局势动荡,与多个国家发生了边境冲突,使得南非军队迫切需求较为先进的武器装备。而南非既往的种族隔离政策使其在外交上处于孤立状态,联合国先后两次对南非进行武器禁运,使南非国防军购买外国武器装备的途径时断时续,迫使其自力更生进行武器装备的研发。经过多年战争洗礼,南非陆军装甲部队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适合本国实际情况的装备和作战体系,其主战装备,如“大山猫”装甲车、G系列榴弹炮、防雷反伏击车等,由于性能出众,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介绍的“蜜獾”步兵战车(Ratel IFV)是南非陆军中一种相对默默无闻的装备。“Ratel”一词,在国内杂志中常误译为“獾”,其实它与獾是两种动物,Ratel是鼬科蜜獾属下唯一一种动物,分布于非洲、西亚及南亚,曾以“世界上最无所畏惧的动物”被收录在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数年之久。这种小动物意志顽强,耐性超群,一旦受到了攻击,就绝不退缩,即使是比自己大数倍的敌人也会锲而不舍地追击,毫无畏惧地迎战。无怪非洲有句谚语说:“要做一只强悍的蜜獾”。“蜜獾”步兵战车也由此得名。

研发背景

南非陆军长期在其北方边境作战,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乘车作战经验,主要包括:装甲车辆必须有步兵在周围进行保护;只要有可能,车队必须派侦察员,并随时提供情报;车辆应具有一定的自修能力,即携带一定的备用部件,乘员必须具有一定的修理能力;车辆尽可能标准化,以保证零件的通用性;乘员必须掌握援救技巧;车队应携带正常消耗量2~4倍的燃油和油;车队指挥官不能同乘一辆车;每辆车不能仅仅跟随前面的车辆,车长必须通过图上作业,熟悉作战地域。

南非军队在取得上述作战经验的同时,对其装甲车辆的技战术需求也有了较为清晰和实际的分析。现在来看,尽管南非研制的装甲车辆门类很多,但均能体现其独到之处。由于其主要作战地域为平坦高原,便于轮式车辆机动,而北部边境作战通常需要长途跋涉,因此南非研制的装甲车辆除了非常重视公路机动性外,还非常注重提高车辆的持续作战能力。相比之下,由于陆上对手的实力相对有限,南非的装甲车辆并不刻意强调火力,甚至为了多带弹药,提高持续作战能力,而有意选择较小口径的武器,例如,“山猫”装甲侦察车底盘和炮塔能够承载105毫米甚至低后坐力的120毫米火炮,但却刻意搭载76毫米火炮。南非设计的装甲车辆还十分重视热带气候的适应性和车辆底部的防雷能力,其RG-31防地雷装甲车被美国和加拿大军队采购,并部署于阿富汗,取得了一致好评。上述需求和经验直接表现为:南非的装甲车辆能采用轮式的,就不采用履带式;不仅其装甲侦察车和步兵战车是清一色的轮式,就连重达47吨的G6自行榴弹炮、ZA-35自行高炮等中、重型战车也是轮式的。

基于上述经验和既有成熟装备,南非军队和桑多克奥斯特拉公司于1968年签订了轮式步兵战车的研制合同,并提出了总体需求:步兵战车应具有一定装甲防护和越野机动性能,能够实现长距离越野行驶,要有较高的可维修性和零部件通用性,而且性价比要高。其主要参考对象为“大羚羊”装甲侦察车,“大羚羊”侦察车是法国潘哈德AML系列装甲车的南非版,潘哈德AML又源自英国“白鼬”装甲车。上述参考对象均是当时应用较为成功的装甲车辆,为“蜜獾”的诞生奠定了良好基础。

桑多克-奥斯特拉公司根据上述要求和参考,于1974年7月设计出第一辆样车。1976年,第一辆正式生产型战车出厂,命名为“蜜獾”(Ratel),其车体为全新设计,而炮塔上最初安装的是改进自“大羚羊”侦察车的20毫米机关炮。此后,众多的“蜜獾”系列战车问世,根据其主要武器的差异,称呼“蜜獾”战车时,一般要加上20、60、81、90、120等武器口径信息。“蜜獾”步兵战车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87年初,生产总数约1400辆,主要装备南非陆军(1200余辆),出口数量较少,其中摩洛哥军队装备60~80辆,约旦军队也有少量装备。在约旦举行的国际特种作战部队武器装备展览中,“蜜獾”战车曾经配备苏制23毫米双联装机关炮进行展示。“蜜獾”步兵战车从1980年起就参加了南非对安哥拉的战争,是世界上最早参加实战考验的步兵战车之一,比两伊战争中参战的BMP步兵战车要早。

结构特点

从总体结构上看,“蜜獾”步兵战车是一款很有特色的步兵战车,具体包括:轮式步兵战车车族化;装“大炮”的步兵战车;动力传动装置后置;行程远,弹药基数较高,持续作战能力强;一切采用适用与够用原则,价格较低,性价比高;充分体现南非陆军适用与够用的装备研制原则。

车辆的总体指标为:车长(6×6型)7.2米;高2.9米(步战车型,至炮塔顶);宽2.5米;转弯半径8.3米;载油430升,最大公路速度105千米/小时。

车辆的总体布置为,车体前部中央为驾驶员席,驾驶室正面和两侧共有3块防弹玻璃窗,视野相当开阔,且能够在驾驶过程中有效地遮风避雨,而无需露头驾驶,有利于减轻驾驶员操作强度,并减少意外伤亡。战斗环境中,驾驶员可以在车内操纵,将窗外的三块活动装甲护板罩在防弹玻璃上,增强防护,这时驾驶员要利用3具潜望镜对外观察。驾驶员头顶处有一个向左开启的舱门。

炮塔位于驾驶室后部,炮塔的位置明显靠前。“蜜獾”20、60、90步兵战车的炮塔均为双人全焊接钢装甲炮塔,车长位于炮塔的左侧。炮长位于右侧。车长指挥塔处有环形布置的潜望镜和1具瞄准镜,车长舱门可向后开启。炮长处也有1个向后开启的舱门,炮长有4具潜望观察镜和1具瞄准镜,炮塔两侧后部备有烟幕弹发射器,由车长或炮长发射。炮塔内部结构非常简单,空间狭窄,但其位置较高视野良好,在密布高草灌木的非洲高原,有利于先敌发现和开火。此外,为了存储更多的装备,炮塔尾部设置有大型储物盒(“蜜獾”60、90用来存放炮弹),这也是南非诸多坦克装甲车辆的特点之一,例如,“号角”主战坦克的大型储物盒甚至可以用作澡盆,而G6车体前部的楔形贮物箱中,还可装几发炮弹或其他杂物,必要时候能够当做清障铲,真正做到了“多用途”。

载员舱占据了整车的中部。载员舱的前部左右两侧各有1个舱门,这2扇舱门的开启由驾驶员用气动装置控制。每扇门上各有1具潜望镜和简易射击孔。步兵班长坐在车体内左侧门附近,5名载员坐在车体内中部两侧,右侧3人,左侧2人。载员舱车体两侧各有3具潜望镜和简易射击孔,舱内结构相当简单,未安装三防装置,这主要是考虑到非洲武器装备相对落后,几乎不会遇到此类威胁,完全可以腾出更多的空间和载重装载远程作战所需的其他装备。载员舱的顶部有4扇铰接在左侧的舱门,4个舱门盖可垂直固定,备有射击孔,可在开舱作战时起到防盾的作用。车内的其他任选配置还包括夜视仪、空调、通风设备等,可根据实际需要安装,这也体现了“蜜獾”系列战车较强的适应性。

动力舱位于车体后部左侧,顶部有维修用的舱盖。动力舱的右侧是人员通道。乘载员可通过车体后部右侧的后门上下车。后门的下部可放下成为踏板,后门的上部可向左开启。通道的顶甲板上有2扇舱门和1个安装7.62毫米机枪的圆形舱口(配有环形枪架)。

动力装置为D3256BTXF型直列6缸涡轮增压柴油机,最大功率282马力。考虑到其18吨以上的重量,该指标和单位功率都不出众(远低于德国“山猫”侦察车),但由于总体结构较为合理适用,“蜜獾”战车的最大速度达到105千米/小时,最大公路行程1000千米,最大野外行程400千米以上,最大爬坡度31度,越障0.6米,越壕宽1.2米,在当时来看也属标准之列。“蜜獾”的传动装置为带液力变矩器的全自动变速箱,有6个前进档和2个倒档。必要时可手动换档。发动机的动力由变速箱传至3个驱动桥,每个驱动桥都带有自锁式差速器和轴间差速闭锁装置,前桥为转向驱动桥,转向机构为液压助力式。每个车轮上都装有行星式轮边减速器。动力一传动装置的换装由车上的2名乘员利用随车的吊车即可完成,只需30分钟。该战车的主制动器,在前两轮为空气-液压式,而中后轮为气动-机械式,停车制动器为机械式。悬挂装置为刚性轴式,包括螺旋弹簧和双作用式液压减震器,上述配置以现在的标准来衡量,已较为落后,但其成本低廉,维修方便,能够满足南非北部高原的作战需要。

“蜜獾”战车涉水深1.2米,与当时众多的步战车不同,并无水上航行能力(“山猫”、BMP系列及AMX系列战车均具有浮渡平缓江河的能力),这也是充分考虑了其主要作战地域中缺水少雨、河流极少的情况。日本的87式轮式装甲侦察车也无浮渡能力,但其主要是考虑日本国内河岸均较为陡峭,进出不易的情况。

“蜜獾”的防护性能较为薄弱,车体正面装甲厚度为20毫米,可防12.7毫米弹。其余部位的装甲厚度为6~10毫米,仅能防普通7.62毫米步枪弹,这也是“蜜獾”系列战车的短板之一,主要是在设计时,未能充分估计到敌方的快速发展和进步。炮塔两侧后部有烟幕弹发射器,口径81毫米,由车长或炮长发射。“蜜獾”的车体较高,无形中增加了中弹面积,不利于防护,但其较高的底盘除了带来较好的通过性能外,还提高了防地雷能力和灌木草地中的观瞄能力。南非从罗得西亚战争中获取了丰富的防雷反伏击经验,因此在设计“蜜獾”战车时,不但采用了V型底盘结构,而且采用了厚度分别为8毫米和10毫米的双层底部装甲(总厚度和防护能力甚至远超过了侧装甲,这是在其他装甲车辆上极为罕见的配置),加上底盘较高,“蜜獾”战车的底部几乎能承受当时所有反坦克地雷的爆炸。

车上的制式设备也充分考虑了远程作战的需要,包括整套修车工具、十字镐、牵引杆和牵引绳、救生设备、灭火瓶、汽油炉、2个容量50升的饮水桶、无线电台和车内通话器、遥控式步话机等。其他附属装备还包括铲树铲(用以扫清灌木杂草)、帐篷、备用轮胎等。实际作战中,乘载员通常还根据实际需要,在车体顶部放置更多的物资。

众多变型

“蜜獾”系列的变型车众多,这里简要介绍几种最为重要的型号。

“蜜獾”20的双人炮塔上采用的20毫米机关炮是“维克多”G12型。其原型是法国的F2/M693机关炮,该炮与“黄鼠狼”步兵战车的RH202机关炮发射一样的20毫米炮弹,由于其重量轻,火力凶猛,被应用广泛于各型装甲车辆,甚至舰艇之上。

“蜜獾”60步兵战车也采用双人炮塔,装有法国汤姆逊-布朗特(Thomson Brandt)军械公司HB60式迫击炮(最大射程2600米)改进而来的后膛炮,该炮可发射榴弹、烟幕弹和照明弹,弹药基数38~45发榴弹、3发烟幕弹和3发照明弹。辅助武器与“蜜獾”20一致。由于迫击炮装在炮塔中,载员舱剩余空间较大,车载步兵仍为7人。

“蜜獾”90步兵战车的主要武器是1门D92l/F1式(“大羚羊”轮式装甲车主炮)改进而来的GT290毫米半自动速射炮。该火炮的高低射界为-8~+15度,方向射界为360度,不过,火炮只有在285度的范围内才能打俯角,因为载员舱正好位于火炮后方,火炮转向后方时不能打俯角。火炮的俯仰和炮塔旋转均为手动操纵。发射的弹种为破甲弹、榴弹和训练弹,有效射程分别为1200米、2200米和1200米。其中破甲弹可以击穿320毫米均质钢装甲,60度弹着角时可以击穿120毫米装甲,足以对付T-54/55系列坦克,但对付T-72等主战坦克则威力不足。炮弹弹药基数为69发,其中炮塔内存放29发,车体内存放40发。辅助武器与“蜜獾”20一致。虽然主要用于火力支援,但“蜜獾”90仍然被称作“步兵战车”,原因是该型战车上搭载有6名步兵,这和其他各国的火力支援车不搭载步兵的习惯明显不同。

南非军方还研制出“蜜獾”81毫米自行迫击炮和“蜜獾”120毫米自行迫击炮。这两种自行迫击炮的炮座都布置在车体后部载员舱的位置,迫击炮弹的弹药基数分别为150发和46发。由于减去了载员,这两种炮车成为了真正的自行迫击炮。这两种车型无炮塔,载员舱的舱口改为自行迫击炮普遍采用的两片对开式,以便发射迫击炮弹;而炮塔改装成一个带有环形潜望镜的舱口,可安装1挺自卫机枪。

“蜜獾”指挥车有9名乘员,包括:车长、炮长(机)、驾驶员和6名参谋人员。双人机枪塔上装1挺12.7毫米机枪,枪管比20毫米机关炮略短,从外观看与“蜜獾”20很难分辨,能从一定程度上迷惑对手。其辅助武器仍为3挺MG4机枪。车内有3部电台、车内通话器、录音设备及地图桌等指挥用具。

“蜜獾”反坦克导弹发射车是在“蜜獾”步兵战车的基础上装上ZT-3反坦克导弹发射装置制成。发射装置是一种3排联装激光制导发射装置,安装在拆除主炮的炮塔上(观瞄装置安装在原主炮位置),车上共有12枚备用反坦克导弹,放置于中部舱室的弹架上。ZT-3“雨燕”导弹由南非丹尼尔公司研发,也是“茶隼”武装直升机的主要反坦克武器。

“蜜獾”8×8装甲补给车是在“蜜獾”6×6车型的基础上,加装了一对前轮而成。战斗全重增至29吨,车体长8.74米,比6×6车型长了1.53米。发动机的最大功率增大至430马力,最大行驶速度为86千米/小时。车上仅装1挺用于自卫的MG4机枪。该车主要用于在战场上运送各类物资。该车采用多用途集装箱结构,体现了较强的模块化理念,并有起吊能力4.6吨的液压吊车配合工作。集装箱的标准尺寸为1米×1.2米×1.2米,可运送弹药、5人用篷布套件、活动厕所、活动淋浴室、800升水、冷冻冷藏室等。

来自战场的反馈

1989年11月,苏联领导的古巴和安哥拉联军入侵南非的马文加地区,南非国防军则以“模组”行动迎战。11月9日,南非国防军第4步兵营的2个机械化步兵连在“号角”坦克及G-5/G-6型155毫米榴弹炮支援下,编成3个战斗分队在马文加地区,重创了安哥拉(FAPLA)的第16旅。整个行动中,毙伤敌军超过300人,己方仅阵亡5人、受伤19人,敌我战损比超过10:1;这不仅证明南非国防军训练有素,也证明了南非战斗车辆的战斗效能出众,配合步兵协同作战,能够以寡敌众,以弱克强。其主攻部队负责人马瑞斯少校对“蜜獾”的评价甚高:“‘蜜獾’系列战车的火力足以对付敌方战车。而且所有‘蜜獾’战车都使用相同的底盘,对战地抢修很有好处,而其越野性能不错,我们的步兵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车上,投入战斗时才下车作战”。

马瑞斯少校也指出了“蜜獾”战车所存在的问题:“其主要缺点就是重量。在安哥拉战场上,有好几次经过安哥拉人建造的木质战壕时,因为太重而压垮整个战壕并塌陷下去。除此之外,由于基于步兵战斗进行车辆设计,其装甲防护难以应对装甲战斗,因此对敌方装备的23毫米高射炮毫无抵挡能力”。

在上世纪80年代,多辆“蜜獾”战车在战斗中损毁于非洲战场上常用的14.5毫米机枪、23毫米高射炮以及T系列坦克的100毫米坦克炮。究其原因,“蜜獾”系列战车的设计完成于70年代初,长期以来,其防护系统并未升级,因此在面临新对手的攻击时,显得力不从心。虽然即使是20多年后的今天,除了以色列的重装甲步兵战车外,也没有哪种步战车能抵挡苏制坦克100毫米的主炮攻击,但南非在安哥拉战争中获取的宝贵经验,及时反映在其后续武器装备的研制上,例如:“大山猫”装甲侦察车的研制需求中就要求能够抵挡苏制23毫米机关炮的正面攻击;“号角”2型主战坦克要求能够抵挡苏制100毫米坦克炮的攻击。

另外,从2007年5月,南非军方签订了制造264辆新型“獾”战车的合同,并按照“蜜獾”系列战车的成功经验,要求生产步兵战车、指挥车、迫击炮车、火力支援战车和反坦克战车5种型号,提升战斗全重至20吨级,以提高全车的防护能力。而改进型“蜜獾”6×6步兵战车“艾卡瓦”(Iklwa,祖鲁族的一种短矛)也投入了生产,其研制目的是为了延长“蜜獾”作为高防护力装甲人员输送车的使用寿命。该车能够搭裁12或13名步兵并能够执行多种任务,可成为新一代昂贵的步兵战车的补充车型。南非OMc公司已经研制完成了装甲输送车的原型车,大幅度提高了“蜜獾”的防护能力,并提高了发动机功率,改进了悬挂系统,武器采用配备1挺12.7毫米机枪的“恶棍”(Rouge)顶置武器站取代了原有的双人制炮塔。

可以预见,在不久的未来,“蜜獾”的后继者必将以先辈的无畏精神,继续驰骋在南非大地上。而“蜜獾”系列战车的宝贵设计和作战经验,也将继续发扬光大。

上一篇:T—64主战坦克的新生 下一篇:苏式装备的西化